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23.3 新领域

发布于 2024-10-13 13:59:13 字数 1170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这一节是整个一本书中最难写的,因为我不是未来学家,不能预测未来。

我能做的只是对所我知道的信息进行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逻辑推理。

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一些旧的行业会失去很多工作, 而且这些工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2011 年 3 月,IBIS World 给出了 10 个夕阳产业。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的电话通信和纸张的报纸业。但是经济自有它的调节能力,最终能够克服危机。当旧的产业被淘汰的同时, 新的产业也就诞生了。

而“下一个 Google”这样的新星也就在新的领域随之诞生。现在,我们正处在新旧行业交替的阶段, 一些领域可能会孕育出新的千亿公司。我们不妨看一看哪些领域可能在兴起。

23.3.1 新能源

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性能源,被以奥巴马为首的美国民主党人和一些华尔街的吹鼓手们炒作成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方案和今后能源的方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 上市的太阳能公司的股价炒得像 2000 年泡沫时代的互联网公司一样高。毫无疑问,一些太阳能公司会成为股市上的明星,但是它们无非又是另一个泡沫,而不可能是全面带动经济的成长点。

目前太阳能和风能占世界能源用量的 0。1%不到,即使增加 10 倍,也解决不了全球变暖的问题,更何况太阳能其实并不是最清洁的能源。如果以每提供一度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能源清洁度的衡量指标,那么太阳能是核能的两到三倍,和水能相当。为什么太阳能发电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呢?

因为制造太阳能发电的硅片是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而且太阳能硅片的寿命只有 10-15 年, 因此也是一种高浪费的能源方式。相比之下,核电站可以使用几十上百年。当然,可能有些读者会为”放射性污染“担心,但是核电站真正造成的人员伤害并不多,甚至远不如每年采煤死去的人多。1 另一方面,核物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少量的放射性在我们周围随处都有,只是通常剂量微乎其微不会伤害我们而已。核电站的核废料都是打深井掩埋,能够辐射到地表的,比天然存在的还少。认为核电站会造成污染,其实首先是对核电的误解,其次是很多国家政府不愿意像公众公开核反应堆的真实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采用核电的另一个好处是,今天的核反应堆(应该是第四代了)使用的核燃料成本几乎可以是零。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核反应堆可以将核燃料中的 80%-90% 加以利用,而早期的只能利用 5% ,剩下的作为核废料深埋了。这些核废料都没有乱扔,而是有标记地保存的。现在只要把这些所谓的核废料取回来再利用,就可以满足今后全球 60 年的电力需要。这应该是解决世界能源问题,并且降低二氧化碳排量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在短期内,由于 2011 年 3 月日本东北部大地震带来的福岛核电站泄漏,导致了亚洲国家的核恐慌,核能发展的路途会更加漫长了。

回过头来看太阳能,今天的太阳能发电成本是每度电 0.3 美元以上,而美国的电费和输电费各是 0.1 美元左右,合在一起才 0.2 美元。从商业的角度讲,用太阳能发电实际上是“赔本买卖”。而核电的成本每度只要 0.06 美元左右(煤、石油和天然气发电成本都在 0.1 美元以下) 。现在太阳能发电主要靠政府补贴维持。我们在前面提到,任何一个不能自己盈利的商业都不能引导潮流。

有人可能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太阳能的发电效率会提高,也许能够盈利。但是这个效率的提高可没有一个摩尔定律之类的规律保证,事实上是,基于硅片的太阳能发电效率在过去的 5 年提高不过 30%左右。现在已经上市的第一代太阳能发电公司,在今后的 5 年里,都做不到将发电效率提高一倍。而现在创业的第二代太阳能公司最多能提高一倍的发电效率,即使这样,太阳能发电依然处于亏损状态,何况目前这些公司都在实验室阶段,还没有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即使有一天太阳能发电可以做到与核能同样的成本,也依然没有解决污染问题。美国的硅片生产和报废是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它自己没有污染,但是却以邻为壑。

当然,从商业上妨碍太阳能成为经济成长点的根本原因是核能“够用了”。

在法国,核能贡献了几乎全部的电力,法国不仅自己用不完,而且还可以出口和用于电解水制造氢气一一最清洁的燃料。只要全世界都学习法国,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就会大为缓解。

