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就业再择业正确吗?
- 定位行业,进退有据
- 为什么行业比专业更重要
-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 找对池塘钓对鱼
- 尽早确定哪些领域绝对不适合
- 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抱怨上的惨痛代价
- 方法论比行动更重要
- 善于打造成功案例体系
- 画地为牢与坐以待毙
- 要练手机会还是要浮名
- 人生就是要攀龙附凤
- 警惕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
- 自我挑战事业才会更精彩
- 思路上的先军主义
- 跳槽与风险管理
- 无中生有式的学习
- 聚焦特色才会有出路
-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 为啥你比别人挣得少
- 要印象还是要真相
- 铁三角式的成功
- 莫让高薪和加班废掉
- 良好的悟性源自磨炼
- 人脉之上的投资组合
- 人性的特洛伊木马
- 自我救赎才是天道
- 横向拓展你的职业历练
-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 兴趣的阶段性过程管理
- 你究竟是偏才还是残废
- 公平总是要屈从于规则
- 天大难题:说服别人与改变自己
- 知识的价值在于储备
- 要打通方法论上的价值链
- 当心领导示好中的陷阱
- 挖掘职业沉淀的宝藏
- 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
- 职业规划与动态管理
- 抱团式集体成才的可行性
- 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
- 八小时之外的经营
- 职业生涯与接力赛跑
- 永远稳定是神马也是浮云
- 创造力的固化与提炼
- 人脉细胞开发过早更易失败
- 打破一统江湖的神话
-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交互
- 缺乏步骤和措施的理想毫无意义
- 100 个人眼中的林黛玉
- 没有专业的专业就必须脱胎换骨
- 体制外没有权力选择安逸
- 开辟职业生涯的第二战场
- 早年发展太顺的沉痛代价
- 你是否有想法没思路?
- 多面成才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 专业化带来的偏执陷阱
- 精准搜索下的信息盲区
- 路径惯性抑制短板的弥补
- 悲惨经历视野下的拔银术
- 通往成功之路的方程式
- 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必须匹配
- 才华释放过程中的管理学
- 雪中送炭是打开人脉宝藏的钥匙
- 专业不对口 我们怎么办
- 感觉导向下的精细化管理
- 资源互换引发的奇妙世界
- 广种之因与偶得之果
- 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 有效突破经验扩大化陷阱
- 言论是利益和需求的结合体
- 激情要来源于实力和磨炼
- 给对方大脑植入运行程序
- 演戏和真实之间的辩证法
- 职场特种兵与魔鬼训练法
- 给身边资源赋予爆发力
- 你 被好为人师 了吗?
- 人生禅悟与活在当下
- 职场江湖的 三个有利于
- 生不逢时是个伪命题
- 平台内部人脉,你梳理好了吗?
- 灵感与独立思维的再生产
- Job三大功能与平台价值评估
- 职业安全与竞争力测评
- 书面沟通材料绝非花瓶
- 多面人还是单面人
- 非常理性就是非理性
- 点—线—面—网 思维
- 你被“留一手”废掉了吗
- 高手都是如何练就的
- 别让统计学结果蒙蔽了眼睛
- 混得越惨越不能封死人脉
- 破除成功学带来的幻觉
- 越是常识越容易产生误导
- 悟性质与量的 360 管理
- 这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 九九归一
越是常识越容易产生误导
铁律之九十七:尽管大道理说起来谁都明白,但如未能从更加系统和精巧的角度去理解与把握,就容易产生大的偏差,非但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帮助,甚至还可能就此误入歧途。要想在职场上获得长足发展,在一些道理的理解上,就要杜绝大而化之的方式。
在职场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此类现象。当你对某个问题的阐述刚刚开始,就被一些“知道主义者”打断了,接着就是“大道理谁都知道,这些都是常识,老生常谈的东西没用,要说就说些新鲜的,说些实用的”等类似的话。说这种话的人,往往不会混得太好,或者表面聪明、实则糊涂。我之所以这么说,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而是有着深厚内在逻辑的。
这个世界上,最有用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看上去也朴实无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就拿自然科学领域的很多成果来说,那些方程、公式、定理,没有一个不是简单的,其实人文社科领域也一样。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一个理念:若某个问题被你搞得太复杂了,要么就是彻底错了,要么就是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至少还隔着一层纱。
想必很多朋友都有过这种体验,你做数理化习题的时候,如果越做越简单,最终得到的答案是“0”、“-1”、“1”等数值时,思路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果计算过程越做越乱,甚至于其间个别数值类似于天文数字,肯定是某个环节出问题了。假如你感觉这些流传几千年的大道理没有用,不能帮助你解决现实问题,那就请你认真去反思,究竟是自己对这些东西没有真正领悟,还是在应用过程中一些方法和步骤出状况了。倘若最终还是没有搞明白,你不妨找个有江湖地位的高手请教一下。
