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4 节 智力的发展

发布于 2025-02-01 18:15:29 字数 784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人的智力是不断发展的,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但是,智力的发展又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既来源于不同的遗传素质,也源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和个体自身的主观努力。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关于人一生中智力发展的趋势,研究者们做过不少研究,很多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尽管有些方面并未完全达到共识。归纳起来,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少年期以前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到 20 几岁,人的智力发展到顶峰,之后维持一个稳定的水平直到 40 岁左右,随后智力开始出现衰退,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衰退更为迅速。

美国心理学家贝利(Bayley,1969)用贝利婴儿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为工具,对同一群被试从其出生开始进行了长达 36 年的追踪测量,把测得的分数转化为可以互相比较的“心理能力分数”,绘制成了智力发展曲线图(见图 11-7)。智力在 11~12 岁以前是快速发展的,其后发展放缓,到 20 岁前后达到了顶峰,随后即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水平状态直至 36 岁,之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也有研究者(Schaie & Strother,1968)根据五种主要能力对成人进行测量,发现一般人的智力到 35 岁左右发展到顶峰,以后缓慢下降,到 60 岁左右迅速衰退。此外,对脑电波的研究发现,人脑的发育在 5~6 岁和 13~14 岁存在两个加速期。

图 11-7 智力发展曲线
(源自: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2004。)

2.智力的不同成分,其发展速度不同

瑟斯顿(Thurstone,1955)考察了不同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结果发现,12 岁时智力的知觉速度已发展到成人水平的 80%,而推理能力、词的理解力和词语运用能力等则要到 14 岁、18 岁和 20 岁以后才分别达到同一水平。

3.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发展趋势

对晶体智力(固定智力)和流体智力(流动智力)的发展研究表明,流体智力在中年以后开始下降,而晶体智力则在人的一生中都有稳定上升的趋向(Spear etal.,1988)。见图 11-8。

图 11-8 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发展趋势

4.智力优异者与智力落后者的发展趋势

研究显示,智力优异者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延续发展的时间也长,而智力落后者发展缓慢,并且有提前停止发展的倾向。

此外,近来,德国的解剖学家赫伯特·豪格对 160 具 20~111 岁的尸体进行研究,发现大脑的神经细胞几乎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亡,只是细胞体缩小,这种缩小一般在 60 岁以后开始,90 岁前只缩小 7%~8%。

二、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指人们智力在量上的差别。最早西方心理学家们运用心理测验的方式获得每个人的智力商数,以比较人们间智力水平的差异。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中呈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间水平,而智力极高或极低的人口比例较小。大约 68%的人的智商在 85~115 之间,即 Z 分数为-1~+1 之间,属于中等水平;而智商低于 70 或高于 130 的比例约为 2%(见图 11-9),智商超过 130 的人属于智力超常;智商低于 70 的人属于智力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智力低下者会略多于智力超常者,因为智力除了按常态变异规律分布外,许多疾病会损害人脑,导致智力低下。如遗传性疾病、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颅脑畸形及宫内疾病等均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另外,妊娠并发症、难产及产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也是影响智力发展的常见因素。

图 11-9 智力正态分布

【课外阅读】

智力异常儿童的特点

1.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

据研究,智力障碍的儿童的心理活动有如下特点:感知觉发展缓慢,知觉范围比较狭窄,视觉、听觉表象贫乏而笼统,对类似事物不易分化,且不稳定;记忆力很差,学过的东西不能很好保持,回忆困难,意义识记和有意识记能力很差;思维上,他们不善于比较,进行抽象和概括特别困难,抽象思维力差;想象力也很贫乏。但在特殊教育条件下,配合直观因素进行教学,或者与多样化的实际活动和劳动密切联系起来,他们的思维也能得到明显的改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差,词汇贫乏,常常语无伦次,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均有缺陷。

智力障碍儿童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也与众不同。在个性上他们比正常儿童更易沮丧,对成人常抱敌意,情绪紧张、压抑,缺乏自信,他们常以失败的心情对待学习和大人交给的任务,思想方法也较绝对化。他们个性特征的根本特点是固执性、僵硬,缺乏灵活性,难于适应新的事态。这一切当然都与成人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和教育有关。

2.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

国内外心理学者对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发现,智力超常儿童有多种类型的表现。有的幼年大量识字,三四岁已掌握汉字 2000 余个,能津津有味地阅读儿童读物;有的五岁开始写作,文笔通顺生动;有的数学才华早露,四五岁已掌握了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有的擅长外语,七岁时就掌握了英语常用词汇 3000 个以上,可以阅读英文读物,并能自如地与外宾进行英语会话;有的是小画家、小歌手,有的擅长书法……。尽管智力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类型和程度上都不一样,然而,在不同年龄的超常儿童中,也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广泛而强烈的兴趣;(2)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3)有较强的记忆力;(4)进取心强,有突出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意志;(5)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幸福感,情绪稳定。

