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四节 动态分析

发布于 2023-04-06 12:00:02 字数 95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若仅从分析语篇中衔接手段入手来论述语篇的连贯性,注重分析语篇实际行文中的词语,忽视交际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心智加工过程,难免会使这种研究带上静态的特征。

我们知道,语篇是由许多语句组成的,随着它们的线性进展将不断为语篇注入新信息,不断地完善或更新ICM,补充背景知识,帮助读者在心智中逐渐整合成一个连贯语篇。语篇中的语义流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之中的,对其研究也须运用动态的方法。基于这一思想,Langacker于2001年提出了可用“Current Discourse Space(当前语篇空间,简称CDS)”来分析语篇。他认为实际语篇中的一个分句对应于心智中的一个视窗,每个心智视窗代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在特定时刻的行为场景,这样,一个实际语篇就是由这种与分句对应的视窗连续构成的。随着实际语篇按线性顺序向下进展,心智视窗就不断得到更新,如图:

图 11.1

人们在按照文本的线性顺序逐句向下阅读时,新的信息不断进入,添加于已有的信息之上。按照Langacker的观点,分句对应于心智视窗,新信息是以分句为单位进入心智之中进行处理加工的,这样就可从时间经验角度将视窗分为三个,即三个语篇框架(Discourse Frames):一个为负框(Minus Frame),对应于输入的CDS;中间一个表示当前的心智视窗,或称为焦点框(Focus Frame)或零点框(Zero Frame),用黑框表示,正处于被加工和更新过程之中。第三个为正框(Plus Frame),随着语篇的发展,被加工过的焦点信息就成为已知信息。这样,连续的话语将不断被更新,阅读者随着语篇的发展,就会将负框架中的信息不断插入当前零框架之中,经过整合储存进入记忆之中。这样,Langacker就在人们对时间的体验认知基础之上,设计了CDS的流程,并以其对语篇理解做出了动态性的解释(详见王寅,2006)。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