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结构
语言(language)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者通过书写符号、动作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过程。
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词是一种符号,它标志着一定的事物。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在一起,就构成短语和句子,这些都是构成语言的要素,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最重要、最有效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按照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它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为短语、单词、语素和音素等不同层次,其中,音素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语言的每个层次又都包含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如语音规则、綴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等,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则将音素组成语素,然后将语素组成单词,再将单词组成短语和句子,最后由多种层次结构形成语篇。
二、语言的基本特征
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沟通交际是语言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语言具有如下特征:
1.指代性
语言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人们运用语言的符号系统来定义身边的一切存在,从而形成人类共享的沟通符号。例如,它可以指代一种物品(书、茶杯等),也可以指代一个动作(投、跑等),还可以指代一种特性(亮、强等)或者指代一个抽象的概念(公正、事业等)。
2.意义性
语言中的词素、短语甚至句子,都含有一定的意义,这种意义性是人们沟通交流的精髓。没有意义的语言组合不能传达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情感,就不能算是正常的语言。如有些对言语内容有表达障碍的失语病症患者因大脑语言区神经受损伤,其说话很快,发音正常,但没有任何意义。语言的意义性与语言的指代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同一语言系统中,一定的语言符号指代约定俗成的相应意义。但二者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同一意义可能由不同的语言符号来指代。
3.规则性
在沟通中,语言符号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系统存在。即语言是不同层次的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建构起来的,只有以特定的方式排列的语言,才能表达相应的意义,不同的排列方式能产生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语言系统,语言的建构规则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人的姓名是“姓氏·名字”,在英语中姓名的表达方式是“名字·姓氏”。人们在日常使用的语言系统中,只有遵循相应的语言规则,才能达到与人正常沟通的目的。
4.创造性
语言的创造性在生活中的表现随时可见,人们通过少量的词语,运用不同的组合规则,能创造出表达不同意思的无限量的句子。人的语言能力,即人对语言的创造是无限的,这种创造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掌握了一种语言(母语或者其他语言)的人,可以通过语言规则生成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中有他从未说过也从未听别人说过的;二是对于同一种观点或者思想、情感,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言模式来表达。人的一生接触到的词句数量有限,单靠模仿他人的语言进行交流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应当根据不同的语境情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
5.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在社会中进行交际的活动,它同时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性。一方面,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个体独特的语言模式、语言习惯等,个体的语言都具有个人独特气质的烙印;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人之间的交际工具,人们必须遵循共同的语言规则,同时,语言的内容也会受他人的影响。语言受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形态的制约。
6.动态性
语言及语言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是词汇量的变化,有些词语会逐渐消失,新的词语会不断产生,比如繁体字、网络语言等,它们会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而备受冷落或者日趋繁盛;其次是语言规则的演变,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不同,英式英语到美式英语的语言规则变化。
三、语言的分类及特点
语言活动一般分为两类: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又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还包含对话和独白语言。具体结构见图 8-1:
图 8-1 语言的分类
1.对话语言
对话语言(dialogue languag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进行交流时的语言活动。大多表现为聊天、座谈、辩论等形式。对话语言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其他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语言都是在对话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话语言有如下特点:
(1)合作性
对话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流,参加对话的人既是说话者,又是听众。在对话语言中,对话双方必须努力正确理解彼此所说的内容,根据对话要求相互支持,并积极做出适当的反应,对话才能正常进行。
(2)情境性
对话语言是一种情境性语言,对话的形式及内容与当时的情境要求有着密切关系。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在具体对话中,所有的语言意义都是与具体情境紧密相连的。如“还行吧?”,当面对的是刚走出考场的考生,那考生很自然地明白是在询问其考试情况。但如果是在逛商场购物的场合中,则意义就可能转为对某一物品的评价了。
(3)简略性
对话语言的简略性是与对话语言的情境性相关联的。由于对话局限在某一具体情境,对语言的意义就有了一定范围的限定,很多内容不言自明,可以省略。对话双方能够通过简单的语句甚至极少数单词甚至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表达清楚相关的意思。这种情况下,语言不局限于严密的逻辑结构。
(4)反应性
对话语言通常是一种反应性语言,大多数对话发生在人们无法预料的情境中,谈话情境具有偶然性,很多话题、内容是不能够计划或者提前准备的。交谈的双方需要随时根据情境的变化来调整对话的内容,要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2.独白语言
独白语言(monologue language)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多表现为做报告、演讲、讲课等形式。独白语言的特点有:
(1)计划性
独白语言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的言语活动。不同于对话语言的相对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独白语言是事先预备好的,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特定语言行为。在语言过程中,独白语言较少受到交谈情境提供的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即其内容不会因具体情境的变化而改变。比如老师讲课,无论是在普通教室或者多媒体课室或者大礼堂,其所要讲授的内容相对固定的。
(2)逻辑性
独白语言一般都很连贯,语法结构比较严谨、完整,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为了系统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等,独白语言是连贯的、论证性的,在遣词造句方面要求严格,符合语法规则。为了使听众更准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谈话内容,说话者必须注意讲话的逻辑结构,同时还要注重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以及说话的语速、语音、语调等其他方式辅助表达,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3)独立性
独白语言主要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独白语言是说话者自己吐露词句,讨论自己说话的主题,是一种单方传授型语言活动,不需要交谈者的应答来支持。这并不是说独白语言不需要别人的互动与支持,独白语言需要听众的反应与支持,但这种支持是来自于听众的表情及环境的气氛等非语言信息。例如,老师在讲课时,如果无视学生的反应而只顾自己的表达,那么很可能这堂课是失败的。只有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授方式,以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其独白语言才是有魅力、起作用的。