资料来源:教育手拉手论坛 http://www.jysls.com/thread-683085-1-1.html

中国特殊教育网 http://www.happyonline.com.cn/n1108c22.aspx

2.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智力表现有早有晚。有些人在年少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所谓“人才早熟”,这种情况古今中外均有所见。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5 岁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首乐曲,8 岁时举办独奏音乐会;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 10 岁能作赋,13 岁写出著名的《滕王阁序》。另外,也有些人的智力在年龄较大时才表现出来,所谓“大器晚成”。这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的智力水平,但到中年才崭露头脚,表现出惊人的才智。例如,我国的画家齐百石,本来长期做木匠,40 岁才显露绘画才能,成为著名的国画家;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 61 岁时才写成《本草纲目》;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年轻时被认为智力低下,50 岁才有研究成果《物种起源》。

3.智力结构的差异

人的智力差异还表现在结构上。智力结构差异主要是指由于构成智力的基本因素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智力类型。有的学者将人的智力结构依据不同标准,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典型的类别:

(1)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

这是根据人们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而划分的类型。属分析型的人,在知觉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对物体细节感知清晰的特点,但概括性和整体性不够;属综合型的人,具有综合整体知觉的特点,但缺乏分析性,对细节不大注意;属分析—综合型的人,兼有上述两类型的特点,既具有较强的分析性,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一种较理想的智力结构类型。

(2)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与混合型

这是根据人们在记忆过程中某一感觉系统记忆效果最好而划分的类型。视觉型的人视觉记忆效果最好;听觉型的人听觉记忆效果最佳;运动觉型的人有运动觉参加时记忆效果最好;混合型的人用多种感觉通道识记时效果最显著。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艺术家)需要高度发展的形象记忆,而另一些人(数学家)需要高度发展的抽象数字符号记忆。有人记忆敏捷准确,保持长久,提取运用方便;有人则记忆迟钝,遗忘得快,再认回忆的效果差;还有的人虽然记得慢,但记得扎实保持时间长。

(3)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

这是根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中两种信号系统谁占优势而划分的类型。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除语词外的各种刺激物)在高级神经活动中占相对优势。他们在感知方面具有印象鲜明的特点,在记忆方面易于记忆图形、颜色、声音等直观材料。在思维方面富于形象性,想象丰富,他们的情绪容易被感染。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语词)在高级神经活动中占相对优势。他们在感知方面注重对事物的分析、概括,在记忆方面善于语词记忆、概念记忆;在思维方面倾向于抽象、分析、系统化,善于逻辑构思和推理论证等。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具有两者的特点。

智力的结构差异除了表现在以上不同智力类型上以外,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可以更直观地看出人们智力结构的差异。依据加德纳的观点,智力由八种不同元素构成,每个人很少会在每一个智力元素上都能发展得一样好,相反,可能不同的人,其总的智力水平相当,但却有着不同的优势智力元素。这种智力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各自优势智力成分的不同。例如,有的人有着较高的音乐智力,如音乐家、歌唱家;有的人有着常人不及的身体—动觉智力,如出色的运动员、优秀的舞蹈家等;而有人可能具备出色的人际智力,如政治家、外交家、推销人员等。

4.智力的性别差异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许多研究发现,男女在总的智力水平上没有性别差异,但男女在智力的不同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差异。

(1)尽管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同,但在智力分布上有显著的差异

男性比女性的离散程度大,也就是说,智力超常的男性和智力低下的男性都要比女性多。男女智力的这种分布差异在学业成绩上的反映很显著。国内外的一些调查的结论大致相同,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学习成绩优异的和学习成绩较差的,男生均多于女生,成绩中等的女生多于男生。

(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男性在算术理解、空间关系、抽象推理等方面较占优势,女性在语言流畅、记忆、知觉速度等方面较占优势。具体来说,在感知觉方面,男性的视知觉能力一般较强,尤其是空间知觉能力,男性明显优于女性。女性的听觉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明显优于男性。在注意力方面,一般男性的注意定向更多指向于物,喜欢摆弄事物并探索物体的奥秘,对物的注意具有稳定性。女性的注意则较多指向于人,喜欢注意人的外貌、举止、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对人的注意的稳定性较好。在思维方面,男性偏于抽象思维,女性偏于形象思维。男性一般喜欢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女性一般喜欢语言、外语、历史等学科。