从法国的经验看, 真正的新能源其实是让有几十年历史的核能获得新生。

如果是这样,得意的是美国的 GE、西屋电气和法国的阿尔卡特等老公司,而不是什么新的千亿公司。

综上所述,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虽然可以代表一个新时代,但是它们于短期内在环保和经济效益上都远远不如核能,并且一旦没有了政府补贴根本生存不下去,因此无法成为真正的经济动力。

尽管这一拨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不过是一场新的泡沫而己,但是和能源相关的产业还是大有前途的。今天全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全球暖化给我们带来的毁灭性威胁,并且或多或少地同意了减少各自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无论是靠太阳能还是靠核能, 全世界的能源产业必定要有一次大的革命。

除了工业用能源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来源外,美国和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二氧化碳第二大的来源是汽车。美同一个家庭平均有两辆汽车, 一年要烧掉三、四千公升的汽油,排放 7-9 吨的二氧化碳。如果能够采用核能发电,然后给汽车充电,全球变暖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而这里面的关键技术是电池技术。现在的电动汽车电池充电一次只能使用不到 200 公里,远远小于一箱油的 500 公里,而且充电时间从几个小时到近 10 小时不等,非常不方便,这使得电动汽车很难跑出离家 100 公里的距离。因此,电池和充电技术的突破,将彻底改变整个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也正是看到电动汽车的前景,著名投资人巴菲特才投资了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公司比亚迪。

所幸的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华裔教授崔屹在电池方面还真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他的纳米电池技术可以使得同样体积的电池的充电量比现在大几十倍,这个成果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下完全得到了可重复性的成功。很多风险投资人,包括 Google 的创始人都非常看好这项技术,并且为他投资成立了一家使这种新电池实现产品化的公司。当然,这项技术距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即使几年后电池技术不再是电动汽车的瓶颈,电动汽车的普及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会遇到很多障碍。

第一个障碍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石油公司。除日本外各主要工业国家的石油公司,包括中国的石油公司,都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公司。它们不仅收入高,为各个国家上缴的利税商,并且雇员多, 而且它们很大程度上在从政治上左右着各国政府。它们在政府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将不遗余力地阻扰和推迟新能源在汽车业的推广。

第二个障碍来自各国政府和各级政府。电动汽车真正要实用,必须做到在任何充电站都能让任何汽车立即更换电池, 而不是等几个小时充电。这时,电池其实属于每个充电站公司, 而不是汽车的主人。这就像现在运送瓶装水的生意,大水罐子属于送水公司而不是用户。这就要求各国政府统一电池标准,各地政府同时兴建充电站。现在全世界虽然合作比以前紧密了,但是要让各国统一标准,可不是三五年能做到的。法国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开始制定并且在欧盟推广统一的电动汽车电池充电标准,但是要在全世界实施,依然遥遥无期。

第三个障碍来自民间,也就是全民对核能的认可。因为只有核能才能提供足够的电,让全球的汽车跑起来。但是这一点是最难的,尤其是 2011 年日本地震后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给亚洲国家国民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心理, 而在欧美,人们倒没有很恐慌。

鉴于这些困难,替代能源和电池在近期( 5 年内)很难诞生一个 Google 这样的公司。

23.3.2 生物和制药技术

人总是有生老病死,我们无法回避。人一辈子总是离不开看病吃药,甚至我们花在吃药上的钱比花在吃饭上更多(美国一个家庭的保健每年要花掉上万美元,而吃饭可花不了这么多,当然天天下馆子挥霍的人除外) 。

即使花了这么多钱,我们依然对很多疾病束手无策。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寿命的增长, 人口老龄化及保健覆盖率的增加,全球对于医药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依赖性地越来越多。因此,诞生一两个革命性的生物制药和医疗(包括治疗方法和器械)用品公司是非常正常的。

20 年前出现了基因科技和安进(Amgen) 两大生物公司,虽然它们依然无法和传统的制药公司辉瑞和默尔克(Merck) 相比,也没有能进入千亿美元俱乐部,但是它们在各自一个相当大的领域里,主导了全球的市场。

这两家公司都是靠生物技术研制抗癌药物,安进每年有 140 亿美元的营业额,是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辉瑞制药的 1/3。同时它的市值达到了 500 亿美元,超过辉瑞的 1/3 。而基因科技在被瑞士罗氏制药收购以前,比安进更大一些。

