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2.1 观察者的背景差异带来了更多不同的正确映像

发布于 2024-12-15 22:42:26 字数 157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识别与分别对于了解事物的内在特性来说,都只是辅助手段。而这就是能够建立一个系统的 物理模型 (组成/结构模型),而难于建立它的 逻辑模型 的根本原因。

因而我们需要关注在更高层级下建立知识的方式。事实上,我们在架构活动中进行的归纳(概念)、梳理(关系)、推演(逻辑),这些活动的核心基础在于图 6 中的“知得”而非“识得”。

图 6 认知过程的方法树:建立知识的两种方法

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前设性的问题:其一,我们是否有能力得到一个物理模型;其二,我们得到上述物理模型的过程是否仅仅依赖“识得”。然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首先,我们可能得到很多种物理模型,这些模型映射了现实系统的不同视角。真正的原因是:你难于一以贯之地采用特定视角去观察现实系统,并且你所了解的系统也会动态地以种种角度呈现给你。仍以上面的办公系统为例,通过一段时间接触之后,你会发现“总经理”这个角色的日常工作很难了解清楚。

  • 一方面总经理很忙,他只能只言片语地向你介绍他的具体工作,因此你可能需要找到他的秘书来协助整理这些需求。而一旦主角由“他”变成了“他的秘书”,活动由主动介绍变成了侧面观察,“总经理在办公系统中的需求”就变得并不那么可信了。
  • 另一方面办公系统本身就存在多面性,例如它既是每个人的私人工作平台,又是多个人的公共协作平台,还是系统资源的承载平台……那么你观察这个系统的时候,得到的信息将会是向多个方向发散的,以至于你会觉得:向任何一个方向“多做一些”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分支。

这些观察之间是冲突的、不相容的、重叠的、共生的等类似于这样的关系。在现实中,它们大多数时候都很融洽地、交织地存在,因为现实中的系统总是自洽的——系统中的角色总是在制造冲突的同时消弭着冲突,这就是所谓的生态,亦或“它们”之所以表现为一个(活着的、动态的)系统的内在能量。

但计算机系统只能描述其中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也意味着计算机系统只能解决动态的现实系统中的部分问题),这一部分必须首先成为“我们”——作为观察者的认识,而后才会表达为软硬件系统中的“可计算的”映像。最终,我们事实是通过对“映像”的运算,来还原现实系统中的某些侧面,以达到我们的目的——替代之、推演之,并作为其他可计算系统的组成部分。

所以事实上我们可能得到多个物理模型,它们在表面上看起来都是现实系统的“正确映像”,但其内在是各自不同的。例如,换个人来表达上面的办公系统(的物理)模型,可能就会是图 7 所示的样子。

图 7 通用办公系统架构 v0.0.0.2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