(3)男女智力表现早晚存在一定差异

有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女生的言语能力和计算能力均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女生的这种优势不再明显,甚至可能发生反转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从 10 岁以后男孩的数学成绩超过女孩,高于同龄女生 0.2 个标准差;从 10 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男孩的空间视觉能力高于同龄女生 0.4 个标准差。

三、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智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遗传、环境、教育、实践经验以及个人主观努力,都对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遗传因素

关于遗传对智力形成和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血缘关系不同的人在智力上的相似程度(以相关系数表示)的研究。研究发现,血缘关系越密切的人,智力越相似(即相关系数越高);无血缘关系者,其智力的相关系数近似为零;但无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若生活在同一家庭中,其智力的存在一定的相关。二是双生子智力的相关研究。由于同卵双生子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两个个体,所以,认为二者的遗传基因基本相同。异卵双生子分别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因此,在遗传基因上二者的差异远比同卵双生子大。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不论是在相同环境中抚养(一起抚养),还是在不同环境中抚养(分开抚养),其智商的相似程度很高,且均高于异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之间智商的相似程度仅略高于普通的兄弟姐妹。三是子女与养父母和亲身父母之间智力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排除环境因的影响,子女与亲身父母之间智力的相关高于他们与养父母的相关,见图 11-10。

图 11-10 不同血缘关系者智力的相关系数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少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2.环境因素

(1)产前环境

母体环境对胎儿成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因此,母亲自身的因素对孩子之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母体所受的环境污染、营养状况、疾病与药物、母亲的年龄等。

母体所受的环境污染包括水源污染(重金属汞、铅等)、空气污染(汽车尾气、缺氧、吸烟等)、放射污染(X 射线、微波等)、噪声污染、水质缺碘等,都会导致胎儿智力发育障碍。

若孕妇孕早期的营养不良,会使胎儿脑细胞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孕晚期的营养不良,则会使胎儿脑细胞数量增长不足,脑皮质沟回发育障碍,从而影响胎儿的智力。也有研究发现,叶酸、蛋白质的补充不足或缺乏,直接影响脑细胞的形成,而糖分过量则不利于智力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发现,糖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少的人,比摄入较多的人智商高出 25%。

遗传性疾病、孕早期病毒感染性疾病和不恰当的用药都可能影响胎儿脑细胞的发育。

母亲的生育年龄也是影响孩子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如年龄过高(35 岁以上)、过小(20 岁以下)均是导致唐氏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产妇。唐氏综合征患者大多智力低下,其智商一般低于 50。研究发现,产妇年龄低于 29 岁时,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只为 1/3000;当产妇年龄在 35~40 岁时,其发病率为 1/70;而当产妇年龄在 45~49 岁时,其发病率为 1/40。

(2)早期经验

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不少研究发现,人生的早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甚至把学龄前称为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因此,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对智力发展就有利。美国布鲁姆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把 5 岁前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 17 岁的智力水平为 100%,那么从出生到 4 岁就获得 50%的智力,其余 30%是 4~7 岁获得的,另外 20%是 8~17 岁获得的。当然,儿童早期经验的多寡与其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息息相关。

(3)教育

智力不是天生的,学校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和教学不但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运用分析和概括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时,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还掌握了把这种方法作为思维的手段,如果把这种外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转化为内部概括的思维操作,这方面的能力便形成了。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智力也慢慢得以丰富和发展。

(4)社会实践与主观努力

人的智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施用累能”“科用累能”“熟能生巧”等词汇很好地表述了能力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不同的职业领域或不同的社会实践成就了人类不同的能力,而智力作为人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它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基础。比如,爱迪生的启蒙教师是其母亲,也是他才智形成的重要条件。

遗传为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先在的因素,环境和教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但是,不论是先天的因素,还是现实的条件,它们都只是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做好一定准备而已,而只有主观努力才能使智力的发展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因此,主观努力是一个人智力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有主观努力,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和能力的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世界上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无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多么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点,即醉心于自己的事业,长期坚持不懈,刻苦努力,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如果没有这些,他们也只能是平庸的人,既不可能取得成就,能力的提高也无从谈起。所以,现实生活中那些智力得到高度发展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着比常人更好的遗传素质或教育、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主观努力程度超出常人,这种主观努力不仅表现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对事物的兴趣与热爱,同时也表现为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上。他们习惯于不断地探索和反思自我以及自我的行为,以认识自身和自己行为的不足,并通过主观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而智力在这一过程中便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