基因科技和安进的抗癌药可以杀死 99% ,或者更多的癌细胞,所以可以延长人的生命。但是,只要有一个癌细胞还活着,并且产生了抗药性, 它可以按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繁衍并最终不可控制。基因科技和安迸的产品无法解决这一个问题,使得它们未能更上一层楼,开创一个制药业全新的领域。但是,在今后的 10 年里,由于生物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和可能的应用出现比基因科技和安进更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可能性非常大,毕竟人类的需求和市场是现成的。

阻碍生物技术从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最大阻力反而来自医学界本身,包括现有的制药公司、医院和最关键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在美国,医疗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保护性同时排外的行业,它的从业者,从制药公司到医院和医生的收入都非常高。虽然它们内部有竞争,但是对外它们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不仅新的人进入这个行业难,新的公司进入这个行业也难。这其中,以 FDA 最甚,以至于很多现有的大公司也为它感到头疼。

在美国,凡是药品,不包括维生素和中药等营养品,上市销售或用于临床试验,都要经过 FDA 的批准。这个过程不仅漫长,而且难度大得超乎外界人的想象。FDA 审批制度和过程的本意是减少药物( 和治疗方法)副作用带来的医疗事故。在 1959 年以前,美国的药品管理较松,有点像现在的中国,什么药有效没效、有害无害都能上市。1959 年 Kefauver 参议员鉴于美国药品疏于管理带来的很多医疗事故,提案扩大 FDA 的监管范围。美国国会于 1962 年通过了 Kefauver- Harris 修正案( Kefauver- HarrisAmendment) ,规定所有上市的新药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比现有的药物有效,同时是“安全的”。这一修正案授予 FDA 对所有制药公司的生杀大权。

Kefa uver-Harris 修正案和 FDA 监管在使得美国药品的使用变得安全的同时,也大大限制了美国制药业的革新和发展。在一种新药(或治疗方法)发明出来并且完成了很多的动物实验后,发明者要向 FDA 申请进行临床试验,做完一期二期临床试验,才有机会在医院普遍试用,然后申请上市。

每一次申请要提供非常多的数据,证明新药不仅比旧的有效, 而且是安全的。由于临床试验很难找到完全公平的对比条件(动物实验比较容易),因此,要说服 FDA 认可新药的功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整个新药实验的周期,从临床试验到医院试用,是非常长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在上世纪 70 年代 14 个最重要的新药中,有 13 个是在美国以外率先上市的,可见通过 FDA 的审批制度是多么艰难。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于 FDA 迟迟不肯批准对一些抗艾滋病新药的使用,造成很多病人的死亡,美国国内对于 FDA 的批评之声日涨,甚至针对 FDA 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行动。迫于压力,FDA 不得不对那些用于“救命”的新药在审批上加快进程,同时允许病人有可能使用这些尚未上市的新药,即病人有权使用尚未被批准的新药。即使有了这些改革,FDA 的审批制度依然使得任何新的生物技术无法在几年里被临床采用,任何新兴的生物公司不可能复制 Google 的奇迹,在几年里一下成长起来。

在中国,对新药的研发原本没有太多的约束, 有希望吸引世界上生物科技的精英到中国创业。可是由于过去管理过松而医疗事故频频, 现在矫枉过正又搞出了个行政效率上和 FDA 一样官僚、专业知识上还不如 FDA 的机构,中国在这个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希望基本是零。

阻碍生物技术应用的另一大障碍来自于伦理的考虑,其中和基因相关的技术在应用甚至研究中的阻力最大。虽然 2009 年思想开放并且喜欢新技术的奥巴马在担任了美国总统后,开放了对以干细胞研究为中心的基因技术的研究,但是,在过去的 10 年里, 这方面的研究近乎停滞,很难在今后短期时间内看到革命性的突破。何况即便技术在研究上有所突破,而在应用上还会受到社会伦理的挑战。

因此,虽然生物和医疗技术有全社会的需求,有从人数到经济规模最大的市场,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它的创新周期特别长,加上法律的风险,所以这个行业不可能在短期(10 年内) 诞生出下一个 Google 。

23.3.3 新绿色农业

农业(指广义上的)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过去的几百年里,农业从来就被认为是每况愈下,在罔民经济中越来越不重要的行业。很难想象农业和高科技会有什么联系。但是在历史上农业确确实实促成了一个重要的工业领域的诞生一一化工工业,并且这支撑着另一个领域一-生物技术。

