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三节 ICM 与语义理解

发布于 2023-04-06 12:00:02 字数 1321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

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人类的认知世界之间总归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现举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的例子来加以佐证:

(1)丹麦心理学家Rubin(鲁宾)在约100年前所设计的“人面—花瓶图(Face-vase Illusion)”,可以说明图形比背景更具突显性,而且不同的人会注意情景中不同的部分,就会产生不同的范畴化方法,因而也就获得了不同的视觉效果 。

图 6.5

(2)Johansson(1950)双灯试验。若相隔适当的两灯A、B,以适当的节奏闪烁,对于观察者来说会以为是一个灯在A和B之间来回移动,或灯光从一灯向另一灯扫描。如果两灯的颜色不同,我们会以为颜色在两灯距离的中间改变(Jackendoff,1985:44;Fauconnier & Turner,2002:79)。

(3)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快速旋转的轮子或电风扇,有时在视觉上会感到其条幅或叶片在慢速反转。

因此,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一定会与客观外界完全相符,这样在事实和认知之间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出现上述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人们会产生视觉幻影(Optical Illusion)或视觉滞留(Optical Persistence),这样就产生了两种SEEING的认知模型,可概括如下:

①Barwise(1980)曾提出“证实原则”(the Principle of Veridicality)和替代原则(the Principle of Substitution):

If a sees p ,then p.如:If Harry saw Max eat a bagel,then Max ate a bagel.

If a see Ft 1 ),and t 1t 2 ,then a sees Ft 2 ).如:If Russell saw Moore get shaved in Cambridge.Moore was the author of Principia Ethica. Therefore Russell saw the author of Principia Ethica get shaved in Cambridge.

这里Barwise显然忽视了客观事实与人类认知之间的差异。从文中所述可见,seeing的认知模型可分为SEEING模型和SEEING-AS模型。下一组例句可用来说明替代原则也是不成立的:

(a)Oedipus wanted to marry Jocasta.

(b)Jocasta was Oedipus's mother.

(c)Therefore:Oedipus wanted to marry his mother.。

人们通常是将一事物与已知的原型样本相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来识别它的,两者不大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在这一过程中就常会将一个事物看作好像是另一个事物(seeing one thing as though it were another)(Hayes,1980:51),也就是说,“眼见不一定为实”,此时,真实世界(the Real World)与人类通过感知体验建立起来的认知世界(the Cognitive World,或叫心智世界[the Mental World])不一定完全相同,这也证明了客观主义理论的缺陷。Jackendoff(1985:28)曾指出人们所经历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智组织程序,因此他区分了真实世界(the Real World)和映射世界(the Projected World),后者又叫经验世界(the Experienced World)或现象世界(the Phenomenal World),这两个术语相当于上文的术语“认知世界”或“心智世界”。

他(1983:29)还指出: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一定是关于映射世界的(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language must be about the projected world.)。他(1983:31)基于这一观点还得出结论:语言一定具有主观性(Language must be subjective.)。因此,如果将看到的就视为事实,这显然是客观主义者的观点,对于他们来说,SEEING-AS是人类的心理问题,与意义问题无关,因为在他们看来意义是客观的。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用客观主义的观点研究意义,解释语言是注定行不通的。Lakoff(1987:127)认为,SEEING-AS模型属于一种视觉范畴化形式,也应当被视为一种SEEING模型。

二、ICM理论的解释力

ICM理论充分考虑到了上述这一差异,认为人面—花瓶图的视觉效果会因人而异,不是客观不变的,也可解释双灯试验在认知理论上留给我们的困惑,这就为有效地解释具有主观性的语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语义与客观世界、身体构造和功能、认知能力和方式、文化信仰、主观因素不可分离,由于CM和ICM理论是针对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提出来的,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因此ICM除了命题模型之外,还包括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参见第一节),正是有了这些模型才可解释我们为什么会有想象力,也才使得我们所形成的ICM具有开放性、选择性、互动性、动态性。正是由于ICM是“理想化的”,在实际认知运作中它就不一定能与所有客观事实相吻合,会以不同程度来适合现实世界,适合程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精确、很好、较好、勉强、不好、很不好、完全不好。正如Lakoff(1987:130,132)所指出的:

ICMs may or may not fit the world and need not be consistent with one another.(ICM可能适合世界,也可能不适合世界,不必互相一致。)

ICMs are cognitive models that are idealized.They do not have to fit the world and they can be used by the speakers to suggest how to,or not to,understand a given situation.(ICM是一种理想化了的认知模型,它们不一定要适合世界,发话者可用它们来暗示如何理解某一特定情景,或对某特定情景不作某种理解。)

某一语义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相关ICM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用这一理论来解释语义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也是认知语言学中词义分析的一个关键概念。若用可直接理解的ICM来确定词义,这就是词语的字面意义或基本意义;若通过隐喻模型或转喻模型扩展而得到的意义,这就是词语的引申义,或统称为隐喻义。词义是通过ICM来解释的,而ICM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情况,这就解释了语义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多变性,从而弥补了客观主义语义理论之不足,因此ICM理论更为全面、灵活,更具有解释力,充分考虑到了人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也正因为此,才使得ICM与真实世界之间有了种种等级关系。而在客观主义理论中,意义仅是根据符号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来定义的,而将人的主观因素排除在外。真值对应语义学、真值条件语义学、境况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等都试图全方位地模拟真实世界客体,片面强调具有真值的命题模型的作用,而忽略了世界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辩证和互动关系,忽视人的主观因素和价值取向,因而都属客观主义语义学,对语义解释留下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见,ICM是对客观主义语义理论的一个有力挑战。

Lakoff的ICM就其集束模型而言,就大致相当于本书第四章所论述的概括性图式原型,在第四章中我们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语言中的许多现象和层次进行分析,下面将运用ICM理论重点论述词语意义的理解,而它们都是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例1:客观主义语义学认为如用B来定义A,则A和B意义相等,可表达为A=B。下两句也同时成真:

[2]All A's are B's.
All B's are A's.

即两者具有互等关系。但在ICM理论中情况则不同。假设:

[3]A is a bachelor.和
B is an unmarried man.

ICM理论认为:如果a bachelor可用an unmarried man来定义,这是就BACHELORHOOD-ICM(其中包含所有关于bachelorhood的背景知识)而言的。但an unmarried man却不能完全用BACHELORHOOD-ICM来定义。如:pope很明显是没有结过婚的男人,但一般不被视为“bachelor”(参见第三、四章)。还有其他很多情况:

图 6.6

ICM说明了为什么不能用an unmarried man对a bachelor作出全面解释的现象,因为这两者所激活的ICM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也就不完全同义。因此,“All unmarried men are bachelors.”这句话一般来说不是分析性成真,而“All bachelors are unmarried men.”却是分析性成真。

例2:mother、father根据语义特征分析法可找出以下几个语义特征:PARENT、-MALE、MALE,并将PARENT分析为向下的生育关系。实践证明,试图用这几个语义成分将这两个词的意义说清楚是不可能的,它们的语义与人类的知识密切相关,主张百科式语义分析方法。Lakoff(1987:74)认为“mother”的ICM应当包括:

John Taylor(1989:86)则用了“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简称CD)”这一术语来代替Lakoff的CM,并认为如要对“mother”有充分理解,就必须对“father”作出对应的认知域分析,他基于传统社会的典型常规将father也分为五个CD,即五个CM:

上述关于母亲和父亲的五个CD或CM,就构成了“母亲”和“父亲”的一个复杂的集束模型,或叫ICM,它比任一单独的CM都更为基础。如“母亲”,根据经典范畴理论的充分必要条件可定义为:生过孩子的女人,可是这一定义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情况。mother是一个基于复杂模型的范畴,它融合了很多单个的CM:生殖模型、遗传模型、养育模型、婚姻模型、谱系模型。完全符合上述mother的五种CM,就是mother的ICM,也是mother最典型的原型,它是基于一个复杂的ICM,并在这个基础上定义出的抽象概念。

倘若删除或修改ICM中的某个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成员。如对下列一些说法,靠原来的语义特征分析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而只有运用上述对mother和father作出ICM分析,才能有较为满意的解释。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对该词运用和理解上的各种偏差,它们是基于或突显某一模型,或是某一模型的隐喻或转喻说法,也可能是删除某一模型、或修改某一模型的结果:

①这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谈到“母亲”,通常是指结过婚的女性,这一模型就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常识,结婚而后生孩子,因此我们只能说:

She is a mother of five,but she hasn't been married.而不能说:

* She is a mother of five,but she has been married.

