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10.2 读取和显示图像

发布于 2024-01-30 22:34:09 字数 1035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为了对图像进行操作,我们会使用一个叫做mahotas的程序包。它是一个开源程序包(经MIT许可,它可以用在任何项目里),是由本书的一个作者开发出来的。幸运的是,它是基于NumPy 的。所以到目前为止你所掌握的NumPy知识都可以用于图像处理。这里还有其他图像包,如Scikit-imageSkimage ),SciPy 中的ndimagen 维图像)模块,以及OpenCV中的Python 绑定。所有这些都原生支持NumPy,所以你可以把来自不同程序包的函数混合在一起使用。

我们从引入mahotas 开始,在本章中用mh 这个缩写来表示它:

import mahotas as mh

现在用imread 读取一个图像文件:

image = mh.imread('imagefile.png')

如果imagefile.phg包含的是一个高为h 宽为w 的彩色图像,那么image 就是一个形为(h,w,3) 的数组。第一维是高度,第二维是宽度,第三维是红色/绿色/蓝色。其他系统可能会把宽度放在第一维,但这是一个数学上的惯例,所有基于NumPy的程序包都是这样使用的。数组元素的类型通常是np.unit8 (8位无符号整数)。这就是你的照相机所拍摄的或显示器全屏所能显示的图像。

然而,一些专业设备(主要是在科学领域)会拍出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一般是12位或16位。mahotas可以处理所有这些图像,包括浮点数值 的图像。(并不是所有操作对于浮点数都有意义,但如果要这样做,mahotas也都可以支持。)在很多计算中,即使原始数据里包含的是无符号整数,把它们转化为浮点数也是有用处的,这样可以简化对舍入和溢出问题的处理。

提示  mahotas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输入/输出后端。但不幸的是,它们不能读取所有现有的图像格式(有几百种格式,每一种又有一些变种)。但是,它们都支持对PNG和JPEG图像的读取。所以我们只聚焦在这些常见格式上。对于不常见格式的读取,你可以参考mahotas的文档。

mh.imread 的返回值是一个NumPy数组。这意味着你可以使用标准NumPy函数来处理图像。例如,从图像里减去像素均值通常是很有用处的操作。它有助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图像进行归一化,这个操作可以用标准的mean 方法来实现:

image = image – image.mean()

我们可以用matplotlib 在屏幕上把图像展示出来。这个绘图工具库我们已经使用过几次了: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plt.imshow(image) plt.show()

这张图像遵循了是第一维高度、第二维宽度的惯例。它对彩色图像一样可以正确处理。在使用Python进行数值计算的时候,整个系统都能很好地协作,这使我们受益匪浅。

10.2.1 图像处理基础

我们从一个特意为本书而收集的小规模数据集开始。它有3个类别:建筑物、自然景色(风景),和文字图像。每一类里有30份图像,是用手机摄像头拍摄的。所以这些图像和用户上传到网站的那些图像是类似的。这个数据集可以从本书的网站上获得。在本章的后面,我们还将会看到一个更加困难的数据集,有更多的图像和更多的类别。

这个建筑物是该数据集中里一张图像。我们拿它作为一个例子。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了,图像处理是一个很大的领域。这里只会涉及一些非常基本的操作。有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只用NumPy就可以实现,但其他的操作我们将使用mahotas。

1. 阈值

卡阈值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操作:我们对像素值变换,大于一定阈值的是1 ,而其他小于阈值的是0 (或者用Booleans,把它转换为True 或False ):

binarized = (image > threshold_value)