从出现人类到约 100 年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始终没有能很好地解决温饱问题。全世界绝大多数人被拴在土地上和庄园里,辛苦一年勉强生产出全世界够吃的食品。每逢风调雨顺,政治清明,温饱就暂时不成问题,否则就会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口处于饥馑的状态。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 4 条:缺乏机械,缺乏水电,缺乏肥料和农药,缺乏良种。100 多年来,尤其是 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这 4 个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西方工业直到二战前,基本上以机械工业为主导,在 19 世纪末农机已经在西方国家开始使用,并在 20 世纪初得到普及。由于有了机械和化石能源(石油、煤和天然气) ,世界上的农田基本建设在短短几十年间基本完成,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而 20 世纪初, 化工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造就了道尔化学、杜邦化学公司这样当时的高科技公司。从对社会的影响力讲,当年的杜邦公司可比今天的微软和苹果一点不差。这些公司将农业转变为生产粮食的“工业”,使得一个农业工人可以完成过去十几个人的劳动量。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基因的了解和生物科技的发展,人类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培养出的“良种”超过了 20 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的总和,解决了农业的单产问题,释放出大量的耕地提供给城市化发展。到 20 世纪末,全世界除了有战乱和独裁统治的地方,没有人们吃不饱的国家。

凡事都有好坏两方面,随着工业化向农业渗透,以及生物技术,主要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 一方面农业的收成成倍增加,而成本又降得非常低,使得全世界总体来讲由“不够吃”变成了“吃不完”。在西方的主要农业国,是在为生产的东西太多没人要而发愁, 在法国甚至出现葡萄酒比矿泉水便宜的怪事。另一方面,全世界的人却“越吃越不健康”,除了农药和化肥等带来的污染,还有转基因食品对人身体带来的潜在威胁(这一点至今很难有结论) 。因此,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个人收入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后,人们又开始从“吃得饱”转而追求“吃得健康” 。

但是我们每人每年花在农产品上的钱并不少, 或者说这个产业并不小。在农业上的一点突破,比如中国的杂交水稻,很容易拓展开, 它的效益比 Google 不知道大多少。实际上,如果有一种商业模式让当年的袁隆平教授垄断了杂交水稻技术, 他的公司也许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是,农业的研究和制药业一样,是周期很长的。如果有能够在近期几年内能见效的技术,一定是很多年前已经开始研究的了。很遗憾,我不是农业专家,也没有跟踪过农业技术,不知道世界上哪些农业技术会像化肥或杂交水稻那样带来革命。但是,我相信一定存在这种技术,并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出现。这一次,它能让我们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 。

23.3.4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的历史比 Google 更长。可能有些读者会怀疑这个互联网上“古老”的行业是否还会有新的机会。但是,电子商务成长缓慢, 实际上才刚刚起步,可以用“方兴未艾”来形容。过去 10 年电子商务在美国零售业中占的比例呈直线上升,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 2008-2009 年也是如此,这个趋势至今没有减弱的迹象。今天,电子商务在美国零售中占 3。896 ,还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如果以现在的技术持续发展,那么,今后的 5 年, 它在美国将达到 100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的电子商务今天只占到零售的 296 左右,绝对交易金额相当于美国 10 年前的水平,如果 5 年后它能够在交易金额上达到美国今天的水平,也将增加三倍。这么大的市场空间,足以容纳一两个新的 Google。

但是在美国电子商务已经走向成熟,这方面的大机会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原因有二:

首先。 eBay 和亚马逊的两种商业模式都是成功的(详见前面商业模式一章) ,虽然它们各有千秋。在中国,人们喜欢使用商家对商家(B2B),商家对个人(B2C) 和个人对个人(C2C) 的说法。如果套用这种说法,eBay 的模式基本上是 B2C 和 C2C 的结合,而亚马逊基本上是 B2C 。在美国,商业的门槛非常低,个人和商家没有本质区别,人们更喜欢把它们按照分散和集中的管理办法来区分。事实证明,只要电子商务中的欺诈行为存在一天,亚马逊的集中管理就比 eBay 的分散式管理更能让消费者放心。由于亚马逊和 eBay 的存在,美国电子商务本身已经元法创造出新的 Google 那么大的公司。

