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运营最好的年代。在《从零开始做运营》的后记里,我曾自问能否带动互联网运营图书的写作热潮,现在看来,与运营图书写作热潮相伴而来的是运营的职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日益加深。
与许多资深运营人一样,我经历过运营的洪荒年代。那时的运营工作没有标准,所以充满了各种机会。随着职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日益加深,以后互联网运营的门槛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机会和挑战。
2018年,我关注和参与了很多关于运营的讨论,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业内对“增长”的推崇。关于“运营”和“增长黑客”的异同,我觉得用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
第一句话:虽然名称不同,且岗位人员数量有差距,但是中国的“运营”和美国的“增长黑客”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由不同规模的人来完成。
第二句话:中国的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对模式创新的诉求比美国更加强烈,但美国对数据驱动的研究比中国要更加深入、更注重标准。
这些年,产品与运营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有些产品经理具备惊人的运营嗅觉,而有些运营人也开始写需求文档,产品和运营终于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了。事实上,这两个岗位本身就应该是融合的,甚至它们曾经是一体的。所以,在未来的时代中,有运营嗅觉的产品经理和有产品思维的运营人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一直坚信:产品是1,运营是0。一款产品是否能够活得好、活得久,还是要看产品本身的质量,但让产品从“苟活”变为“潇洒”,是运营人的职责。
说到运营人的职责,我并不是以新媒体运营、类目运营、活动运营、数据运营这些职能来做划分的。我认为不管什么“运营”,运营人永远在和三件事打交道:内容、活动、用户。而这实际上是对工作内容的划分。
针对工作内容的划分是指不管你的头衔是什么,只要你从事运营工作,你就要对内容、活动、用户三方面的工作负责,而指导这些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就是你要充分了解数据,并能利用数据去挖掘一切运营的可能性。
所以,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我依然在讨论内容、活动、用户,但是这本书里的这些内容和之前出版的《从零开始做运营》可以说完全不同。
不同点在哪里呢?
首先,认知升级。经过三年的时间,我认为用户运营是一切运营工作的基础,所以这本新书从用户运营开始讲起。
其次,细节表达和对相关案例的长期与多角度的观察。有很多很成功的产品,其看似复杂的运营动作的背后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逻辑和持之以恒的优化,所以我把我观察到的这些案例与你分享,你会发现,我们可以从一个案例里得到更丰富的内容。
再次,我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也就是会员积分体系经验。我相信自己在这个领域里超过五年的经验积累,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关于会员积分体系的问题和一些困惑。
最后,我增加了我并不太擅长但又有自己坚定认知的管理方面的内容,希望可以给带团队的读者更多的帮助。
如果说《从零开始做运营》侧重于为想入行和刚入行的运营人答疑解惑的话,那么现在这本书就是为工作3~5年之后的运营人,甚至需要带领团队、独立负责产品线的运营人提供一些我自己的运营经验,当然还有教训。
在《从零开始做运营》中,我曾定义“运营”为:一切能够帮助产品进行推广、促进用户使用、提高用户认知的手段。
在这本书中,我需要更新这个定义,以消除一些误解。运营是一切能够帮助产品进行推广、促进用户使用、提高用户认知,并基于用户达成商业目标的手段。
其中,商业目标应该是具象化的东西,用户规模、用户贡献、交易付费都可能是商业目标的一环。运营就是要聚焦商业目标,而不是脱离商业目标而存在,单纯为了情怀而开展的运营,是不可能具备长期生命力的。
虽然这是运营最好的年代,但同时这也是运营最坏的年代。
因为这个职业、这个行业的门槛正在建立,很多人会被淘汰。因为这两年人们对概念的追捧有些过于热烈,所以会困惑于运营人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是什么。甚至因为行业特色的原因,运营人将在不同的行业中面临挑战。
运营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与时俱进”有如此高的依赖与要求。我们当前生活的年代,科技爆发,各种终端不断更新,互联网能够覆盖的地区与场景越来越多,地铁里也可以使用Wi-Fi(无线上网),下一步,私家车也会成为互联网的流量入口……由于介质变化、载体变化,运营手段的迭代需求也越来越紧迫。
跟上时代、不被淘汰,这可能是这本书的写作初心。
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没有定位于简单的升级版或者补遗版。相信你读完全书之后,会对此有非常明确的感受,也欢迎你将其与我分享。在你需要的时候,你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我。
最后,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永远做最好的自己。
前言到此,正式开聊。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