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言
- 第 1 章 帝国的余辉:ATT
- 第 2 章 蓝色巨人:IBM
- 第 3 章 水果公司的复兴:乔布斯和苹果公司
- 第 4 章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
- 第 5 章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
- 第 6 章 IT 业的罗马帝国:微软-Microsoft
- 第 7 章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
- 第 8 章 英名不朽:杨致远、菲洛和雅虎公司
- 第 9 章 硅谷的见证人:惠普公司
- 第 10 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
- 第 11 章 硅谷的另一面
- 第 12 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
- 第 13 章 幕后的英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 第 14 章 信息产业的规律性
- 第 15 章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 第 16 章 科技公司的吹鼓手:投资银行
- 第 17 章 挑战者:Google 公司
- 第 18 章 成功的转基因:诺基亚、3M、GE
- 第 19 章 印钞机:最佳的商业模式
- 第 20 章互联网 2.0
- 第 21 章金融风暴的冲击
- 第 22 章云计算
- 第 23 章下一个 Google
- 后记
17.9 秘密军团
很多人,从研究商业的学者到投资人,到政府科技工业部门的主管,都在探讨 Google 成功的奥秘。这里面的原因当然很多,在互联网上也有各种各样合理的见解,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按照《纽约时报~ 2004 年的讲法就是,它有一个神秘军团一一由博士生组成的军团。《纽约时报》注意到飞 2004 年有 3 万多员工的微软创新居然比不过不到两千人的 Google 。《纽约时报》认为微软的差距在于它的开发模式没有 Google 的效率高。当时微软 3 万多员工中专职从事研究的有 700 多名研究员,基本上都是博士,遗憾的是这 700 人的研究和微软的开发相脱节。
Google 则是研究和开发不分家, Google 基本上没有研究部门,所有开发人员遇到实 .问 .需要研究时,因为没有可以指望的研究做后盾,只好自己做研究(实际上 Google 有一个很小的研究部门,但是所有的研究员都在第一线搞开发) 。这样, Google 几乎每个工程师不仅需要会写程序做具体的事,还必须会做研究。这样对于每一个工程师的要求就特别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地招有动手能力的博士。这样, Google 就成了全世界单位办公面积博士最集中的地方。
Google 不仅喜欢招博士(和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但尚未毕业的博士生) ,而且特别偏爱名牌大学和考试成绩好的。很多工作过一些年的求职者非常困惑,为什么 Google 还问他们要成绩单。而确确实实有不少不错的候选人因为平均分不够被 Google 刷掉。Google 认为成绩单能说明两点, 首先一个人如果能在大学里一直学得很好说明他(她) 有责任心,因为他把自己主要的事情做好了。第二,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差的学生总体来讲更聪明。
当然,一个人过去的成绩不代表今后的成功。也许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微软招收博士的比例比 Google 少得多。它的人力资源主管克里斯滕?罗比( Kristen Roby ) 对《纽约时报》记者承认了这一点,他同时解释道"我们更看重一个人的潜力。"但是,潜力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更不是用几道智力竞赛题就能衡量的。因此 Google 非常强调,一个毕业生是否在各方面准备好了。它不仅要求求职的学生在学业上准备好,而且有管理自己的自觉性。在 Google 看来一个理想的员工是你交代给他一件事,不用操心,他就给你完成了。更理想的员工是你都不用交代他任何事,他每个季度自动给你完成很多有益的工作。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拉吉夫? 莫托瓦尼( Rajeev Motwani ) 是很多 Google 工程师的老师,他是 Google 人才战略的支持者。他解释 G oogle 的人才战略时说,好的博士生不仅有创造力,而且有最高的自觉性。硕士生同样的聪明,但是主动性要差一些。硕士能把你领到别人到过的地方,而博士可以把你带到以前无人去过的地方。Google 对一些很聪明但是稍有欠缺(尤其在是主动性方面有欠缺) 的学生建议在学校里再历练一段时间,等"准备好了" 再来试试,很多人就是这样第二次来 Google 求职时被录用的。
国内一些大学羡慕香港科技大学的师资队伍一一它有很多美国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但是 Google 即使在只有两千人时,它的研发团队至少拥有几十倍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师资力量。我刚到 Google 时非常惊讶这么一个小公司能够聚集那么多美国顶尖计算机系的博士毕业生。要找到并留住大量又肯动脑又肯动手的博士是很不容易的。因此, Google 尽可能给大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各种各样的福利, 就是为了吸引并留住这些聪明人。
