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如何安排词语顺序

发布于 2024-10-11 22:41:15 字数 578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英语句法要求先主语后宾语。人类记忆要求先轻后重。人类的理解力要求先主题再评论、先已知再未知。一个作者如何才能调和这些矛盾的要求,决定词语应如何在句中放置呢?

需要乃发明之母。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英语为其僵硬的句法发展出一些变通的办法。这就是使用其他结构来替代,这些结构与原结构表达意义大体相同,但是在从左到右顺序的文字串中,行动参与者被放入不同于原结构的位置,这意味着在读者“先来后到”的思维处理过程中,这些行动参与者出现的时间点也不同于原结构。熟练的作者将这些结构灵活运用于指尖,可以同时控制句子的内容和词语的顺序。

被动语态

这其中受到毁谤最多的是被动语态:“拉伊俄斯被俄狄浦斯杀死”(Laius was killed by Oedipus),相比于“俄狄浦斯杀死拉伊俄斯”(Oedipus killed Laius)。在第 2 章中我们看到,被动语态的一种好处就是可以不用提及事件的施事者,也就是“by-”短语表达的部分。对于犯错误的人来说,被动句十分好用,因为可以将其名字从聚光灯下隐去。还有些人认为你应该知道直升机扑灭了火灾,但不需要知道驾驶直升机的小伙子叫鲍勃,对于这些人来说,被动句也很有益。现在我们看到了被动语态带来的另一个主要好处:它允许行动者晚于被动者被提到。如此作者就可以灵活实现写作的两个原则,而不会因英语僵硬的词序规则而陷入困境。被动语态允许作者晚些提到那些笨重的或已是旧闻的行动者。让我们看看这是怎样操作的。

想想下面这个从维基百科“俄狄浦斯王”词条摘引的段落,它揭露了关于俄狄浦斯王出身的可怕真相(注意,有剧透)。

A man arrives from Corinth with the message that Oedipus’s father has died...It emerges that this messenger was formerly a shepherd on Mount Cithaeron,and that he was given a baby…The baby,he says,was given to him by another shepherd from the Laius household,who had been told to get rid of the child.

一个报信者从柯林斯而来,说俄狄浦斯的父亲死了……原来这个报信者曾是西塞隆山上的牧羊人,他被交托一个婴儿……他说,这个婴儿是被另一个牧羊人交托给他的,那个来自拉伊俄斯家的牧羊人被指示除掉这个孩子。

这段包含 3 个连续的被动句(“被交托一个婴儿”“被交托给他”“被指示”),这样做有充分理由。首先,我们被介绍给了一位报信者,所有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如果他出现在接下来任何信息中,那他就应被首先提到。他确实出现了,感谢被动语态,尽管这则信息里并没有包括他做的任何事:他(已知信息)被交托一个婴儿(新信息)。

现在我们被介绍认识了一个婴儿,他在我们的脑海里。如果有任何关于这个婴儿的新信息,那么这个信息应该先提到这个婴儿。被动语态再次使之成为可能,即使这个婴儿没做任何事:“他说,这个婴儿是被另一个牧羊人交托给他的。”另一个牧羊人不仅带着新信息,而且非常笨重。他被一个巨大且难理解的短语凸显出来了:“那个来自拉伊俄斯家的牧羊人被指示要除掉这个孩子。”读者在解析句法的同时还要处理很多冗词赘语,但是被动语态允许这个短语最后才出现,这时读者的其他任务都已完成了。

现在想象一位不动脑子的编辑,遵循“避免被动语态”这个常见建议而将上面的段落修改为这样:

A man arrives from Corinth with the message that Oedipus’s father has died...It emerges that this messenger was formerly a shepherd on Mount Cithaeron,and that someone gave him a baby...Another shepherd from the Laius household,he says,whom someone had told to get rid of the child,gave the baby to him.

一个从柯林斯来的人带来消息,说俄狄浦斯的父亲已死……原来这个报信者以前是西塞隆山上的牧羊人,有人交给他一个婴儿……另一个牧羊人把这个婴儿交给了他,他说,有人指示这个从拉伊俄斯家来的牧羊人除掉这个孩子。

主动,过于主动了!一个包含新信息的笨重短语被迫放在句子开头,只是因为这个短语是行动的施事者,在主动句中它只能出现在这个位置,就会带来这种后果。

原段落中有第三个被动式句子,即“who had been told to get rid of the child”(“那人被指示除掉这个孩子”),在我的噩梦中,校对编辑把它也变成了主动句:“whom someone had told to get rid of the child”(“有人指示那人除掉这个孩子”)。这也强调了被动语态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它可以通过缩短填充词和空隙之间的距离来减轻记忆的负担。当一个元素被某个关系从句所修饰,那么它在短语中的角色就是动词的宾语,读者面临填充词和空隙之间很长的间隔。34 看看下面的树形结构,它包含一个主动语态的关系从句。

