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和稀泥也是一门艺术
一听到和稀泥,人们就会在脑子里出现这么一幅景象:一个好好先生,满脸笑容的对辩论的双方做出一种公允之态,既不说甲错,也不说乙错。反而提出一大通理论,说明甲对乙也对。于是辩论停止,而真理也始终没有出现。这一通动作,就叫和稀泥。
现实生活中,“和稀泥”这么个词语常常含有贬义的色彩。因为人们总是觉得和稀泥的人混淆黑白,没有坚持原则,埋没了真理。可是换个角度来想,到底又有多少事情是非要弄出泾渭分明,非要排列出“甲方乙方”呢?现代社会早已不需要我们时刻站对位置,选好队伍了,不管是哪一面旗帜下,最目的就是要把事情做好,把大家的关系处好。如果为了一些小事争得你高我下,岂不伤了和气?可是凡事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两个人像狭路相逢的螃蟹,非要掐起来分解不开,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个旁观者从中分解,就能避免小事惹出大祸。
清朝末年,陈树屏出任江夏知县。当时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和,但陈树屏常能巧妙处理,一头也不得罪。
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二人及其他官员。做客的人里有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宴席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陈树屏知道他们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这样胡闹很不满,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扫了众人兴。
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辞谦虚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
张之洞和谭继询本来就是信口胡说,接下来由于争辩下不了台阶,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
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争论便不了了之。
想想看,就算你猜对了江面水多宽又有什么用?就算你猜错了又有什么损失?可是当局的两个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么个小问题上狭路相逢了。局外人和一下稀泥,你的对,我的也对,这样既顾全了两个人的面子,又小事化了避免了日后的尴尬。可见,“和稀泥”有时候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
不计较谁对谁错,劝对立的双方顾全大局、以和为贵,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方式就叫打圆场,也叫“和稀泥”。和稀泥应该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陈树屏打圆场的技术很高明,他和稀泥、打圆场的核心就是: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别人出乖露丑了主动打打圆场,为人救场;他人陷入窘境,主动解围,去给他找个台阶让他下得了台。和了这样的“稀泥”,避免了大家不欢而散,又有什么不好呢?
在尴尬的场景,固然需要有这么个懂事的局外人来和一下稀泥,让大家一笑了之,解开小疙瘩。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和稀泥的人也需要配合,如果当事人不理解人家的好意,一意孤行,那无论怎么想和稀泥,都起不到好的作用了。
在一辆列车上,一位妇女卖雪糕,先叫二角五分一块,后又叫五角钱一块。
一位妇女买雪糕时说:“前面卖的二角五,后面卖的是五角,有这样做生意的吗?”卖主却说:“这叫一分钱一分货,二角五的怎能和五角的相比,我的雪糕正宗货。”然后还说了一句,“虎了巴叽的(东北话“傻”的意思)。”
买雪糕的妇女脸上“唰”地暗转阴高声说:“你这话是怎么说的?你说谁‘虎了巴叽’的?”
卖主没想到被人家听见了,顿时傻了眼。买主得了理,越叫越带劲,一场口水战争即将爆发。这时一位旅客灵机一动,说:“大姐,她说的是雪糕‘苦’了巴卿的,不是说您‘虎了巴卿’的。”
卖主也随声说:“我是说雪糕,不是说您,对不起,我没说清楚。”旁边的人也说:“刚才她说的是‘苦’,不是‘虎’。”那买主便逐渐多云转晴,脸上又阳光灿烂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聋了,怎么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卖主向圆场者感激地笑了笑,溜之大吉。
这里的买主和卖主都是醒事人,有人给了台阶就赶紧下来了,化解了一场矛盾。如果碰上一个执拗的,非不承认自己说错了或者听错了,和稀泥的人往往就吃力不讨好了,口水大战也势必要爆发。
在“和稀泥”的过程中,什么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是水。当把水泥、沙土及其他添加物搅和到一起时,如果没有水作为媒介,各种物质表面看是混合到了一起,实际依然各自分离。这时,水的融合特性就显得十分关键。只有用水来“和”,这些物质才能真正黏合在一起,也才能形成坚固的建筑构件。这时,水的融合特性就显露无遗了,因为水在融合各种物质时,没有偏好,不会厚此薄彼,所以各种物质在水的作用下,就会服服帖帖处于“合而不同”的最佳组合中了。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有一天,湖南湘乡老家来信说,府上为了盖新宅子,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闹得很凶,甚至还要打官司。老家人愤愤不平,想借助曾国藩的权势压服对方。曾国藩收到信后,想起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的一首诗。于是,他便写了一封长信给弟弟曾国潢,并附上张英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读了曾国藩的信和诗后,茅塞顿开。是啊,“让他三尺有何妨”呢?所以将自家的地界退缩了三尺。曾家的这一举动,让邻居十分感动,于是不仅不再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还将其转让给曾家扩建新宅。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六尺胡同”。
一封家书一首诗,就如同“湿润的空气”,为反目成仇的邻居双方化解了仇怨,曾国藩的谦和之心和圆融智慧让人折服。
想想我们的市场工作和生活,其实没那么黑白分明,也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如果事事较真儿,难免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还没有好的结果。与其这样,不如和和稀泥,大家乐和,关系处好了,还有什么办不成的呢?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