返回介绍

HTTP 实体数据

发布于 2023-12-27 21:55:42 字数 2367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一. 数据类型与编码

在 TCP/IP 协议栈里,传输数据基本上都是“header+body”的格式。但 TCP、UDP 因为是传输层的协议,它们不会关心 body 数据是什么,只要把数据发送到对方就算是完成了任务。

而 HTTP 协议则不同,它是应用层的协议,数据到达之后工作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半,还必须要告诉上层应用这是什么数据才行,否则上层应用就会“不知所措”。

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 HTTP 没有告知数据类型的功能,服务器把“一大坨”数据发给了浏览器,浏览器看到的是一个“黑盒子”,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当然,它可以“猜”。因为很多数据都是有固定格式的,所以通过检查数据的前几个字节也许就能知道这是个 GIF 图片、或者是个 MP3 音乐文件,但这种方式无疑十分低效,而且有很大几率会检查不出来文件类型。

幸运的是,早在 HTTP 协议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针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过它是用在电子邮件系统里的,让电子邮件可以发送 ASCII 码以外的任意数据,方案的名字叫做“多用途互联网邮件扩展”(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简称为 MIME。

MIME 是一个很大的标准规范,但 HTTP 只“顺手牵羊”取了其中的一部分,用来标记 body 的数据类型,这就是我们平常总能听到的“MIME type”。

MIME 把数据分成了八大类,每个大类下再细分出多个子类,形式是“type/subtype”的字符串,巧得很,刚好也符合了 HTTP 明文的特点,所以能够很容易地纳入 HTTP 头字段里。

这里简单列举一下在 HTTP 里经常遇到的几个类别:

  1. text:即文本格式的可读数据,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 text/html 了,表示超文本文档,此外还有纯文本 text/plain、样式表 text/css 等。
  2. image:即图像文件,有 image/gif、image/jpeg、image/png 等。
  3. audio/video:音频和视频数据,例如 audio/mpeg、video/mp4 等。
  4. application:数据格式不固定,可能是文本也可能是二进制,必须由上层应用程序来解释。常见的有 application/json,application/javascript、application/pdf 等,另外,如果实在是不知道数据是什么类型,像刚才说的“黑盒”,就会是 application/octet-stream,即不透明的二进制数据。

但仅有 MIME type 还不够,因为 HTTP 在传输时为了节约带宽,有时候还会压缩数据,为了不要让浏览器继续“猜”,还需要有一个“Encoding type”,告诉数据是用的什么编码格式,这样对方才能正确解压缩,还原出原始的数据。

比起 MIME type 来说,Encoding type 就少了很多,常用的只有下面三种:

  1. gzip:GNU zip 压缩格式,也是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压缩格式;
  2. deflate:zlib(deflate)压缩格式,流行程度仅次于 gzip;
  3. br:一种专门为 HTTP 优化的新压缩算法(Brotli)。

二. 数据类型使用的头字段

有了 MIME type 和 Encoding type,无论是浏览器还是服务器就都可以轻松识别出 body 的类型,也就能够正确处理数据了。

HTTP 协议为此定义了两个 Accept 请求头字段和两个 Content 实体头字段,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进行“内容协商”。也就是说,客户端用 Accept 头告诉服务器希望接收什么样的数据,而服务器用 Content 头告诉客户端实际发送了什么样的数据。

Accept 字段标记的是客户端可理解的 MIME type,可以用“,”做分隔符列出多个类型,让服务器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例如下面的这个头: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ml,image/webp,image/png

这就是告诉服务器:“我能够看懂 HTML、XML 的文本,还有 webp 和 png 的图片,请给我这四类格式的数据”。

相应的,服务器会在响应报文里用头字段 Content-Type 告诉实体数据的真实类型:

Content-Type: text/html
Content-Type: image/png

这样浏览器看到报文里的类型是“text/html”就知道是 HTML 文件,会调用排版引擎渲染出页面,看到“image/png”就知道是一个 PNG 文件,就会在页面上显示出图像。

Accept-Encoding 字段标记的是客户端支持的压缩格式,例如上面说的 gzip、deflate 等,同样也可以用“,”列出多个,服务器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来压缩数据,实际使用的压缩格式放在响应头字段 Content-Encoding 里。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Content-Encoding: gzip

不过这两个字段是可以省略的,如果请求报文里没有 Accept-Encoding 字段,就表示客户端不支持压缩数据;如果响应报文里没有 Content-Encoding 字段,就表示响应数据没有被压缩。

三. 语言类型与编码

MIME type 和 Encoding type 解决了计算机理解 body 数据的问题,但互联网遍布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使用了很多不同的语言,虽然都是 text/html,但如何让浏览器显示出每个人都可理解可阅读的语言文字呢?