世界一流的博士是招进来了,很多读者可能会问: Google 是否有这么多"高水平的"事情要他们做?这其实是所有公司不愿意大量招收博士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件事一个本科生能够胜任, 就不需要让一个硕士生去做,因为这是一种无谓的浪费。Google 是一家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的公司,它认为,杀鸡一定要用牛刀。一个本科生能完成的事,如果我能找到一个硕士生来做,那么一定比同类公司做得好! 在 Google 里面实际上是贯彻一种"瑞士制造"的指导思想, Google 自己把它称为"Google 的品质" 。
很多人讲"日本制造" 是品质的象征,它的汽车就是比美国车毛病少很多。比日本制造品质更好的是德国制造。我自己深有体会,以前到商店里买一些电钻头、电锯条等消耗性小工具,日本制造的比美国公司在第三世界生产的要好很多。以钻头为例,钻一个孔不仅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 而且寿命长一倍以上。后来发现德国的钻头比日本的还好,最后我发现瑞士的钻头最好用。虽然瑞士的钻头比第三世界生产的要贵一倍,但是,工作效率要高十倍,寿命要长十倍,实在是一项合算的投资。这样我才懂得为什么最好的牙医设备全是瑞士制造的。我此后花时间研究了一下瑞士制造,发现虽然瑞士这个小国的产品不多,但是只要它做就是精品。手表和瑞士军刀就不要说了,就连我们日常用的双肩包的书包(强调功能性的,不是时尚的) ,以及旅行箱, 最好的都是瑞士制造。瑞士制造的成本可能只比其他国家贵一倍,但是销售价格可以贵十倍、百倍。一块百达翡丽( Patek Philippe) 的手表可是日本精工表的三四百倍、东南亚制造的手表的上万倍(在真正有身份的富豪看来,百达藉丽的手表和劳力士相比,就如同贵族和土财主) 。
做同样的东西,即使功能相同,做得好不好价值可以有天壤之别。Google 在还是一家很小的公司时,就在打造瑞士制造那样的品质。Google 在工程上,对每一个细节要求都很严格。比如一个程序如果多了一个空格或一行超过 80 个字符,都不允许提交。而一个程序里的变量名起得不好就更不能通过评审了。学习过编程的人都知道这些小问题是不影响程序运行的。Google 这么要求大家一方面是为了让枯燥的程序易于读懂,更重要的是从点点滴滴培养大家的质量意识。在算法的优化上要求就更严格了。在这种要求下开发出来的软件,才会像百达翡丽手表那样值钱。比如,若在算法上能节省 1% 的时间, Google 也会要求去实现的,因为这样意味着可以节省 1% 的服务器, 一年可能就能省下几十万美元甚至更多。要保障品质,最好的办法就是"杀鸡用牛刀" 。Google 虽然要为这些"超合格"的员工多付一些工资,但是却因此打造了"瑞士制造"的品质,在商业竞争中占了很大的优势。Google 有时这种"浪费"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我到 Google 时,我们的前台接待员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她果然体现出超出所有接待员的能力,她不仅仅是接接电话,让来访者登个记,而且把公司所有外事接待(包括接待克林顿)、办公用品采购及小宗邮件发货安排得井井有条。Google 也许付给她的工资超出一般前台的一倍,但是她却完成了四五个人的工作。
也许是尝到了"杀鸡用牛刀"的甜头, Google 不仅工程师偏向于用博士,连产品经理也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很多名牌大学的 MBA 到 Google 面试产品经理不成,搞不清楚这些职位都被哪些大学的 MBA 抢走了,后来他们发现, Google 更喜欢找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博士而不是名牌商学院的 MBA 来当产品经理。Google 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让一个工科博士来做产品经理很容易和工程师沟通。第二, Google 非常相信工程师们的创造力,也相信这些工程出身的产品经理有同样的创造力。
要找到并留住大量又肯动脑、又肯动手的博士.并且让大家安于从事看上去平凡的事并不容易,这是 Google 尽量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福利和自由的工作时间的结果。
迄今为止, Google 在招揽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也带来一些隐患。主要反映在并不是所有能人来到 Google 后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同时,为了满足这么多聪明人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这一承诺, 搞出了很多意义不大的小项目。很多媒体和投资人对 Google 的这种问题提出了善意的批评,担心 Google 重蹈当年苹果的覆辙。
但是要兼顾调度员工积极性、鼓励创造性并集中精力在核心业务和重大项目上,对任何公司来讲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