我们需要选择阈值的宽度值(代码中的threshold_value )。如果图像都非常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基于统计选择一个,并把它应用于其他所有图像,否则必须基于像素值对每张图像都计算一个不同的阈值。

mahotas实现了一些选择阈值的方法。其中一个叫做Otsu,它是以它的发明者命名的。该方法的第一个必要步骤就是用rgb2gray 把图像转换为灰度图。

除了rgb2gray ,我们还可以通过调用image.mean(2) 得到红、绿、蓝通道的均值。然而,它的结果和rgb2gray 并不相同,这是因为rgb2gray 对不同的颜色使用了不同的权重,给出的是一个在主观上更让人感到愉悦的结果。我们的眼睛对3种基本色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

image = mh.colors.rgb2gray(image, dtype=np.uint8) plt.imshow(image) # 展示图像

matplotlib 会默认把这个单通道图像显示为假彩色图像,较高的值用红色,较低的值用蓝色。对于自然图像,灰度图则更为适合。你可以用下述方法调用:

plt.gray()

现在图像显示成灰度图了。注意只有像素值的解释和显示方式变化了,这幅图的其他地方并没有改变。我们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并计算阈值:

thresh = mh.thresholding.otsu(image) print(thresh) imshow(image > thresh)

把这个方法应用到前面那张图的时候,该方法发现了阈值164,它可以把建筑物、停放的车辆以及上面的天空分离出来。

这个结果本身可能就很有用(如果想评估这幅阈值图的一些属性),它也可以用于后续处理。最后的结果是一个二值图像,可以用于选择感兴趣的区域。

这个结果仍然不是非常好。我们可以在这幅图上进行一些操作来进一步调优。例如,我们可以运行close 操作器,去除上边角落里面的一些噪声:

otsubin = (image <= thresh)
otsubin = mh.close(otsubin, np.ones((15,15)))

在这里,我们是在把低于阈值的区域封闭起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阈值操作反过来做,在反向图中进行open 操作:

otsubin = (image > thresh) otsubin = mh.open(otsubin, np.ones((15,15)))

不管哪种情况,这个操作都会对一个结构元素进行处理,该元素定义了我们要关闭的区域的类型。在这里,我们使用的结构元素是一个15×15的方块。

这仍然不够完美,因为在停车区域里有一些光点没有去掉。我们会在本章的后面进一步提升效果。

Otsu阈值可以把天空区域识别得比建筑物更加明亮。另一种阈值方法叫做Ridley-Calvard 方法(也是以它的发明者命名的):

thresh = mh.thresholding.rc(image) print(thresh)

该方法返回了一个更小的阈值137.7,并且把建筑物的细节区分了出来。

这样是好是坏,取决于你想区分出什么来。

2. 高斯模糊

对图像进行模糊化似乎有点奇怪,但它经常被用于降噪,可以对后续的处理有所帮助。在mahotas里,只需要一个函数调用即可:

image = mh.colors.rgb2gray(image) im8 = mh.gaussian_filter(image,8)

注意,我们并没有把灰度图转化为无符号整数,只是利用了浮点数结果。gaussian_filter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是这个滤波器的大小(滤波器的标准差)。较大的值会导致结果更为模糊,如我们在下图中所看到的那样(显示出了大小为8、16和32的滤波效果):

我们可以对左边那个图用Otsu阈值卡一下(代码和之前一样)。现在这个结果就是建筑区域和天空区域的一个完美划分。在一些细节被平滑掉的同时,停车区域内的光点也被平滑掉了。这个结果是天空的近似轮廓,不存在任何伪造。通过模糊化,我们把和总体布局无关的细节都去掉了。看看下面这张图:

3. 不同效果的滤波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得令人愉悦的图像效果,可以追溯到数字图像刚刚出现的时候。但在最近,它已经变成了很多有趣应用的基础,其中最有名的可能要属Instagram。

我们将要使用图像处理中的一幅传统图像,Lenna图像。它可以从本书网站(或其他很多图像处理网站)下载:

im = mh.imread('lenna.jpg', as_grey=True)

10.2.2 加入椒盐噪声

我们可以在这个结果上进行很多后续处理,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例如,我们可以在图像里加入一点椒盐噪声,来模拟扫描噪点。我们生成一个跟原始图像相同宽度高度的随机数组。其中只有1%的值是True 。

salt = np.random.random(lenna.shape) > .975 pepper = np.random.random(lenna.shape) > .975

