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形成论:参考模型 M0 以及可参照的示例
任何系统架构必存在其外部实现与内部实现的过程。所谓外部实现,即是指架构师团队用以形成与演化架构的过程,以团队决策模型为例,即是小节“4.3 架构决策”中基于架构师团队所讨论的决策过程 2 。所谓内部实现,即是架构以及其部件的内部关系得以构建与维护的过程,以架构形成模型为例,一个可能的过程如图 17 所示。
图 17 一个可参考的架构形成模型 M0
这张图已经表达了一般过程中的限制条件与流转关系,但仍然需要强调两点:其一,在“实现架构”与“开发架构”中,分别只列举出了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这并非其全部;其二,在“实现架构”中只列出了运行架构与集成架构,其原因是它们对部署与开发的约束作用最为明显。
从上述一般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来分析,一个架构的有效性、正确性应当表达为:
- 如何确保宏观规划层对需求映射层的 约束 ,以及确保功能架构对开发架构的 约束 ;
- 如何确保在将能力架构 映射 为实现架构时不丢失功能设计;
- 如何确保开发实现的结果能够被应用于预设的交付环境。
以此为参照,我们回顾此前图 7 所示的“通用办公系统架构 v0.0.0.2”(为方便阅读,重复于图 18 中)。确切地说:它充其量只能算功能架构 3 ,离系统架构还很远。但是有趣的是,在一般性的“办公系统的规模”下,从“架构 v0.0.0.2”开始就已经可以进行有效的软件开发活动了。
图 18 通用办公系统架构 v0.0.0.2
从上述过程来分析“架构 v0.0.0.2”的形成过程就会发现,事实上得出“架构 v0.0.0.2”模型时,架构师——比如我——就已经隐含地:
- 完成了对业务及其需求的分析,如架构 v0.0.0….x 到 v0.0.0.1 的整个过程;
- 预设了这个办公系统的规模,例如在此前的分析中提及的“不需要跨国管理”等限定条件。
也就是说,“从架构 v0.0.0….x 到 v0.0.0.1 的整个过程”正是上述一般过程的一个应用示例。这也就是它仍然可以用于(通过后续的、持续的细化来)推动开发活动的真实原因。
“架构 v0.0.0.2”太过于简陋,而且也未能在“系统架构”的背景下来表达架构意图,所以无法表现上述一般过程。撷其片段,可以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架构”暂作一小结,其架构意图可以表述为(通过上述方法与过程,将最终构建):
以功能性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架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