众多的电子商务小商家,实际上要依靠 Google ,或亚马逊和 eBay 来存活,因为这三家是他们网络访问流量的来源,它们的发展只会强化这三家的地位,就如同以客户端为核心的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只能强化微软和英特尔的地位一样。

第二方面的原因是, 在美国,像沃尔玛和 Home Depot 这样的连锁店系统非常发达,几乎渗入到每一个社区,人们可以很方便、很便宜地买到日常用品。何况这些连锁店也逐渐将它们的生意扩展到了互联网上。

而在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电子商务的潜力却可以造就出 Google 这样的大型新型公司。这里面有很多美国不具备的条件。首先,由于这些国家电子商务占 GDP 的比例比美国低很多, 4 成长的空间大得多。第二, 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很多环节都不健全,比如支付和物流,这便有了更大的机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美国在没有电子商务时,已经铺设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零售网。在美国, 主要的零售店都是连锁的,而且几乎是无所不在的,无论你住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到附近的沃尔玛等连锁零售店买到所需的商品。在中国,零售网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侯,电子商务便出现了,因此中国可能会跳过铺设全国零售网这个过程(毕竟在全国开 1 000 家超市是成本高、周期长的事情) ,代之以电子商务。中国可能永远不会出现沃尔玛,但是会出现一个和沃尔玛一样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我们在本章最后分析阿里巴巴等公司时还要再仔细论述。

23.3.5 无线业务

随着第三代无线技术(3G)的普及,由于苹果和 Google 这两家最有活力的技术公司进入无线通信市场,无线业务将迎来一场全面的革命。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都会缔造出新的王者,这次也不应当例外。

到目前为止。 3G 革命的格局完完全全重复了 30 年前 PC 革命的模式。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它,我们不妨简要回顾一下 30 年前 PC 产业的格局。

苹果公司首先发明了 PC (没有大学毕业的史蒂夫 · 乔布斯也作为”PC“的发明人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并且首先发明了非常艺术的、具有图形界面的麦金托什计算机。苹果在商业上是通吃从芯片(和摩托罗拉合作)和硬件设计、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软件整个 PC 生态链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软件价值通过硬件实现这个商业模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当然,坏处也非常明显,就是成本高、价格高,于是苹果的产品成为有钱人而不是大众的产品。因此, 它的市场份额在经过了开始的领先期后,就稳定在一个 5% 左右的细分市场上。

而当时,另一种更成功的商业模式,是所谓的 WinTel 体系,即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加上英特尔的处理器,其他所有 PC 的软硬件厂商向 Windows 和 Intel 靠拢。这个模式创造出巨大的 PC 机产业,包括巨额的销售额和从业人员。但是在这个产业中,真正长期稳定挣到大钱的公司只有 2+2 一共 4 家。除了分别垄断操作系统和 CPU 芯片的微软和英特尔两家外,还有在众多 PC 厂商中经过生死搏斗打拼出来的两家最大的 PC 厂商惠普和戴尔。前者代表了老一代计算机公司转型到以 PC 为核心的公司成功的案例,而后者代表了赶上了 PC 时代的新贵。其余的公司,有些抓住时机红火一阵挣了点小钱,有些连这些小钱都没有挣到,还有一些时亏时盈,勉强维持局面而已。而这些被淘汰的公司中,不乏曾经大名鼎鼎者,比如网景、莲花、康柏、DEC 、WordPerfect 、In formix 、Sybase 、Gateway 等等。

现在,苹果还是当年的苹果,还依然走的是当年的老路,它从头吃到尾。

这样,它无法依靠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将它的产品做成主流产品。这和乔布斯其人及苹果的基因是分不开的。因此, 它最终还是只能占到智能手机市场的 5% 的份额。而在智能手机方面, WinTel 的格局已经形成。

Google 的 Android 取代了当年微软 Windows 的地位,虽然它现在只占智能手机市场的 1 /10 不到,但是其前进的势头是包括苹果在内的任何公司都无法阻挡的。苹果公司再厉害, 也斗不过有几十家跨国公司和运营商组成的 Android 联盟。而在处理器方面,以高通为首的一大两小( Marvell 和博通) ,当然还有它们背后的 ARM ,像英特尔和 AMD 那样控制处理器芯片的格局已经形成。抛开操作系统和处理器,现在做一款智能手机就像当年攒一台 PC 机一样容易,谁都能办到。而正是因为谁都能办到,因此在手机制造上挣钱是很难的事。当然手机制造还需要有惠普和戴尔这样的角色。在传统的手机生产商中,市场份额不断下滑,而且长期亏损的摩托罗拉公司最早地放弃传统的手机,专注于 Android 的智能手机,成功地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它很可能像当年惠普那样起死回生,尤其是在 2011 年甩掉了企业解决方案这个成长不快的部门后。而戴尔这个角色在手机领域尚未出现, 它应该是一个带有全新理念的新公司。如果完全按照传统 PC 产业来分析,这是剩下的唯一出现 Google 这种公司的机会。

