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所获赞誉
- 序言
- 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
- 快思考,慢思考
- 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系统 1,系统 2
- 第 1 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 第 2 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 第 3 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 第 4 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 第 5 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 第 6 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 第 7 章 字母 B 与数字 13
- 第 8 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 第 9 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 第 10 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 第 11 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 第 12 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 第 13 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 第 14 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 第 15 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 第 16 章 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 第 17 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 第 18 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 第 19 章 知道 的错觉
- 第 20 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 第 21 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 第 22 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 第 23 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 第 24 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 第 25 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 第 26 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 第 27 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 第 28 章 公平性 - 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 第 29 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 第 30 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 第 31 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 第 32 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 第 33 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 第 34 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 第 35 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 第 36 章 人生如戏
- 第 37 章 你有多幸福?
- 第 38 章 思考生活
- 附录 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 附录 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 致谢
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看完歌剧后,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在意最后的 10 分钟呢?我很快意识到我忽然感到自己完全没有注意薇奥莉塔活了多长时间。如果我知道她是 27 岁死去的,而不是我认为的 28 岁,就算她错过了一年的快乐生活也丝毫不会令我动容,但是,错过了这最后的 10 分钟却关系重大。另外,就算我知道他们重聚后在一起的时间是一周而不是 10 分钟,我的情绪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然而,如果她的爱人来得太迟,《茶花女》就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了。故事所关注的应该是其中有意义的事件和值得珍藏的时刻,而不是时间的流逝。过程忽视常出现在故事中,故事的结局也总能将故事的角色定型。我们在叙述的规则以及对结肠镜检查、假期、电影的回忆中都能找到与这则故事相同的主要特征。这也是记忆自我的工作机制:编故事,并将其作为将来的参考保存在记忆中。
我们并非只在歌剧院才会感受到人生如同故事,并希望它会有个好结局。当我们听说一位和女儿疏远多年的妇人逝世时,也想知道她在死前是否已经与女儿冰释前嫌。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女儿的心情,而是希望这位母亲的故事更为圆满。关怀某个人通常体现在关心这个人故事的完整性,而不是他的感觉。一些事情还会改变已经去世的人的故事,这些事情也可能使我们深深动容。例如:一个男人到死都深信自己的妻子很爱他。所以,当我们听说他的妻子多年前就有了情夫,与这个男人在一起只是为了他的钱时,就会为这个男人感到悲哀。尽管,这个丈夫一生都很快乐,我们还是会同情他。若某位科学家的某项重要发现在她死后被证实是错误的,我们也会为她感到耻辱,尽管她自己并没有体验过这种耻辱。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极度关注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希望故事的主角正派,结局完美。
心理学家埃德·迪耶内(Ed Diener)及他的学生们对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是否会主宰我们对整个人生中所作的评估感到好奇。迪耶内简要地描述了简的一生(简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简从未结婚生子,一场车祸让她丧命,但死的时候并不痛苦。对于简的故事有这么一个版本:她一生都非常幸福(这种幸福可能持续了 30 年或 60 年),她将工作视为享受,喜爱度假,花了很多时间与朋友聚会,培养自己的爱好。在故事的第二个版本中,简的寿命被延长了 5 年,她于 35 岁或 65 岁逝世。迪耶内描述说简生命的最后 5 年很快乐,但不及从前那样快乐。每位受试者在读过其中一份为简设计好的“传记”以后,都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纵观简的一生,你认为她的人生有多圆满”以及“你认为简的一生经历了多大的幸福或不幸”。
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在组间实验中(不同受试者看到的实验情景不同),将简的寿命延长一倍不会使受试者对她人生的圆满度或是整体的幸福度改变观点。显然,她的一生是由一个典型的时间段代表,与总体的时间无关。因此,她的“总体幸福”是生命中一段典型时期体验到的幸福,而不是整个生命过程中体验到的幸福。
由这个观点可以得知,迪耶内和他的学生们也发现了“少即是多”的效应。这个效应清楚地表明,平均(典型)可替代总体。若给原本一直都非常幸福的生命增加 5 年“还算幸福”的日子,会导致人们对这个生命总体幸福度的评估大幅降低。
在我的鼓励下,他们还收集了一些组间实验数据,数据是关于增加 5 年寿命的影响;每一名受试者都必须在实验过后迅速作出判断。尽管我长期研究判断错误,我也不相信理性的人会作出增加 5 年还算幸福的日子会使生命更加糟糕的判断,然而我错了,增加那令人失望的 5 年会使整个生命都显得很糟糕。
这种判断模式似乎极为荒谬,所以一开始,迪耶内和他的学生们还认为是这些年轻受试者的问题。然而当这些受试者的父母和较为年长的朋友回答相同的问题时,他们的判断模式也没有发生改变。在评估整个生命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时,高潮与结尾很重要,过程通常会被忽略。
人们经常会用工作的劳累和假期的舒适来反驳过程忽视的观点:我们都有直觉,工作 24 小时肯定会比工作 6 小时累,工作 6 小时比工作 3 小时更累。过程在这些情况中似乎很重要,但实际上是故事的结尾让整个事件过程的长度发生了改变。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等 24 小时会比等待 6 小时更为痛苦和绝望;旅游者休息 6 小时也会比休息 4 小时感到更为放松。当我们用直觉来评估这些事件时,真正起作用的是现有体验的不断恶化或改善,以及这个人的最终感受。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