在第一个树形图中,你可以看到在填充词“whom”和空隙(“told”之后)之间,有一条长长的箭头,横跨了 3 个单词和 3 个新引入的短语。读者遇到“whom”时就要开始在头脑中保持这些材料,直到他能指出“whom”在做什么为止。现在再看看第二个树形图,里面的关系从句已被改成被动语态。一个很短的箭头连接起填充词“who”和就在旁边的空隙,读者立即得到满足:他只要一看到“who”,就马上知道“who”在做什么。是的,这里的被动语态本身比主动语态沉重,它有 4 层枝干结构,而主动语态只有 3 层,但是这已经到了句子末尾,没有别的再需要留心了。这就是为什么表达宾语性质的关系从句时,很多优秀文章用被动语态,而难以理解的文章却喜欢用主动语态。例如这个:

Among those called to the meeting was Mohamed ElBaradei,the former United Nations diplomat protesters demanding Mr.Morsi’s ouster have tapped__as one of their negotiators over a new interim government,Reuters reported,citing unnamed official sources.

在那些被召集参与集会的人中有一个人叫作穆罕默德·埃尔巴拉迪,要求罢免莫尔西的抗议者曾委任这位前联合国外交官作为与临时政府谈判的代表。路透社援引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方信息源报道。

这个句子臃肿不堪,是因为一段长达 7 个单词的词串堵塞在关系从句的填充词(the former United Nations diplomat)和空隙(“tapped”之后)之间。虽然这个句子已经没有挽救的希望,但是把关系从句变成被动语态会是一个良好的开始:“the former United Nations diplomat who has been tapped by protesters demanding Mr.Morsi’s ouster”(“这位前联合国外交官曾被要求莫尔西下台的抗议者委任”)。

换一种结构

被动语态只是英语在保留原来语义的前提下重新组织语言的众多小工具之一。这里还有其他几种便利的工具,当你需要时,可以用这些工具隔开那些不该在一起的邻居,把已知信息置于新信息之前,将填充词靠近它们要填的空隙,或者把最笨重的部分留到句子末尾。

与左侧相比,右侧的版本更长、用词更多、更为正式。右侧最后四个句子由于带有不必要的词(there、it、what),往往适合被替换为更简洁的版本,因为意思几乎一样。但现在你可以看出为什么它们有时候很有用:它们让作者更自由地排列树形结构中的短语顺序。

前置允许作者把一个修饰短语向左移动,这可以将其与麻烦的小短语分开,以免两者联系在一起,正如那个有早泄现象的青年男子被认为做了数周的前戏。接下来的四种结构(后置、介词与格、存在式、外置从句)允许作者把短语向右移动,尤其是当这个短语过于沉重或者带来有价值的新信息而不应该放在句子中间时。最后两种结构(分裂句、拟似分裂句)允许作者更有力地控制读者将什么信息视为已知信息、什么信息视为未知信息。分裂句颠倒了惯常的次序:新信息先被放在聚光灯下,而作为背景的已知信息出现在最后。拟似分裂句则保持惯常的次序(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但是两种分裂句都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已知信息不是旧信息,即不是之前提过的信息,而是预设的前提,读者先被要求接受这是事实,然后再被告知这个事实是关于什么的。例如“杀死了拉伊俄斯的人,是俄狄浦斯”,这句话认定有人杀了拉伊俄斯,唯一的问题是谁杀的,该句子的主句就是告诉我们这个谁是什么人。

换一个动词

英语中作者可以支配的另一个主要资源是选用不同的动词。有些成对的动词表达的是同一场景,但插入两者语法位置(主语、宾语、斜格宾语)的是不同的角色(主动者、被动者、给予者、接受者)。

就像可以从多种结构中选择,作者也可以从多种动词中选择,以便为一个已知的或未知的、轻盈的或沉重的短语找到合适位置。同样是犯罪,动词“rob”(“抢”)把非法所得(雪茄)放在末尾——“She robbed her uncle of an expensive hand-rolled Cuban cigar”(“她抢了她叔叔一根昂贵的、手工卷制的古巴雪茄”),动词“steal”(“偷”)则把受害人放在末尾——“She stole a cigar from her greedy lascivious uncle”(“她偷走了一根雪茄,从她贪婪猥琐的叔叔那里”)。

优秀的作者也许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些结构和动词如何运作,也肯定不知道它们的名称。这些词语和结构就在记忆里等待着,带着一个个小标签,如“这是用来延迟提到修饰语的方法”或者“我的直接宾语是那个被转移的东西”。熟练的文字工匠可以在写作时辨认出组织语言方面有什么需求,或在修改时发现句子有什么问题,要是一切顺利,合适的词语和结构就在脑海中跳出来了。

我相信,在这些模糊不清的直觉之下,存在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认识:作者的目标是用短语树将思维网编码为词语串。有抱负的文字工匠会不断培养这种认识。这将帮助他们消除写作中的错误、难以解读的句子和引起歧义的段落。它也能除去你对语法的恐惧和厌倦,因为当你知道一个语法系统被设计出来是为了什么,你就会更有动力去掌握它。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