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人格理论
人格是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的领域,有着异常复杂的心理结构。研究者是如何描述人格的结构呢?下面介绍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格的结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类型理论。
一、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合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理论有: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7)是人格特质研究的先驱者,于 1937 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倾向,指特定个体独有的特质。见图 12-3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并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他进而把个人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即首要个人倾向、中心个人倾向和次要个人倾向。首要个人倾向是一个人一生中普遍存在并且作用显著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弥散性和渗透性,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有些人因具有单个首要特质而成为著名人物。例如,创造是爱迪生的首要个人倾向,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个人倾向,狡猾奸诈是曹操的首要个人倾向等。中心个人倾向是内容较丰富的特质,每个人都有几个彼此相联系的重要特质构成其独特的人格。当给某人写推荐信时,列举他的中心特质:某某一丝不苟、有思想、性情温和,并且还很慷慨,但是害羞并且忧郁。每个人身上大约有 5~10 个中心特质。例如,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所考虑到代表某个学生人格的那些特质(准时、整洁、勤奋、诚恳等),即属于其个人的中心个人倾向。次要个人倾向距人格核心再远离一步,这些倾向不太明显,不是很具概括性,不太一致,不太经常发挥作用,并且更加不重要。它包括一个人独特的偏爱(如对某些食物、衣着的偏爱)、一些片面的看法和由情境所制约(如某人有恐高症)的特质等。例如,一个人可能偶然间乐于助人,时不时幽默,偶尔非常夸张,这些现象都是次要个人倾向的表现。
图 12-3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模型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把人格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要素,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各层之间用连线表示它们的关系。
(1)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所具有的特质;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的不同而各异。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即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的,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一种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所以,根源特质使人的行为看似不同,却具有共同的原因。
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卡特尔还提出,有些特质是关于人格的动力的,它们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目标去行动的动力特质,这些特质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
为探究人格的基本特质,1949 年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法对 35 个表面特质进一步加以分析,获得 16 个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见表 12-2。
表 12-2 卡特尔的 16 种人格特质
续表 12-2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 16 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卡特尔还提出了“多元抽象变异分析”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与环境分别影响的程度。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卡特尔人格特质模型的最下层就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它们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动、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3.现代人格特质理论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人格特质理论建模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人格特质理论。
(1)“三因素模型”
英国学者艾森克(H.J.Eysenck,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三因素模型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即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即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即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 EPQ,1986),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Tupes,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后许多学者(Borgatta,1964;Smith,1967;Digman,1981;Goldberg,1980,1989)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是: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John,1990)。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 & Costa,1989)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修订)”(NEO-personalityinventory-R,NEO-PI-R)。
3.“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人(Tellegen & Waller 1987)用不同的选词原则,率先提出了人格的七个维度,即人格的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PEM,positive emotionality)。标定词包括抑郁的、忧闷的、勇敢的、活泼的等。负价(NVA,nagetive valenee)。标定词包括心胸狭窄的、自负的、凶暴的等。正价(PVAL,positive valenee)。标定词包括老练的、机智的、勤劳多产的等。负情绪性(NEM,negative emotiollality)。标定词包括坏脾气的、狂怒的、冲动的等。可靠性(DEP,dependability)。标定词包括灵巧的、审慎的、仔细的、拘谨的等。适宜(AGR,agreableness)。标定词包括慈善的、宽宏大量的、平和的、谦卑的等。因袭性(CONV,eonventionality)。标定词包括不平常的、乖僻的等。
二、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根据生理差异和生活经历的差异,把人格类型理论归纳为气质类型理论和性格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理论
气质类型说起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公元前 460-公元前 377)的体液说,他从人体的体液出发,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和血液,这四种体液的不同组合(配合比率)最终决定了人的本性,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大约 500 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len,约 130~200)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见表 12-3。