3G 手机这个市场虽然巨大,但是如果重复 PC 产业的老路, 产生一个新的 Google 的机会并不多。最多能有一家新的戴尔。

好在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在 3G 时代,基于 3G 的服务会比 PC 机时代带来更为巨大的商机。Google 公司就是基于这一点考虑,才敢于免费开放它的 Android 操作系统。但是, 3G 的增值服务远不是 Google 一家能吃下的。虽然目前在手机上最容易挣钱的应用还是搜索,而且手机搜索的商业转换率甚至好于传统互联网上的搜索,但是,从长远看,基于手机的支付和社区(包括游戏)商业前景非常乐观。因为 Google 在这两个领域并不很领先。

让我们先看看手机社区。建立基于手机社区的关键在于通过手机建立起巨大的用户群。在这一点上,到目前为止 Twitter 最有王者相。Twitter 是微博的鼻祖。我们在“互联网 2.0” 一章中提到过博客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写博客实实在在要花掉很多时间和精力,不是业余写手轻易能做到的。为了解决这个不便之处, Twitter 的创始人威廉姆斯发明了一种乍一看很不合理的产品,仅仅将博客的字数限制在几十字以内,然后传播给大家。很多人开始觉得奇怪,这个几十字的限制是否让人们的交流变得很不方便。但是,很快人们发现,因为写几十字几乎不花时间,大家不再将这东西看成一种负担,而使得微博得以快速普及。同时,几十字的硬性规定,使得微搏的运营变得几乎无成本,而其他互联网 2.0 产品运营的成本异乎寻常地高。微博的这种属性很容易在输入不太方便的手机上推广,会毫无疑问地成为手机上最重要的服务。

手机社区的功能当然远不止微博一种。短信曾经是亚洲手机市场的一个支柱,在中国更是一度占据了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这要感谢中国无线运营商高话费的商业政策,使得人们把移动电话中的电话功能降级到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较为便宜的短信)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大胆地预测,随着手机社区的出现,短信这个业务有可能在中国和亚洲迅速萎缩,就如同 Facebook 出现后,它的用户写电子邮件的数量大幅减少一样。那么这部分市场有多大?可以说,当初的短信市场有多大它就有多大。在中国,短信创造出一个腾讯。那么手机社区至少还应该能创造出一个这么大的公司。

手机的支付也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业。这里讲的支付不是过去那种给个手机号,发个短信的支付,而是利用智能手机的加密蓝牙和身份验证功能,取代信用卡在任何零售商店完成支付交易。电子支付无非是要确认个人的身份。手机是一个人身份最好的验证手段,它具有便携、通信方便的好处,并且可以根据安全需求加人多重保护,包括密码和生物特征(指纹、面孔和虹膜) 。在商店里,手机支付可以简单到把手机往收银机上一放就能完成转账。

手机支付相比信用卡支付更方便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进行个人之间的交易。信用卡支付需要一个接收信用卡的机器, 这只有商家才有。而手机支付可以简单到形成于两部具有蓝牙功能的手机之间。只要输入和确认交易的金额,两部手机互相一“碰”,交易就完成了。当然,出门坐地铁和出租车也是同样简单,只要在地铁人口“碰” 一下,或者在出租车司机的手机上“碰”一下即可。做到这一点,我们今后就不需要带什么现金了。

这里面的难点不在手机上,实际上今天的智能手机已经能提供这项功能了,它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相应的商业网络和结算系统。

23.3.6 云计算

云计算不仅是今后最有希望的产业, 而且是上面很多产业,比如 3G 移动通信的支柱。我们在上面一章已经专门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想强调的一点是, 如果通过云计算诞生一两个千亿美元的公司,首先会是 Google 自己, 其次则是控制开发平台的 Facebook ,而不会是新的面孔。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