现实生活中对“母亲”、“父亲”的用法,并不完全与ICM相符,这从上述例子可见,现本书再列举汉语中时常听到的一些说法,它们与“母亲”、“父亲”的ICM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各种说法都突显了某一或几个CM,即突显了ICM集束中的某一或几个CM:

在《扬子晚报》2001年11月8日的一篇题为“合肥下岗职工争当‘代养妈妈’”的报道中,讲述了合肥几十名下岗女职工到福利院要求给孤残儿童当“代养妈妈”的事情。

《都市女报》2002年9月24日上有一篇文章,标题为“妈妈为女儿征寻‘代理妈妈’”,文中说:“我想给孩子找位‘代理妈妈’,帮她学习,只要孩子能够顺利成长,我愿意放弃对孩子的一切权利,将女儿交给她的‘第二个妈妈’。”

该报另一篇文章的标题为“钟点妈妈与钟点爸爸”,说的是一位姓徐的先生想给8岁的儿子诚招“钟点妈妈”,许多女性应征,其中一个带着8岁女儿的离异女士同时还表达了想给女儿找个“钟点爸爸”的想法。

显然,文章中所用到的“代养妈妈”、“代理妈妈”、“钟点妈妈”主要是指抚养模型、责任模型。与此相关文中还有:“代养爸爸”、“代理爸爸”、“钟点爸爸”、“招聘父母”等说法。

即使英语中的real mother,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有基于不同模型的不同意义,例如(摘自Lakoff,1987:75):

[16]I was adopted and I don't know who my real mother is.(生殖模型)

[17]I am not a nurturant person,so I don't think I could ever be a real mother to any child.(抚养模型)

[18]My real mother died when I was an embryo,and I was frozen and later implanted in the womb of the woman who gave birth to me.(遗传模型)

[19]I had a genetic mother who contributed the egg that was planted in the womb of my real mother ,who gave birth to me and raised me.(生殖模型和抚养模型)

[20]By genetic engineering,the genes in the egg my father's sperm fertilized were spliced together from the genes in the eggs of twenty different women.I wouldn't call any of them my real mother .My real mother is the woman who bore and raised me,even though I don't have any single genetic mother.(生殖模型和抚养模型)

因此,一个典型的母亲,应是符合上述五种CM的女性。这五个CM可以组成一个集束模型,即MOTHERHOOD-ICM,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百科性知识。倘若将这五种情况分开来算在一个人头上,一个人就可能有五种妈妈:

(1)一个是提供基因的供卵者;

(2)一个是生我的人;

(3)一个是抚养我长大的人;

(4)一个是我父亲现在的妻子;

(5)一个是提供我姓氏的人。

从上文及第三章的论述可见,当某一表达涉及的模型越多,它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认知处理就越容易,所需时间就越少,如:这孩子的母亲是谁?这可能就要涉及上述五个CM,这里的“母亲”就是范畴的原型用法,也是ICM的样本。如将祖国、学校视为“母校”,则仅保留了“抚养模型”(也可能会包括谱系模型),而删除了其他几个模型,这是“母亲”的隐喻性用法,是范畴的边缘成员,它是后于原型才学得的,只有通过原型才能加以理解,并且其在认知处理上相对于原型意义要难,所需时间也较长,上面所讲的分别有五个妈妈的人的情况,在理解时确实是颇费时间和精力的。

