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阿道夫 - 希特勒的崛起
第二编 胜利和巩固
第三编 走向战争的道路
- 第九章 开始的步骤:一九三四-一九三七年
- 第十章 决定命运的奇异插曲:勃洛姆堡、弗立契、牛赖特和沙赫特的倒霉
- 第十一章 德奥合并:强夺奥地利
- 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
- 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 第十四章 轮到了波兰
- 第十五章 纳粹-苏联条约
- 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
-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第四编 战争:初期的胜利和转折点
- 第十八章 波兰的覆亡
- 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
- 第二十章 征服丹麦和挪威
- 第二十一章 西线的胜利
- 第二十二章 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失败
- 第二十三章 巴巴洛沙:轮到了俄国
- 第二十四章 形势的转变
- 第二十五章 轮到了美国
- 第二十六章 伟大的转折点:一九四二年 - 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 密谋分子恢复了活动
第五编 末日的开始
第六编 第三帝国的覆亡
六 希特勒破釜沉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
在钢铁盟约签字的次日,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就把他的军事首脑召到了柏林总理府的书房里,直率地告诉他们,若不流血就不可能再取得什么胜利,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次会议比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同样的一次会议要大一些,那一次元首首次把他要进行战争的决定告诉了三军首长。这一次在场的军官有十四人,其中包括陆军元帅戈林,海军元帅雷德尔(现在他已晋级元帅),勃劳希契将军,哈尔德将军,凯特尔将军,空军总监埃哈德 - 米尔契将军,海军参谋长奥托 - 施尼温海军上将等。元首的副官鲁道夫 - 施蒙特中校也在场;而且从历史的观点来说,值得庆幸的是,他作了记录。在缴获的德国档案中就有他的这项记录。十分明显,希特勒在这次会议上讲的话是当作头等机密的,因此没有誊录任何副本;我们所引用的是施蒙特手写的原稿。
在说明希特勒如何走向战争的秘密档案中,这是最能说明问题也是最重要的档案之一。在一小撮将在一场武装冲突中指挥武装部队的军官面前,希特勒抛开了他自己那一套宣传和外交上的欺骗,老实说明了他为什么一定要进攻波兰,而且在必要时还要对英国和法国作战。他以令人咋舌的精确性,对战争的进程,至少是头一年的战争进程作了预言。但是尽管他讲得十分干脆率直,他的演说——这次会上只有这位独裁者一个人说话——仍然透露出他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的心里的惶惑和混乱。尤其是,英国和英国人总是使他感到摸不透,这种情况一直要继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但是关于战争在什么情况下到来以及他在发动战争时的目标,他是说得十分清楚十分确切的,没有哪一个陆海军将领在五月二十三日离开总理府的时候心里还不明白到夏天完了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一开头就说,德国的经济问题只有在欧洲取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后才能解决,而「如果不侵略或者不进攻其他国家人民的领土,这是办不到的」。
不流血已再也不能取得新的胜利了——
但泽根本不是争执的中心问题。中心问题是要把我们的生存空间向东方扩张,是要得到我们的粮食供应,是要解决波罗的海国家的问题——在欧洲已没有别的出路——如果命运强迫我们同西方摊牌的话,能在东方拥有大片地区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在战时要比在平时更难依靠丰收。
除此而外,希特勒还说,还可以从东方非日耳曼国家的领土上的居民那里得到劳动力——这里已经露出了他后来实施的奴隶劳动制度的端倪。以谁为第一个对象是十分明显的。
根本不存在放过波兰的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决定要做:
一有合适的时机就进攻波兰。
我们不能期望重演捷克事件。这次得打仗了。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能否把它孤立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这样,这次是得打仗了。是不是同「被孤立了的」波兰一国打呢?元首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说清楚。事实上,他显得思想有点混乱,而且自相矛盾。他说,最后发动攻击的命令必须由他来下。
决不能同时同西方——法国和英国——摊牌。
如果不能肯定德波冲突不致导向同西方作战的话,那末,战斗主要应当针对英国和法国。
因此根本问题是:(以进攻波兰开始的)同波兰的冲突只有在西方国家置身事外的条件下才能取胜。
要是不能办到这一点的话,最好一面同西方干起来,一面把波兰结束掉。在听到这种连珠炮式的前后矛盾的话的时候,那些将军们想必曾感到犹豫畏缩,也许松了一松他们的单镜片,虽然在施蒙特的记录里并没有说到发生过这种事情,也没有说到在这批经过挑选的听众中有人胆敢提出问题,要求把事情说得明白一些。
希特勒接着把话题转到了俄国。他说,「俄国也许不想过问消灭波兰的事情,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另一方面,如果苏联同英国和法国结盟的话,「那就将使我给英国和法国来几下破坏性的打击」。这将是重犯威廉二世在一九一四年所犯的错误,但是,虽然在这次演说中,希特勒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出了若干条教训,他却并没有得出这一条。他的思路现在转到了英国身上。元首怀疑有同英国实行和平解决的可能。必须对摊牌有思想准备。英国把我国的发展看成将形成一种称霸的局面而削弱英国的地位。因此英国是我们的敌人,同英国的冲突是生死斗争。
这种冲突究竟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局面呢?
