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少有人走的路 1: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 2:勇敢地面对谎言

少有人走的路 3:与心灵对话

少有人走的路 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 5:不一样的鼓声

少有人走的路 6:真诚是生命的药

善与恶的矛盾

发布于 2024-10-13 15:59:44 字数 453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使徒保罗说,社会是由“威权和力量”所统治的,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魔鬼。换言之,魔鬼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不管我们把魔鬼解释为外来的力量,还是我们人性中的“原罪”,这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可信度。战争、屠杀、贫穷、饥饿、贫富不均、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沮丧与绝望、毒品泛滥、智力犯罪、街头暴力、家庭虐待……种种现象都显示着邪恶似乎是今日的主宰。

情况的确显得很严重,因为邪恶的力量真实而多样。有人说,邪恶根源于人性的原罪,心理学通常把邪恶归咎于个人与团体的缺乏意识。许多社会学家把文化的混乱视为邪恶的主要动力,包括家庭价值观的丧失,物欲横流,以及不计一切代价追求享受等。了解善与恶的矛盾现实,这对于我们在社会中的抉择非常重要。

一提到邪恶,人们自然会想到魔鬼撒旦,“撒旦”的原意是“对手”,也就是唱反调的人。最初,撒旦是上帝的副官,是天堂中众天使之首,也是既漂亮又可爱的晨星。撒旦代表上帝,负责通过考试来提升人类的灵魂,就像我们让小孩在学校接受测验促进他们成长一样。

撒旦被称为晨星,就是因为他原本是人类灵魂的导师,是指明方向的掌灯者。然而,一天,上帝觉得如果要进一步提升人类的灵魂,除了进行简单的考验之外,还需要有更进一步的措施,于是就要求耶稣基督和撒旦分别提交一份计划书。撒旦的计划书很简单:“上帝只需派一位具有赏罚能力的天使到人间,严格管束人类,就不会出现管理的麻烦了。”耶稣的计划书与撒旦截然不同,很有想象力:“使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走自己的路,让我带着爱心去体察人世间的生活,与人类共生死,做人类的榜样,启发他们如何享受生活,让他们知道上帝对人类的关爱。”

上帝认为耶稣的计划书很有创造力,就采纳了。但在撒旦看来,上帝不采纳自己的计划,无疑是在批评他,认为他不够完美。出于固执、自恋和傲慢,他开始任意妄为,与上帝作对,唱反调,最后被逐出天国,贬入地狱。在地狱中,撒旦背叛上帝,展开了复仇之梦,号召堕落的天使加入他的阵营,听命于他,并不断与上帝作战,抢夺人的灵魂。曾经提升人类灵魂的撒旦,最终成为毁灭人类灵魂的魔鬼,以及邪恶的化身。

关于撒旦的神话故事,生动阐释了邪恶的起源。

实际上,任何长期阻碍人类成长的唱反调,都暗藏了邪恶的种子。在这些种子里,也许就包括了人性本身。我曾说,懒惰是人类的原罪。我所说的懒惰不是指身体上的懒散,而是指心理上的惰性十足,包括自恋、恐惧和自以为是的习性。这些人性中的弱点不仅助长了邪恶,也阻碍了人类看清自己的阴影,失去了对原罪的觉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能诚实面对自己的弱点,人往往会变得邪恶。战争总是由缺乏正直完整意识的个人或团体所发动的。我曾引用“越南美莱村屠杀事件”,说明当意识与良心薄弱时,邪恶是如何在制度与团体中发生作用的。

我也曾谈到“分化”所导致的邪恶,讲述了从 1970 年到 1972 年,我在首都华盛顿工作,时常在五角大楼中闲逛,找人谈越战。他们总是会说:“派克医生,我们了解你的关切,真的,但是你要知道,我们只是一个分支部门,只负责监督汽油弹的生产,并准时运抵越南,我们与战争没有直接的关系。那是决策部门的责任。你可以到走廊的那一头找决策部门的人谈谈。”

于是我去找决策部门的人,而他们会说:“是的,派克医生,我们了解你的关切。但是这里是决策的分支部门,我们只负责执行政策,并不管政策的决定。政策是白宫决定的。”结果整座五角大楼似乎都与越战毫无关系。

不管在商界、政府部门、医院和大学,任何大型组织都可能有同样的分化现象。 当任何机构变得过大、过细、过于分化后,机构的良心往往也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冲淡得几乎不存在,于是组织中便出现了潜在的邪恶。

“恶魔”(diabolic) 这个词是源于希腊文 diaballein,意思是崩解、分裂或分化。在我们集体意识分化现象中,最可怕的地方是,我们对于这种分化现象已经司空见惯,甚至使它们制度化。当人口中的某部分人被制度化地视为无关、可抛弃或受到轻视,就会出现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以及对同性恋的仇视等,整个社会的完整就必然会遭受不可弥补的破坏。

要对抗制度化的社会邪恶,我们必须记住,所谓的“善”必须是对大多数人有利,不是仅仅对我有利。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对自己的错误采取宽容,对别人的错误严厉指责,这就潜伏了巨大的危机。例如,根据美国的统计数字,同样是持有少量毒品,居住在富人区的人如果是初犯,很少会坐牢,多半是被判缓刑,而且能接受戒毒治疗,而生活在城市落后区内的人往往会被判处更长的刑期。