我们现在添加椒(意思是几乎为黑色的值)盐(意思是几乎为白色的值)噪声:

lenna = mh.stretch(lenna) lenna = np.maximum(salt*170, sep) lenna = np.minimum(pepper*30 + lenna*(~pepper), lenna)

我们把数值170 当做白色,30 当做黑色。这比极端值255 和0 要平滑一些。然而,这些都是选项,是由人的主观选择和做事方式决定的。

聚焦中心

最后这个例子显示了如何把NumPy操作和一些滤波混合起来,得到一个有趣的结果。我们从Lenna图像开始,并把它切分成几个颜色通道:

im = mh.imread('lenna.jpg') r,g,b = im.transpose(2,0,1)

现在我们分别对这3个通道进行滤波,并用mh.as_rgb 构建出一个合成图像。这个函数接收3个二维数组,进行对比度拉伸,并把每个二维数组转换为一个8位整型数组,然后把它们叠放起来:

r12 = mh.gaussian_filter(r, 12.) g12 = mh.gaussian_filter(g, 12.) b12 = mh.gaussian_filter(b, 12.) im12 = mh.as_rgb(r12,g12,b12)

然后我们从中心到边界将两个图片混合在一起。首先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权重数组W ,它包含每个像素的归一化结果,这是每个像素到中心的距离:

h,w = r.shape # 高度和宽度 Y,X = np.mgrid[:h,:w]

我们使用了np.mgrid 对象,它返回一个大小为(h,w) 的数组,里面的值分别对应于yx 坐标:

Y = Y-h/2. # 中心在h/2 Y = Y / Y.max() # 归一化到-1 .. +1 X = X-w/2. X = X / X.max()

现在用一个高斯函数赋予中心区域一个高权重:

W = np.exp(-2.*(X**2+ Y**2)) # 再次归一化到0...1 W = W - C.min() W = W / C.ptp() W = C[:,:,None] # 这会在W里增加一个虚设的第三维度

注意这些操作是如何通过NumPy数组实现的,它们并不是mahotas特有的方法。这就是Python NumPy生态系统的一个优点:你在学习纯机器学习方法时所学到的所有操作,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下,依然是有用的。

最后,我们把两幅图像组合起来,让中间成为焦点,让边上较为柔和。

ringed = mh.stretch(im*C + (1-C)*im12)

既然你已经了解图像滤波的一些基本技术,就可以基于它生成新的滤波器了。这一点与其说是一种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艺术。

10.2.3 模式识别

在对图像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从一个较大规模的数组(包含像素值)开始。如今,几百万像素的图像已经很常见了。

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数字都当做特征放进学习算法。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因为每个像素(甚至每个像素组)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间接的。相反,传统方法是从图像中计算特征,然后把这些特征用于分类。

有一些方法可以直接对像素进行操作。它们有特征计算子模块。它们甚至试图自动从图像里学出好特征。这些都是当今学术界正在研究的课题。

我们前面使用了一个建筑类别的例子。这里还有一些文本和风景类别的例子。

提示 模式识别就是图像分类

由于历史的原因,图像分类又叫做模式识别。然而它就是将分类方法应用于图像。自然,图像也有它自己的特定问题,我们将会在本章里处理这些问题。

10.2.4 计算图像特征

采用mahotas,计算图像特征就变得非常容易。有一个子模块叫做mahotas.features ,包含了一些特征计算函数。

一个很常用的特征集合叫做Haralick纹理特征 。和特征处理里面的众多方法一样,这个方法也是以它的发明者命名的。这些特征是基于纹理的:它们会对平滑的图像和带有模式的图像进行区分。用mahotas很容易计算这些特征:

haralick_features = np.mean(mh.features.haralick(image),0)

mh.features.haralick 函数返回了一个4x13数组。第一维代表计算特征的4个可能方向(上、下、左、右)。如果我们对方向不感兴趣,那可以采用整体方向的平均值。基于这个函数,我们很容易构建一个分类系统。

mahotas里还实现了一些其他的特征集合。线性二元模式(linear binary pattern)是另一个基于纹理的特征集合,它对光亮变化非常健壮。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特征,包括局部特征,在本章后面将会进行讨论。