英国不可能用几次有力的打击就把德国结束掉,把我们打倒。对英国来说,把战争尽可能推进到鲁尔区一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们将不惜流法国人的血。(西壁呢!)我们能存在多久,决定于我们能否保有鲁尔。
在下定决心蹈德皇之覆辙——如果英法同俄国结盟就向它们进攻——以后,希特勒现在宣布,他还将在另一点上步德皇之后尘,这一点最后证明给德国带来了大祸。
必须对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实行军事占领。中立的宣告可以置之不顾。如果英国想干涉波兰战争的话,我们就必须对荷兰进行闪电式的进攻。我们的目标是必须在荷兰境年建立一条新的防线,一直推到须德海。对英法的战争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认为我们可以侥幸取胜的想法是危险的;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我们必须破釜沉舟,有进无退,而且它将不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八○○○万人民生死存亡的问题。虽然他刚刚宣布德国将「一有合适的时机」就进攻波兰,虽然他的听众知道几乎德国的全部军事力量都已集中起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希特勒一边唠唠叨叨,一边还是忘怀不了英国。
「英国,」他强调说,「是反对德国的主力。」从此开始,他就讨论起英国的长处和短处来了。
英国人的本性是骄傲、勇敢、顽强、坚忍的,而且是天生的组织家。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每一种新形势。他们爱好冒险,而且有着北欧人种固有的胆略——英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大国:三百年来一直如此,它的力量由于有盟国而更加强大。这种力量不但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而且还必须看到是一种心理上的力量,它遍布整个世界。
除此而外,还有无可估量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偿付能力。
还有地缘政治上的安全地位,而且受到强大的海军和英勇的空军的保护。但是,希特勒告诉他的听众说,英国也有它的弱点,接着他就一一列举如下:
要是我们在上次大战中再多两艘战斗舰和两艘巡洋舰,而且从早晨就开始日德兰战役的话,英国舰队早就被歼灭,英国早就屈服了。世界大战就会那样结束。在从前——要征服英国就必须派兵入侵。因为当时英国可以自给粮食,今天它再也办不到了。一旦英国的供应被切断,它就将被迫投降。因为粮食和石油的进口完全要靠海军保护。
德国空军袭击英国不会迫使它投降。但是如果英国舰队被歼灭的话,它就会立即投降。没有疑问,突然袭击可以迅速决定大局。
拿什么来进行突然袭击呢?雷德尔海军元帅肯定会认为希特勒是在吹牛。按照一九三八年年底制定的所谓 Z 字计划,德国的海军力量要到一九四五年才能开始赶上英国。而当时在一九三九年的春天,德国还没有足以击沉英国海军的重型军舰,即使突然袭击也不行。
也许英国还可以用别种办法来加以打垮。这里希特勒倒又是实事求是的,他提出了一项战略计划,一年之后,这项计划居然一一实现,而且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必须要做到在一开始就猛击敌人或者给以最后的决定性的打击。关于谁是谁非,条约义务之类的考虑可以根本不去管它。这只有当我们在波兰问题上没有「滑入」对英作战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必须既为长期战争也为突然袭击进行准备,英国在大陆上可能进行的任何干涉都必须予以击溃。
陆军必须占领对海军和空军有重要意义的基地。如果我们能占领并且保住荷兰和比利时同时打败法国的话,就创造了能够战胜英国的基础。
这样,空军就能从法国西部就近封锁英国,而海军就能以潜艇作范围更广的封锁。一年多以后发生的情况竟然同他所说的完全一样。元首在五月二十三日还着重提出另一个决定性的战略计划也要付诸实行。他说,如果德军在上次大战开始的时候不向巴黎进攻而向英吉利海峡各港口迂回包抄的话,战争的结局就会不同。也许是那样。无论如何他要在一九四○年这样试一试。
希特勒在结束的时候说:「目标永远是要逼得英国屈膝投降。」他显然已经暂时完全把波兰抛到脑后了。
还有一个最后的考虑。
