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16 区分事实与判断

发布于 2024-10-13 17:15:02 字数 302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分辨是否是事实的训练

2020 年奥运会将在东京举行,日本经济回暖是可喜之事。

如果你看过这句话而不觉得有问题,那就要提醒自己注意了。为什么呢?因为“奥运会将在东京举行”不一定意味着“日本经济回暖”,也就是说,后半句里包含了不实信息。

我们读写文章时,必须明确地把“事实”和“作者的判断”区分开来。

事实:2020 年奥运会将在东京举行。

作者的判断:日本经济回暖。

所谓“事实”,应该是“谁都无法否定的事”,而“判断”,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是通过作者自身经验、价值观、偏见等过滤而成的观点。

关于举办奥运会能否促进日本经济,专家们也有意见分歧,并不是“谁都无法否定的事”。

原文的问题在于,作者把“日本经济回暖”的主观判断当成了既定事实来写。

  • ⑴ 2020 年奥运会将在东京举行,希望能成为日本经济回暖的契机。
  • ⑵ 2020 年奥运会将在东京举行,也许能成为日本经济回暖的契机。

⑴是作者的希望, ⑵是作者的推测,也就是说,都属于作者主观判断的范畴。这样写,读者就不至于把事实和判断混为一谈了。

A 先生住在东京葛饰区,至今年逾三十了,还只是个可怜的自由职业者。

写下这样的语句时需要特别小心,读者看了这句话,头脑中应该会浮现出“可怜的自由职业者”的形象。

然而事实上,说不定 A 先生本人却认为:“啊?可怜?真是岂有此理!我倒觉得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很有意义,挣钱也比低收入的工薪族多,我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很满意。”也就是说,作者在原文中所写的“可怜”并非事实,而只是作者的主观判断。

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种误导,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读者会误以为这些不实信息就是“事实”。

那么,这样的文章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有这么一种情况:作者出于恶意,虽然明知并非事实,但为了误导读者而故意这么写。当然,这种做法是很荒谬的。

同时,还有另一种情况:问题根源竟然在于作者本人的“想当然(固执己见)”。作者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事实,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写的文章可能会“误导读者”。作者本人并没有恶意,但正因如此,犯这样的错误才更恶劣(低级)。

如果把不实信息当作事实来写,会有什么后果呢?——读者看了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这个作者在胡说八道。”“这个作者写的东西不靠谱(不可信)。”“这个作者写的文章不值一读。”……最终,读者将对你失去信任,离你而去。

看到这里时,你也许会猛然惊醒:“说不定,自己头脑里也有很多想当然的看法吧?”——既然如此,我们就一起来做下面这项训练。

分辨是否是事实的训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情景时,会(做出判断)产生各种印象。我们需要分清这些印象是否是“事实”。——这就是“分辨是否是事实的训练”。

● 看见戴耳钉、染头发的高中男生时,

事实:有个戴耳钉、染头发的高中男生。

未必是事实(无法断定是事实):这个人举止轻浮。

当你看见这个男生,觉得他“举止轻浮”的一瞬间,就需要分辨这个印象是否是事实。从外表上看,当然是很有个性的,但能不能因此就断定说“举止轻浮”呢?说不定,他只是比较好打扮,而性格其实很认真的呢。

所以,如果在文章里这么写:“有个戴耳钉、染头发、举止轻浮的高中男生。”恐怕就不妥。如果只是“不够准确”倒也罢了,有时候还可能会被视为“传达虚假信息”。

● 看见拉面店前有很多人在排队时,

事实:拉面店前有很多人在排队。

未必是事实:这家店很有人气(生意很旺、受欢迎)。

如果是第一次看见这样的情形,当然无法断言说“有人气”,也许只是因为刚好碰上中午而且店面狭小的缘故吧。不过,如果每天都排长队,“有人气”的可能性就会高很多,所以需要仔细分辨。

例如,如果听到排队的顾客说:“我是这家店的忠实粉丝,经常来吃。”那么,“有人气”也许是事实。但如果顾客说是因为“本周举行五折优惠活动”才来光顾,那么排队的人也许只是贪图“便宜”而已。“有人排队=有人气”的推测并没错,但需要慎重地分辨是否是事实。

● 平时很爱说话的 B 先生今天沉默寡言。

事实:B 先生今天和平时不一样,有点反常。

未必是事实:他在生我的气。

平时活泼开朗的人如果变得沉默寡言,难免会让人担心:“咦,他是不是在生我的气呢?”但如果你想不到惹他生气的缘由,那么“生我的气”就未必是事实。

说不定是因为他刚刚跟别人吵架了,或者是今天一早起来就觉得身体不适,又或者是他今晚要在重要的会议上发言,所以现在很紧张……

如果对方明确地表示说:“我对你的这项工作感到很失望。”那么,“生我的气”也许是事实。但如果没有任何来由就断定对方的心情,则未免过于武断了。

坚持做“分辨是否是事实的训练”,就能提高辨别事物的眼力。例如,报纸杂志上有很多报道并不完全是事实,还掺入了作者的主观判断。

读者如果把这些主观判断与事实混为一谈,就可能会接收到错误信息——这是很可怕的。辨认出“作者的主观判断”的能力,其实也是一种“防止受骗上当”的自我防御能力。

只要学会从眼前所见的情境中提炼(提取)出“事实”,那么自己动笔时,就能写出不含虚假信息的、诚实的文章。而且,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也能一下就看出其中的可疑之处,无论作者是否出于恶意而这么写。也就是说,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了,输出能力和输入能力也会得到整体上的提高。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