邪恶的力量常常很隐蔽,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由于人性中固有的逃避现实的倾向,我们也更愿意否认邪恶,生活在自欺欺人之中,这更加助长了邪恶的存在。

在《寻找石头》一书中,我描述了一群有钱人躲在他们的奢侈生活之中,不愿意正视周遭的贫困,因而逃避了相关的责任。他们每天从郊区豪华住宅坐火车到纽约市工作,路上总是埋首于报纸中,因为只要一抬头,他们就会看见黑人贫民区。他们以为把穷人都变成隐形人,问题似乎就能消失不见。

相反的,有些人则认为邪恶藏匿在一切事物背后。即使他们看见美好的事情,也会感到沮丧和抑郁。他们只注意事物的阴暗面,忽略了事物也有光明的一面。当绝望与愤世嫉俗控制他们的心灵之后,也就助长了邪恶。社会有邪恶的一面,也有正直的一面。如果我们辩证地观察社会,就会发现善与恶同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世界不是十全十美,但也不是完全邪恶。因此,我们所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去发展并维持平衡的观点。这个观点中蕴含着乐观,而非绝望。

我已故的父亲常说的一个故事,可以用来阐释这个道理。曾经有一位东方的智者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对世界持乐观还是悲观的看法。

“我当然是乐观了。”智者回答。

“但是这个世界上发生这么多问题,例如,人口过多、文化崩溃、战争、犯罪与腐败,你怎么能够乐观呢?”记者问。

“哦,我对于这个世纪不感到乐观,”智者解释,“但对于下个世纪,我非常乐观。”

针对世界当前的情况,我的想法也如出一辙。我对 20 世纪并不感到乐观,但我对于 21 世纪非常乐观。

保持平衡的观点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必须先提升意识,才能觉察到邪恶的事实,以及我们自己也有邪恶的倾向,我们也必须能够越来越多地发掘与欣赏人世间的善与美。 如果我们把世界的本质视为邪恶,就没有必要相信它会改善。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世间善与恶的力量是等量并行时,未来就充满了希望。

在许多方面,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100 年前,虐待儿童的事件在美国层出不穷,习以为常。那时候,父母可以严重地殴打子女,而不算是犯罪。约 200 年前,许多年幼的小孩被迫到工厂与煤矿做苦工,有些年仅 7 岁。约 400 年前,一般人并不把儿童当人看待,不会尊重他们的需要与权利。但是在 20 世纪,儿童保护措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设立了举报虐待儿童事件的紧急热线,对于那些涉嫌虐待和疏于照看儿童的人,也有严格的调查制度。任何一个有全局思想的人都不可能否认,社会在保护其最幼小与最珍贵的成员上,的确有极大的进步。

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世界在进化程度方面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人权问题为例,各国政府都受到定期的监视,以观察他们对待人民的方式,有些国家因为违反人权,而受到经济上的制裁,例如曾经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在过去数世纪中,根本没有所谓“战争犯罪”这个词汇。被俘虏的女人小孩总是受到强暴与奴役,男人则是被仪式化地杀戮,战争与战争犯罪一直不断。但是近代我们开始质问,为什么人类要如此不择手段地相互残杀?事实上我们只需要花一点工夫,就可以得到实际的和平。我们设立了国际法庭来惩罚战犯,也开始辩论战争是否具有公正性,是否必要。能够探讨这些课题,显示了我们的社会与整个世界都有积极的改变。

不管如何,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社会似乎越来越进步。如果社会完全是邪恶的,就不可能有这种现象。实际上,善与恶的力量在世界上相互并存,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被邪恶污染的善良世界。但我比较喜欢这样的表述:这是一个邪恶的世界,但却被善良所影响。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一方面会说谎,一方面却可以欣赏儿童的天真无邪;我们一方面很自私,一方面也很无私;我们一方面感到恐惧,一方面却能在恐惧中前行。尽管邪恶的力量很黑暗,但在现实中,人类一直都拥有善良的光芒。每当人类遭遇灾难和不幸之际,都会有人挺身而出,无数实例证明人类善良的力量远远超出想象。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唯有经历病痛,我们才能欣赏健康;唯有饱尝饥饿,我们才会珍惜食物;唯有知道世间的恶,才能理解人性的善。”

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但是我们却向往善。我们必须拥抱人性中的这一矛盾,才能变得真实,并正直地生活。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有恶的一面,极力否认、掩盖,就失去了真实,变得虚伪。这时我们夸夸其谈的善只能是伪善。伪善放大了我们心中的“恶”,压抑了人性中的“善”,这也是如今贪污、腐败、暴力和凶杀的根源。

托马斯·潘恩在《理想时代》中说:“为了人类的幸福,一个人在思想上必须对自己保持忠诚,所谓不忠诚不在于相信或不相信,而在于口称相信自己实在不相信的东西。”

正直,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而是完整。正直的人是真实的人,也是完整的人,他们能同时接纳自己人性中的“恶”与“善”。只注意到人性中的“恶”会让我们变得悲观、偏激,而只看到人性中的“善”则会让我们变得幼稚、肤浅,这些都不是正直的表现。正直的人会加以整合,努力激发心中善良的力量,在觉察邪恶的基础上,尽量压缩其存在的空间。实际上,邪恶横行的时候,往往是我们对它失去觉察力的时候,也是我们熟视无睹的时候。英国哲学家埃德蒙·伯克说:“如果邪恶最后取得了胜利,那一定是因为好人都在袖手旁观。”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