这实际上就是“国际化”的问题。HTTP 采用了与数据类型相似的解决方案,又引入了两个概念:语言类型与字符集。

所谓的“语言类型”就是人类使用的自然语言,例如英语、汉语、日语等,而这些自然语言可能还有下属的地区性方言,所以在需要明确区分的时候也要使用“type-subtype”的形式,不过这里的格式与数据类型不同,分隔符不是“/”,而是“-”。

举几个例子:en 表示任意的英语,en-US 表示美式英语,en-GB 表示英式英语,而 zh-CN 就表示我们最常使用的汉语。

关于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还有一个更麻烦的东西叫做“字符集”。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各自为政”,发明了许多字符编码方式来处理文字,比如英语世界用的 ASCII、汉语世界用的 GBK、BIG5,日语世界用的 Shift_JIS 等。同样的一段文字,用一种编码显示正常,换另一种编码后可能就会变得一团糟。

所以后来就出现了 Unicode 和 UTF-8,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容纳在一种编码方案里,遵循 UTF-8 字符编码方式的 Unicode 字符集也成为了互联网上的标准字符集。

四. 语言类型使用的头字段

同样的,HTTP 协议也使用 Accept 请求头字段和 Content 实体头字段,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就语言与编码进行“内容协商”。

Accept-Language 字段标记了客户端可理解的自然语言,也允许用“,”做分隔符列出多个类型,例如:

Accept-Language: zh-CN, zh, en

这个请求头会告诉服务器:“最好给我 zh-CN 的汉语文字,如果没有就用其他的汉语方言,如果还没有就给英文”。

相应的,服务器应该在响应报文里用头字段 Content-Language 告诉客户端实体数据使用的实际语言类型:

Content-Language: zh-CN

字符集在 HTTP 里使用的请求头字段是 Accept-Charset,但响应头里却没有对应的 Content-Charset,而是在 Content-Type 字段的数据类型后面用“charset=xxx”来表示,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例如,浏览器请求 GBK 或 UTF-8 的字符集,然后服务器返回的是 UTF-8 编码,就是下面这样:

Accept-Charset: gbk, utf-8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不过现在的浏览器都支持多种字符集,通常不会发送 Accept-Charset,而服务器也不会发送 Content-Language,因为使用的语言完全可以由字符集推断出来,所以在请求头里一般只会有 Accept-Language 字段,响应头里只会有 Content-Type 字段。

五. 内容协商的质量值

在 HTTP 协议里用 Accept、Accept-Encoding、Accept-Language 等请求头字段进行内容协商的时候,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q”参数表示权重来设定优先级,这里的“q”是“quality factor”的意思。

权重的最大值是 1,最小值是 0.01,默认值是 1,如果值是 0 就表示拒绝。具体的形式是在数据类型或语言代码后面加一个“;”,然后是“q=value”。

这里要提醒的是“;”的用法,在大多数编程语言里“;”的断句语气要强于“,”,而在 HTTP 的内容协商里却恰好反了过来,“;”的意义是小于“,”的。

例如下面的 Accept 字段: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ml;q=0.9,*/*;q=0.8

它表示浏览器最希望使用的是 HTML 文件,权重是 1,其次是 XML 文件,权重是 0.9,最后是任意数据类型,权重是 0.8。服务器收到请求头后,就会计算权重,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先输出 HTML 或者 XML。

六. 内容协商的结果

内容协商的过程是不透明的,每个 Web 服务器使用的算法都不一样。但有的时候,服务器会在响应头里多加一个 Vary 字段,记录服务器在内容协商时参考的请求头字段,给出一点信息,例如:

Vary: Accept-Encoding,User-Agent,Accept

这个 Vary 字段表示服务器依据了 Accept-Encoding、User-Agent 和 Accept 这三个头字段,然后决定了发回的响应报文。

Vary 字段可以认为是响应报文的一个特殊的“版本标记”。每当 Accept 等请求头变化时,Vary 也会随着响应报文一起变化。也就是说,同一个 URI 可能会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主要用在传输链路中间的代理服务器实现缓存服务,这个之后讲“HTTP 缓存”时还会再提到。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