3.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written language)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通过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书面语言的出现要晚于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是人类一直使用的,而书面语言则是在文字出现之后才逐步为人类掌握和使用。书面语言的基本特点是:
(1)展开性
书面语言唯一的表达形式就是文字,它不能像口语那样,可以借助说话者的表情、动作等来加强表达力,也没有具体的情境提示来帮助。书面语言中,作者要表达完整、准确的信息,或者表达相对复杂的信息时,必须要通过语言的展开及适当的修辞展开表达来进行。书面语言是一种自我反馈的语言,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多次修改、补充等方式给文章润色,使之逐步趋于完善。
(2)随意性
书面语言在形成前,作者可以自由控制写作进度;在内容上,也可以反复琢磨、推敲、增删、改动等,以求用更精准的语言、更严密的语法、更严谨的逻辑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需要的内容;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允许反复阅读、研究直到弄懂为止。
(3)计划性
跟独白语言一样,书面语言是一种计划性较强的语言形式。书面语言的计划性与其随意性和展开性是密切相关的,正是随意性及其表达内容的展开性,要求说话者必须事先准备,计划行事。在正式形成前,书面语言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书面语言的计划性通常以提纲、腹稿等形式表现。
4.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inner language)是一种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使用的语言活动,它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与外部语言不同,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也不显形的言语活动,它不直接参与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但它积极参与到调节外部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当人们在计划自己的外部语言时,内部语言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一方面,外部语言依赖内部语言的计划和调节,没有内部语言的预备,外部语言不能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没有外部语言的发展,就不会有内部语言,外部语言是内部语言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内部语言的特点有:
(1)隐蔽性
相对于口头语言,内部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以语音的隐蔽为特点;相对于书面语言,内部语言是一种无形的语言,它以字形的隐蔽为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无声的语言活动像外部语言活动一样,随时都可能进行。例如,在思考某种行为或者计划某种活动时,就在用无声的语言与自己交流。内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它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在进行内部语言时,语言器官发出的动觉信号具有重要的作用。雅可布森(Jacobson,1972)的实验表明,把电极放置在被试的下唇或舌头上,记录在完成不同任务时的动作电位。结果发现,在出声数数或完成简单应用题时,用电极记录到的动作电位的节律,与在内心默默地完成这些任务时的记录结果是相同的。可见,内部语言本质是一种语言活动,它需要语言器官的参与,只是语言活动的外部标志——语音不显著罢了。
(2)简略性
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有关。内部语言不是一种直接用于交际的语言,它不存在别人是否理解的问题,因而常常以十分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在内部语言中,句子的大量成分常常被忽略,如只保留主语和谓语等关键词,甚至可以用一个词或词组来代表一系列完整的陈述。
四、语言的表征及研究语言的意义
1.语言的表征
表征是指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外界的信息在头脑中是以表征的形式存在的。例如,人们对葡萄的认识,可能是“葡萄”的表象,也可能是一个命题——“葡萄是一种成串的汁水饱满的水果”。无论哪种形式,这些都是事物在头脑中的表征。
语言的表征是指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由于语言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语言的表征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词语的表征,也可以是句子的表征,还可以是篇章的表征。
语言具体以何种方式表征,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可能以表象表征,也可能以命题表征,或者两种方式都存在。它还可能是以语言的意义表征,或者以语言的形式如语音、句法表征。
在语言表征的研究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心理词典是指保存在人头脑中的一部词典。它存储了大量的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词的写法、语音以及词义等各种信息。心理词典中的这些词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比如按照词类组织,相同、相近或者意义相似的词语会更多地排在一起,提取某种信息时会提取相关一类词语。心理词典中某类词语积累得越多,人对某方面信息掌握得就相对较全。
在心理词典中,每个词条都包含音、形、义等多方面的信息,这种表征方式称为局部表征。近年来,人们又提出分布表征的概念。分布表征的观点认为,词的音、形、义等知识并不是在存储的单个结点上,而是分布在存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词语的每一个特征并不是单独与一个单词发生联系,相反,这种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很多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特征信息。例如,汉语中词语“骑马”,它有语素和音素、语义等方面特征,按局部表征的观点,有关“骑马”的所有知识都存储在网络的某一个结点上;而分布表征的观点认为,“骑马”的每一种特征并不是单独与“骑马”发生联系,这些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词语共同使用每一种特征信息。
2.研究语言的意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它具有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等社会功能;同时,语言又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通过动脑分析、综合等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研究语言,寻找其中相对稳定的规律性特征,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研究语言能够深入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语言是全面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环节。正是因为人类拥有语言交际的能力,使人的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心理。人不仅会受到各种具体刺激物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语言的影响,进而形成抽象、逻辑的思维,形成意识与自我意识,并且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我行为。因此,认识人类语言活动的规律,能真正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特点。
(2)从人类社会的实践看,研究语言能够指导人类各个领域的活动
语言活动是人类最重要、最频繁的活动之一,正确地表达和接受语言,是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对于个人来说,语言在个人成长尤其是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知识经验的积累,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元认知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都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掌握人类的语言规律,对于指导个人行为,开发智力,提高人类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语言的研究对于区别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指导病人的康复也有很大的作用。
(3)研究语言有助于人工智能语言的发展
当今时代,信息发展日新月异,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其交际功能逐渐从“人—人”交往模式发展到“人—机”模式甚至是“机—机”模式。例如,资料检索、机器翻译、语言编程等。无论何种模式,都必须依赖于正确的语言规律来理解和表达,对人类自然语言的研究越深入、透彻,程序语言、智能语言的发展就会越科学、完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