有时对某一说法所涉及的模型也会因人而异。如:“后娘,后爹”一般要涉及抚养模型、婚姻模型,还可能涉及谱系模型,这就形成了对某一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差异。这也体现出ICM的灵活性、想象性、个体性等特征。

可见,用经典范畴理论中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mother远远解释不了mother的丰富含义,根本就找不到一个能适合上述五个模型的mother的充分必要条件。CA(语义成分分析法)中区分父亲和母亲仅在于是否[MALE],这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参见上述关于父亲和母亲的五个模型,它们是不完全相同的。

例3:lack的英语解释是not have,可两者是用不同的ICM来定义的,在lack的ICM中包含一个表明某人或某物应有某事的背景条件(Background/Ground),还包含一个表明某人或某物没有某事的前景或图形(Foreground/Figure)。而not have并不一定包含这些内容,因此lack和not have不是严格的同义词:

一般来说,句[22]、[24]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lack的背景条件没有得到满足。

可见,不同的词语是相对于不同的ICM来定义的,lack和not have这两个词语所激活的ICM是不同的,因而两者不具有完全同等的关系,只有两者所假设的背景条件相同,它们才有相同的意义,例如:

句[25]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背景知识,因为人本来就应该有能赖以生存的足够食物,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换用lack。

例4:Lakoff和Fillmore都认为可用基于ICM的前提理论来解释争论已久的“前提(Presupposition)”问题。

语言学界对“前提”的研究在60年代曾盛行一时,但因其客观主义倾向失去了说服力,到了70年代就被否定了,例如:

[27]I regret that Harry left.

[28]I don't regret that Harry left.

[29]Harry left.

[27]、[28]都是以[29]为前提的。对这一现象可有两种解释方法:

(1)逻辑前提:前两句在逻辑上蕴涵句[29]。

(2)语用前提:如果命题P是句子S的前提,则每当发话者说句子S时,就假设P。这一解释仅包括发话者的假设,而不包括逻辑上的蕴涵关系。但这种解释仍有问题,如:

[30]I don't regret that Harry left — in fact,he didn't leave at all.

很明显,用逻辑前提是解释不了这个句子的,因为句[30]是一个逻辑上的矛盾句,客观主义语义理论则认为这是不允许的。语用前提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发话者在讲前半句时假设了[29],到了后半句又改变了主张,还没有什么语用原则能对其作出合适的解释,但该句在实际使用中是成立的。可见,上述两种解释都存在问题。

Lakoff和Fillmore认为用“基于ICM的前提理论”就可解释这一现象。我们知道,ICM与真实世界可完全相符,也可在许多方面不相符;ICM还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甚至还经常互相矛盾,或与我们所拥有的某项知识相矛盾。REGRET是根据ICM来定义的,又因为ICM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它也适用于逻辑前提相矛盾的现象,句[30]表明了由regret所激活的ICM对宾语分句也有影响,句中的“not”不仅可否定regret,而且语言使用者也可用not来否定宾语分句中的内容,这种用法与我们所拥有的常规知识相矛盾,正体现了ICM所具有的灵活性,这样就能解释句[30]。因此,ICM理论可解释复合句中这类经典前提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例5:在定义Tuesday时,就需要借助于ICM,在这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包括很多个别的CM,如:太阳运行,一日的始末,week是一个由七天构成的整体,这七天须按线性顺序排列。在这个ICM中,第三天则叫Tuesday。另外我们也可看到其间还包含着人的主观认识,“七天一个星期”并不是客观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的,而是人为规定的。

例6:Coleman & Kay(1981),Sweetser(1984)对lie进行了研究,认为lie主要包括三个CM:

(1)所说的话是不真实的;

(2)自己知道是不真实的;

(3)有欺骗的企图。

但其中没有一个可划归为经典范畴理论中所说的“必要条件”。若仅具有其中两个模型,仍可被视为“说谎”,但不很典型;若仅具其一,或许就很少有人认为是“说谎”了。例如某人得了重病,朋友会善意加以劝慰,往往要隐瞒真情,此时所说的“谎言”仅具有头两个模型,而第三个模型则不明显,因此人们一般不认为这个朋友是在“说谎”。

在这三个模型中,各模型对于原型“lie”来说,所发挥的作用在程度上也有很大的变化: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说谎”、“谎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分析:故意、不真实、骗人,这与Coleman & Kay等人的分析基本相同。Coleman & Kay(1981)发现受试人对不同说谎情况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判断:

[31]If you steal something,and then claim that you don't.