表 12-3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表
巴甫洛夫(1927)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他依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是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或耐力的标志,强的神经系统能够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
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1)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黏液质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4)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在现实生活中,单一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的人是四种气质互相混合、兼而有之的。
2.性格类型理论
(1)T 型人格类型理论
T 型人格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来。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法利认为,T 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将 T 型人格分为 T+型和 T-型。T+型人格表示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发展。如有这种人格的人喜欢赛车,探险等。而 T-型人格表示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方向发展,有这种人格的人喜欢酗酒、吸毒、暴力等反社会行为。在 T+型人格中,根据活动特点又可进一步分为体格 T+型和智力 T+型。如极限运动员就代表了体格 T+型,这种运动员通过身体运动(如攀岩、飞车等)来实现追求新奇、不断刷新纪录的动机。而一些科学家或思想家则是智力 T+型的代表,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探新需要很强的冒险精神。
(2)A—B 人格类型理论
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描述了 A—B 人格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使用这种人格类型。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A 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有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一种不安定性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进行的一次纵向调查表明,在 257 位患有冠心病的男性病人中,A 型人格的人数是 B 型人格人数的两倍多。B 型人格的特点是性情温和,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可以胜任需要耐心和谨慎思考的工作。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 型人格的人数只占患者的 1/3。
(3)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根据力比多(心理能量)的流向或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外向型人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活跃,自信,勇于进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有时轻率;内向型人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做事谨慎,经常内省,沉默寡言,容易害羞,疑虑困惑,交往面窄,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基本功能。结合两种心理倾向可以构成八种人格类型,即外向思维型、外向感情型、外向感觉型、外向直觉型、内向思维型、内向感情型、内向感觉型和内向直觉型。
3.价值取向人格类型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1928)根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他认为,不同性格类型的人格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这六种类型分别是:
(1)经济型。
这种人注重实效,追求利润。
(2)理论型。
这种人喜欢探究世界,追求真理。
(3)审美型。
这种人富于想象,追求美感,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
(4)权力型。
这种人支配性强,追求权力。这种人的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5)社会型。
这种人关心他人,奉献社会,乐于助人,以奉献社会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6)宗教型。
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灵,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4.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职业指导家霍兰德(John L. Holland)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创立了“人格类型论”。他把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认为六种类型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经历的总取向。目前作为职业选择的首选工具,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被国内外几乎所有的职业机构应用。
(1)实际型(R)
其基本的人格倾向是喜欢以物、机械等为对象,从事有规则的、明确的、有序的、系统的活动。因此,这类人偏好的是以机械和物为对象的技能性和技术性职业。为了胜任,他们需要具备与机械、电气技术等有关的能力。他们的性格往往是顺应、具体、朴实的,社交能力则比较缺乏。
(2)研究型(I)
其基本的人格倾向是分析型的、智慧的、有探究心的和内省的,喜欢根据观察而对物理的、生物的、文化的现象进行抽象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因此,这类人偏好的是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带有研究性质的职业活动,诸如科学研究人员、医生、工程师等。
(3)艺术型(A)
其基本的人格倾向是具有想象、冲动、直觉、无秩序、情绪化、理想化、有创意、不重实际等特点,他们喜欢艺术性的职业环境,也具备语言、美术、音乐、演艺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擅长以形态和语言来创作艺术作品,而对事务性的工作则难以胜任。文学创作、音乐、美术、演艺等职业特别适合于他们。
(4)社会型(S)
其基本的人格倾向是合作、友善、助人、负责任、圆滑、善于社交言谈、善解人意等。他们喜欢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具有教育能力和善于与人相处的能力,适合这一类人的典型的职业有教师、公务员、咨询员、社会工作者等。
(5)企业型(E)
其基本的人格倾向是喜欢冒险、精力充沛、善于社交、自信心强。他们强烈关注目标的追求,喜欢从事为获得利益而操纵、支配他人的活动。由于具备优秀的主导性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一类型的人特别适合从事领导工作或企业经营管理的职业,如政府官员、企业领导、销售人员等。
(6)常规型(C)
其基本的人格倾向是顺从、谨慎、保守、实际、稳重、有效率、善于自我控制。他们喜欢从事记录、整理档案资料、操作办公机械、处理数据资料等有系统、有条理的活动,具备文书、算术等能力,适合他们从事的典型职业包括秘书、办公室人员、会计师、银行职员等。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1.意识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无意识(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说,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果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说,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3.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以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他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四、人格的自我理论
