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 他让我很生气” ,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外在刺激与内在原因之间的区别。在瑞士的监狱,我曾给那里的囚犯讲解如何表达愤怒,而不是去杀人、打人或强暴妇女。其中有个练习是请他们写下某件激怒他们的事情。一位名叫约翰的犯人写道:“ 三个星期前,我向监狱的官员提出了一个请求,至今他们仍没有反馈。” 很明显,他写下了他的观察。
接着,我请他解释他生气的原因:“ 发生这个事情后,为什么你会生气呢?”
“ 我刚才已经和你说了,” 他大声地说道,“ 我生气是因为他们没有回应我的请求。” 看来,他把外在刺激等同于内在原因,并认为监狱官员的行为让他生气。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为了使这种手段奏效,我们可能就会认为一个人可以主导另一个人的情绪。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 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 这样的话是希望孩子们相信,他们的行为造成了父母的痛苦。同样的,情人之间也可能会说:“ 你没来庆祝我的生日,让我很失望。” 类似的话还有,“ 你要气死我啊”“ 你那样做让我很难过”“ 你真给我丢脸” 等等。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生气呢?我们从第五章了解到,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 责备自己;2. 指责他人;3.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第二种反应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 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
当我们选择第三种反应时,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着自己,而不再分析别人犯了什么错。我们越是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假定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她却没来。如果彼此的关系处于比较微妙的时期,我们可能会忧心忡忡。如果我们看重的是诚实守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反之,如果我们想休息一会儿,我们可能就不会介意她来晚了。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 不论是友谊、诚信还是休息,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不再生气。可是,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除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我们无须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 合理的愤怒” ?
“ 但是,” 有人问我,“ 在有些情况下,愤怒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例如,看到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愤怒不正是正直的表现吗?” 我的回答是,如果我把人看作是“ 正直的” 或“ 不正直的” ,“ 负责任的” 或“ 不负责任的” ,那么,我的想法也会带来暴力。我坚信,专注于我们的需要,比评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在我看来,愤怒是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借助它来提醒自己—— 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我们的思维方式正使它难以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为此,我建议,与其沉浸于“ 合理的愤怒” ,不如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这也许需要一个过程,但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将会有意识地用“ 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 来取代“ 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
我曾在威斯康星州的一所学校提供咨询服务。连续两天,在劝架时,我的鼻子都挨了重重一击。第一天,我的鼻子被一个孩子的肘部击中了。我差点就一拳打了回去。在我小时候,只要受了轻微的伤害,我都会给予回击。第二天,又有两个小孩吵架,我的鼻子被一个小孩打中了,这次痛得更厉害,血流得更多,但我并没有生气。
当我回想起那两天的经历时,我发现,我一开始就把第一个孩子看作是“ 被宠坏的孩子” 。所以,他打到我时,我极为恼怒。我心里想:“ 这家伙太猖狂了!” 我对第二个孩子的看法则不同,我把他看作是“ 软弱的孩子” 。由于我比较担心这个孩子,当我的鼻子被他打伤时,我并没有责怪他。这段经历帮助我认识到,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