实际上,很多东西正因为是常识和大道理,所以更容易产生一种比较肤浅和似是而非的理解,更不容易对这些东西进行反思,最终成为你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我们先看看这些道理的产生过程。很多常识,亦即“大道理”,往往是高度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要点,已经抽掉了很多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细节,要点和模型有利于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框架化,使得宝贵的经验便于传播和记忆,同时也会导致难以了解规律运行的全貌等方面的问题,容易在理解及应用上给你带来偏差。
真正做事情,玩的都是一些细节,或者说客观上要求我们从更加细微、更加系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特别是常识,如果还是从似是而非、粗枝大叶的角度去理解,就是非常不符合理性之行为,难免会遇到更多的挫折。比如,人文和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在内,实际上都是“人学”,要想出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人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其实这个道理,对做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常识。遗憾的是,他们往往做不到对人性系统和细致的把握,最终导致出来的“成就”没有力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他们闭门造车、脱离生活、脱离实践。
虽然人类在时间、种群和地域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但人性的基本元素保持高度一致。你要对历史中的人性、社会中的人性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就应当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一些人的行为模式,多多感悟,多多总结,否则你的“人学”很难出多少成就,甚至还会钻入死胡同。据说有那么一位朋友,特别喜欢写作,几乎达到痴迷程度,十年来把自己关在家中,基本与世隔绝,一直不停地写。作品倒是很多,但没一篇发表的,没一部出版的。面对这种情况,他自己也在不断反思,但得出的结论有二:其一是现代社会的伯乐快绝种了,其二是在写作技巧上磨炼得还不够。
难怪他在写作上一直难有突破,连最基本的逻辑都丢掉了。他只是看到了很多人通过写作成名成家,名利双收、实至名归,承认写作也是“人学”,“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理解,并未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去领悟及把握,也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与路径来加以保证。写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再高超的技巧也是工具,如果表达不出好的内容,你的文章还是没有灵魂与活力。你不接触社会,不深入实践,最终的结果是既缺乏素材,又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把握,上应不了天时,下接不了地利,自然不会有打动人的内容,强行码字,无异于痴人梦语。说句不太中听的话,再熬上二十年,还是一个样。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谈着谈着就谈到利益最大化问题,不由得一番感慨。如果非要对创业过程和企业经营进行提炼、归纳,实际上也就五个字——“利益最大化”,绝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关于新项目运作和企业经营,又有太多的论述,太多的学问,相关图书真如恒河沙数、天上繁星。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用来解决“利益最大化”问题的。就这五个字,你敢说自己懂了吗?也许你真的敢说,反正我自己这么多年下来是不敢这么说的,而且很多现在风光无限的明星企业家,他们也不敢这么说。
很多人无知,竟然无知到了以为知道大道理就可以了,你刚讲半句话,就被这些“知道主义者”叫停,很多时候真的让你哭笑不得。倘若你再追问上两句,让他系统地去谈这些看法,讲得细微一些,保管净扯些不着四六的东西,很多方面的无知甚至会达到让你瞠目结舌的地步。非常奇怪的是,我国此类人的比例太高了,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留过洋的人也是如此,也许这种现象背后有更深层次的一些原因,也不排除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很多因素。在这里,我们不再深入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了,只是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这种理念。从小处来说,有利于个人事业的长足发展;从大处来讲,有利于改善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