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工程只是一个可选手段
团队的核心是人,项目的核心是事,产品的核心是物。三者是企业经营中的三个不同视角,不同的管理者从不同的视角入手,所持有的观点、采取的做法以及关心的重点也都不同。
工程是什么?工程是实现(上述三者中的以“事”为核心的)项目的一个可选手段。因为在本质上说,工程讨论的也是事,以及事的做法。所以传统工程,也包括其他领域中的工程实施所讨论的三要素,便是“(做事的)过程、方法与工具”。三种要素都集中反映了“所谓工程,就是通过‘工程化的法子’来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一事实。
“立一个项”是我们常见的对开始某个事务的一般性说法。但就某一件事而论,具体做这件事的方法是什么,才决定了这一方法是否可以工程化。如果一个方法原本就不能工程化——我们举例来说,它过于依赖于一人一技——那么非要讨论“这个项目是不是一个工程”,在本质上就不成立。所以,公司大可以为种种事务而建立项目,但事事强调工程却并不见得可行(例如事事强调过程、流程、方法、工具化等)。
我们讨论的“人、事、物”三个方面都可以存在管理行为。仅其中的项目管理这一视角出发就有许多种不同的学派 4 ,它们各自的关注点是并不相同的 5 。这些不同的学派,抑或说是不同的管理风格,也是适应不同的管理对象的。例如,一个管理者偏向于人际关系的梳理,那么他可能擅长团队建设与组织管理,但不见得能在生产型的项目管理中干得顺手;又或者把他放在一个偏向“做事”的项目/团队中去的时候,他就往往会显得过于官僚和权变。
“基于软件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是我们在本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就上面的讨论而言,这个命题总体是有许多背景限制的。例如:
- 是否有面向产品的组织结构;
- 是否是做事的团队;
- 项目对工程化是否有着本质的需要
等等。最后,管理者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是否有适当的管理风格,例如将自己设定为 Manager、Owner 或 Leader 等角色,也是“做事的环境”所讨论的因素。但在这个问题上,既可以通过任人治事来解决,也可以作为对管理者自身素质的要求。
- 这是对软件产品定义与其需求类型的一个不完整考察,其主要目的是形成相互参照以便后续讨论。 ↩
- 其实并不是大家不懂得这个道理,只是大家觉得自己可以通过“种种努力”去影响决策,故而有了上下奔走,有了哭穷叫急,有了各种各样的组织活动。这些活动也的确增加了决策者在某些方面的砝码。但我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其一,这是否必需?其二,即使这一目的是必需的,那么除了这些方法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达到目的? ↩
- 引自《南都娱乐周刊》2012 年 1 期,文《张艺谋:“我尽量保持平常心”》,采写记者谢晓、曾明辉。 ↩
- 参阅《项目管理技术》2006.10,以及 2007.01~11 期“项目管理学派”系列文章,作者 Rodney Turner,师冬平翻译。 ↩
- 泛义的项目管理对“项目是‘事’”这个观点是并不完全认同的。相反,上述这些学派将工程化(做事的具体方法)、团队(做事的组织)、产品(做事的结果与效果)等全部纳入了“项目管理”这个概念集中。举例来说,权变学派事实是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组织”方面,而营销学派则可能将关注点放在“物-市场”方面,如此等等。 ↩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