这是一种典型的说谎,包含了上述的三种模型,是“lie”的ICM,或原型;

[32]When you tell the hostess “That was a great party”when you were bored stiff.

“说谎”程度次之。这里不存在“故意欺骗”问题,而是一种礼貌说法。

[33]If you say something true but irrelevant,like “I am going to the candy store,Ma.”when you are really going to the pool hall,but will be stopping by the candy store on the way.

被认为“说谎”程度更加次之,这是一种介乎似真似假之间的表述。

图 6.7

从上面的论述和例句可见,尽管“事实上的假”在lie中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但当被试者问及lie的定义时,都认为是“虚假的陈述”。Sweetser认为,可用ICM理论来为这种反常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在人类社会的日常语言交际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ICM:“有助于别人”,我们都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礼貌原则、尊重他人”在各个语言社团中,都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在交际中有时being nice比说真话更为重要,因此并不介意“虚假陈述”的问题。倘若我们对日常话语作一调查,会发现为了礼貌、助人而“说谎”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Lakoff(1987:72)将其表述为:

THE MAXIM OF HELPFULNESS:People intend to help one another.

这就解释了上述的反常现象,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在日常交际中总要说些“有益无害的谎”的原因,难怪医生、外交官会不时地要讲一些“假话”。

英语中的下述一些说法则可被视为是对“lie”的ICM的偏离用法:social lie、white lie、exaggeration、joke、kidding、oversimplification、tall tale、fiction、fib、mistake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语法理论中,“修饰语+中心词”这一结构里的中心词是主要的,或者说成是两个集的交集。但在实际中常常是行不通的,修饰语常常可能是主要的,如上文所举的a social lie,“注意礼貌”比“lie”更重要,由于social的出现,取消了lie的许多属性,因此,很多认知语言学家认为social是该短语的中心成分。

例7:ICM理论也可用来解释下一现象:由于ICM是由若干个CM构成的,多个相互有紧密联系的CM可能会形成一个自然范畴,人们就可能用一个词汇项来加以表达。因此,一个ICM是形成一个多义自然范畴(a natural category of senses)的基础,也是形成一个多义词的基础,其原理是基于同一个ICM中的各概念之间存在内部联系。

例如英语中的“window”就是一个多义自然范畴,可用于下列各种不同的表达之中。若仔细想来,它们有各种不同的意义,但都处于同一个ICM之中,这些意义有着紧密的内部联系,因而人们很自然地就会用window一词来表示这些不同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多义的自然范畴和多义词。Taylor于2000年4月在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的认知语言学讲学班上举了一组window的例子,就可用来说明这一问题(有所增加):

因此除了[34]中的window可指整个窗户之外,其余都仅指窗户的某一部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转喻现象。

又例如我们说:

[41]I kicked the door.而不说:

*[42]The tip of one of my toes of the feet kicked a point at the bottom part of the door.

“window”例和“踢门”例,也是两个批判客观主义语义理论的好例证,从上述例句可见,window,I,door的意义并没有与客观世界完全对应,因此客观主义语义理论对这些情况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真值”不可能不受到个人理解、社会情景、人际关系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不涉及到百科知识,也不可能不受到人们主观上要求表达经济的需要。而用CM和ICM来描写语义,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用一个ICM来处理这些自然范畴具有简单、明了、方便、经济的优点。Lakoff以认知模型理论批判了客观主义语义学,同时还认为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之间不存在明确界限,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是不可分离的,这也就批判了乔姆斯基的“语言是一个自足系统”的观点。

Lakoff的CM、ICM,Taylor的CD,比二分法的语义特征分析(CA)、客观主义语义学理论更加合理,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更具有解释力,是语义研究中的一大创新。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