人本论在人格心理学上正式成为一流理论,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1.马斯洛的人格自我实现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整体论、动力论和对文化因素的强调三者结合起来,通过他对一些杰出人物(被他称之为“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人格理论。马斯洛通过对这些人以及他们的习惯、特点、个性和能力的研究,得出了精神健康的定义,并提出了人的动机的理论。动机理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他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需要和动机学说基础之上的,需要是人格的核心。故他的人格理论又称为“人格需要层次说”或“人格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的理论基本点,这种学说强调个人的潜能、创造力、理想和信念的实现。
马斯洛指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一是沿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物需要;二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为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的理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七个层次,按低级到高级排列,呈一个金字塔的阶梯的结构形式:(1)生理需要。对食物、饮料、氧气、睡眠和性的需要。这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最强烈的、最明显的一种,是对自下而上的需求;(2)安全需要。对安全感、稳定性和摆脱恐惧、焦虑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对恨属感、爱情、友谊和摆脱孤独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5)认知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其中认识需要是基本的;(6)审美需要。对真、善、美追求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力、理想的需要。马斯洛把前四种归为基本需要(因缺乏而产生的需要,)把后三种归为发展需要(存在的价值或后需要)。
马斯洛为论证自我实现的理论,又详细分析了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是:有良好的自我实现知觉;对己、对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最大的认可;自发性、单纯性、自然性较强;对工作、对事业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周期性的神秘的或“高峰的”体验;关心社会,喜欢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仅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个人友谊;具有深厚的民主性格;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有富有哲理的、非敌意的幽默感;有创造性;不受社会现存文化规范的束缚,进行独立思考和行动。
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是人格自我理论取向的最重要代表。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是探讨人格本质、结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它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实现倾向为动力,以成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为目的的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
其中,自我实现倾向是其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即有机体具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力图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各种潜能的趋向。罗杰斯以人际关系的体验和心理治疗的实践论证潜能实现的自我指导原理。在罗杰斯看来,“人类行为的动机已经不再是盲目地为生涯或事业,而是在人际关系中人对人的一种承诺”,“人类对他人的关怀的自然趋势已经不是我关怀你只因为你与我相同”,而是“我赞赏你,珍爱你,因为你与我不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是指人类有机体的一种核心的动机,其他动机如求食或艺术创造的都不外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不同表现形式。罗杰斯把自我实现看作人类有机体的“中心能源”、自我理论的基本前提,并为自我实现注入了“自由选择”的思想。
罗杰斯把充分发挥机能者作为他所倡导的人格模式。在他看来,“能够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不会做假,他们展现真实的自我”。他认为,“充分发挥机能者不是指人的发展状态和终点,而是指人的发展趋势和过程。自我实现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永远不是完成的或固定的状态。这个目标和方向引导着个体向前,进一步分化和发展自我的各个层面”。他认为,“充分发挥机能者是一个困难乃至痛苦的过程。快乐本身不是目标,而是努力自我实现的副产品,自我实现的人使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挑战性,而且富有意义,但他们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快乐的”。他认为,“充分发挥机能者确实是实现他们的真实自我,绝不隐藏在假面具或者门面的后面。自我是人格的主人,方向的选择、行为的表现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规范和习俗的约束,而是完全由他们自己独立抉择”。
人格自我发展是指个体自婴儿到成年一生人格成长的机制和过程,也是罗杰斯人格自我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罗杰斯看来,“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三方面的内容:自我认定即能认定自我的存在,自我评价即个人对自己价值的判断,自我理想即个人对未来自我的期望”。由此可见,自我发展是一个使有机体倾向于更分化或者更复杂的实现倾向的重要形式。实现倾向在自我形成前,它表现了有机体的总体特征。在自我形成之后,它也表现了自我的特征。
在说到影响儿童自我发展的问题上,罗杰斯认为,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其中自我发展的主要机制有:(1)条件性积极关注。它是一种具有外在价值条件的关注体验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罗杰斯认为,“条件性积极关注既是个体自我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外在价值条件。自我发展除了先需要他人的积极关注外,还需要自己对自己的关注”。(2)无条件性积极关注。它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他认为,即使自我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受到父母或他人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他指出:“如果个体体验只是无条件积极关注,那么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也将是无条件的,关注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会同机体骨架过程相矛盾,因而个体就会不断地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一个机能完善者。”总之,罗杰斯认为:“用理性的、民主的方法来处理行为问题是最好的方法。价值条件是一切人出现适应不良问题的中心,因而应当千方百计避免它们。”罗杰斯建议,处理不轨行为的儿童应掌握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策略。
同时,罗杰斯也指出了心理顺应不良的起因和健康人格的特点。罗杰斯说:“心理顺应不良的全部原因在于自我和经验之间的不协调,即一个人知觉到的自己与他实际经验有了差距。不协调的根源在于价值条件的作用。”他说,健康人格的特点是机能完善的人,要具有自我经验的开放态度,自我的协调,机体评估过程,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