提示 特征并不只是为分类而存在

基于特征对百万像素图像降维的方法,还可以用在其他机器学习情景中,包括聚类、回归,或维度归约。通过计算几百个特征,然后在结果中运行降维算法,你可以把一张百万像素的图像变成少数几个维度的特征,你构建的可视化工具甚至可以是二维的。

有了这些特征,我们就可以使用标准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例如支持向量机:

images = glob('simple-dataset/*.jpg') features = [] labels = [] for im in images: features.append(mh.features.haralick(im).mean(0)) labels.append(im[:-len('00.jpg')]) features = np.array(features) labels = np.array(labels)

这三种图像类别具有非常不一样的纹理。建筑物图像有清晰的边沿,以及颜色相似的大区块(像素值很少恰好一样,但差异很微小)。文本图像是由很多鲜明的明暗过度所组成的,在白色中有一些较小的黑色区域。自然风景图像有一些类分形的平滑变化。因此,基于纹理的分类器应该可以做得不错。不过由于数据集很小,我们用逻辑回归只得到了79%的正确率。

10.2.5 设计你自己的特征

图像特征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它就是从图像里计算出来的数值。本文里已经给出了一些特征集合。它们通常有一个额外优点,就是对很多不重要的因素都具有不变性。例如线性二元模式就对“像素值乘以一个数或与常量相加”这个操作完全不变。这使得它对于图像光照变化十分健壮。

然而,你的特定问题也可能会受益于一些特别设计的特征。例如,要从自然图像中区分出文字,定义轮廓分明的文字特征就很重要。我们并不是要知道文字本身是什么(它们可能是轮廓分明的或方块的),而是说文本图像会有很多边界。因此,我们希望引入一种“锐度特征”。有一些方法可以实现这个功能(无限多)。机器学习系统的一个优点就是,我们只需要写出一些想法,然后就可以让系统找出哪些是好的,哪些不太好。

我们开始介绍另一个传统图像处理操作:边界寻找。在这里,我们将使用sobel滤波 。从数学上说,我们用两个矩阵对图像滤波(求卷积);竖向矩阵如下图所示:

横向矩阵:

然后我们把结果的平方相加,得到对每一点锐度的一个综合估计(在其他情况下,你可能需要把竖边和横边区分开,并以另外一种方式使用;当然,这取决于具体应用)。mahotas支持sobel滤波,如下所示:

filtered = mh.sobel(image, just_filter=True)

just_filter=True 这个参数是必要的,否则它就会用阈值进行过滤,并得到对边界位置的一个估计。下图显示了应用这个滤波器的结果(左图),以及卡阈值方法得到的结果(右图):

基于这个操作元,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全局特征,作为它的综合锐度:

def edginess_sobel(image): edges = mh.sobel(image, just_filter=True) edges = edges.ravel() return np.sqrt(np.dot(edges, edges))

在最后一行里,我们使用了一个技巧来计算均方根——用内积函数np.dot 和用np.sum(edges ** 2) 是等价的,但运算速度要快很多(我们仅需要确保先把数组分解开了)。自然,我们还可以想出很多不同方式来得到相似的结果。比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使用卡阈值的方式计算出大于阈值的像素比例。

我们很容易把这个特征添加到之前的管道里:

features = [] for im in images: image = mh.imread(im) features.append(np.concatenate( mh.features.haralick(im).mean(0), # 用我们的特征构建一个单元素列表,与np.concatenate相匹配 [edginess_sobel(im)], ))

用这个结构很容易把特征集合融合进来。在使用了所有这些特征之后,我们得到了84%的正确率。

这个例子完美解释了这样一个原则:好算法只是比较容易的那个部分。你总可以找到一个前沿的分类方法来实现。但真正的秘密和附加价值通常是在特征设计和特征工程里面。这就是数据本身知识的价值所在。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