保密是成功的决定性前提。我们的目标必须对意大利和日本保守秘密。就是希特勒自己的陆军参谋总部,虽然它的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也坐在那里静听,都没有受到完全的信任。元首宣布,「我们的计划工作决不能交给参谋总部,那样秘密就无法保证了」。他下令最高统帅部成立一个计划小组来制定各项军事计划。
这样,希特勒就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仗是打定了。德国要在东方取得生存空间。为此,在一有机会的时候就要进攻波兰。但泽算不了一回事。那不过是一个借口。英国是主要的障碍,它是反对德国的主力。好,连它一起搞掉拉倒,法国也一样。这是一场生死斗争。
当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元首第一次对他的三军首脑讲起他的侵略计划的时候,冯 - 勃洛姆堡元帅和冯 - 弗立契将军曾提出过抗议——至少是认为德国没有力量打一场欧洲大战。第二年夏天,贝克将军为了同样的理由辞去了陆军参谋总长的职务。但是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至少从记录上看,竟没有任何一个陆海军将领敢吭一声,对希特勒的方针是否明智提出任何疑问。他们看到,他们的工作不是提出疑问,而是盲目服从。他们早已运用他们的大才制定军事侵略的计划了。早在五月七日,同冯 - 伦斯德将军和冯 - 曼施坦因将军一起组成一个「工作小组」的陆军参谋总部的古恩特 - 勃鲁门特里特上校,就已经就实行白色方案可能遭遇的形势提出一项估计。事实上它就是征服波兰的计划。这是一个设想大胆的计划,后来在实际执行中只作了很少的改动。
雷德尔海军元帅在五月十六日签发的一项绝密命令中提出了白色方案的海军作战计划。因为波兰只在但泽以西沿波罗的海有几英里的海岸线,而且只有一支极小的海军,因此并没有估计会遭到什么困难。元帅所主要担心的是法国和英国。波罗的海的门户将由潜艇布防。两艘袖珍战斗舰和两艘战斗舰准备同「其余的」潜艇一起在「大西洋作战」。根据元首的指示,海军应当准备好在九月一日执行「白色方案」所规定给它的任务。但是雷德尔催他属下的司令官赶紧把计划定好,因为「由于最近的政局发展」,行动可能来得更快。
在一九三九年五月完了的时候,德国预定在夏末开始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在全力进行了。巨大的军火工厂日夜开工,紧张地生产着枪炮、坦克、飞机和军舰。陆军、海军、空军的能干的参谋人员拟订计划的工作已经进入最后一个阶段。部队也因为征召新人进行「夏季训练」而扩大了。希特勒看到他所取得的成就大可心满意足了。
在希特勒向他的军事首脑讲话的第二天,五月二十四日,最高统帅部经济与军备局局长格奥尔格 - 托马斯将军在对外交部工作人员所作的一次内部报告中就曾列举了这些成就。托马斯告诉他的听众,从前的帝国陆军花了十六年的时间——从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一四年——才把兵力从四十三个师增加到五十个师,而第三帝国的陆军在四年之内就从七个师一跃增加到五十一个师。其中有五个重装甲师,四个轻装甲师,一支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现代化骑兵」。海军在几乎是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有两艘二万六千吨的战斗舰,两艘重巡洋舰,十七艘驱逐舰和四十七艘潜水艇的舰队。它已经有两艘三万五千吨的战斗舰,一艘航空母舰,四艘重巡洋舰,五艘驱逐舰,七艘潜艇下了水,而且还在计划造多得多的舰艇。空军从完全一无所有开始,白手成家建立了一支有飞机二十一个中队、人员二十六万人的力量。至于军火工业,托马斯将军说,已经在生产比它在上次大战产量最高的时期还要多的军火,而且在大部分部门内,产量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国家。这位将军宣布,事实上,德国重整军备的总成绩「在世界上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尽管德国的军事力量在一九三九年夏初已经十分强大,希特勒计划在秋初进行的战争能否取胜还要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德国仍然还没有也许永远不会强大到能打败法国、英国和俄国再加上波兰的联合力量。在这个决定命运的夏天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决定于元首有没有能力限制战争的范围——首先是,使俄国不致同西方结成军事同盟。这种军事同盟是利瓦伊诺夫刚在他下台以前还曾建议过的,而且是张伯伦虽然在最初似乎已予以拒绝但到五月底的时候又在重新考虑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