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1 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发布于 2025-02-01 18:15:27 字数 862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思维(thinking)作为名词,是“想”这一动作的名称;作为动名词是指想的过程。想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或思考过程(thinking processes)。想的内容就是思想(thought)。在心理学中,思维是在特定的科学含义上应用这个词,指的是人脑的一种反映形式,一种加工过程。

一、思维的元素

思维的元素(elements)是指思维由什么构成,它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什么。这是人类文化史自古以来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思维的元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意向(mental image)

在早期哲学和传统心理学探讨中,对思维的看法带有模糊不清的灵魂色彩,把思维看作心灵主义的超感觉现象。例如,柏拉图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康德认为思想范畴是先验的;柏克莱则主张,思想最终为精神映像所组成,它通过联想而达到意识。按照这些观点,思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隐精神现象;思维好像是万花筒似的一张张连接起来的精神图片。诚然,映像是存在着的,“精神图片”也是现实的反映,在思维中经常出现。但映像不是思维的本质成分,不是构成思维的最后材料,以上的这种描述并没有触及思维的本质。

2.运动活动(motor action)

行为主义者华生主张心理学是研究有机体“做什么”的科学。他认为,思维与其他行为一样,也是身体的动作反应。只是构成思维的肌肉运动更精细、更难观察到。他注意到,内隐言语(implicit speech)是人们思考的基础,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无声说话。后人为证明华生的观点,用记录喉头肌肉收缩引起的电变化来测量眼睛看不到的肌肉运动。当人们在思考解题时,可记录到言语器官部位的肌肉运动有同步反应。华生不仅认为思维与行为同步发生,而且认为二者是等同的,思维就是行为。许多研究驳斥了这种观点。例如,为被试施用箭毒(麻醉剂)麻痹了全部骨髓肌运动,用人工呼吸维持被试的生命,同时向他提出问题。等麻痹消失后,被试可回答向他的提问。被试报告说,在肌肉运动全部消失的情况下,对思维和意识并无干扰。

由此可见,思维的定位不在肌肉里。但这不意味着思维与动作无关。早期儿童在把弄、玩耍等动作活动中实现他简单的目的,随年龄增长,这类动作思维逐渐隐蔽而在大脑内部进行。

3.概念和命题

思维比感觉映像和肌肉运动更多地涉及脑的中枢过程,是大脑高级部位的机能活动。思维可能被出声言语、内隐动作或感觉映像所伴随,但这些都不是思维,思维有更抽象的心理结构。

概念和命题表征思维的中枢过程。概念(concept)是以词标志的同类事物的归类。概念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概念可分别容纳十分具体的和十分抽象的事物。最初级的概念常常是某物的名称,但是,即使是初级的概括的名称也不等同于具体物的映像;而高度抽象的概念则更难以用映像来表征。例如,“价值观”这个概念能用什么心理图片来标志呢?

命题(Proposition)是以概念连接起来构成的一种陈述或一个判断。概念联系起来就构成了思想。例如,“狗”和“猫”都是具体概念,“狗咬猫”是一个命题、一种陈述,它表达的不再只是狗、猫,而是一件新事物、一种新情况,成为一个命题。这说明,命题不是由个别映像构成的。命题既已形成,就构成了超出具体映像、具体概念的新的确切含义。

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1)分析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2)综合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3)分析与综合的作用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2.比较与分类

(1)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

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

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把这个对象与它差异很大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明确这个对象的本质特征。

(2)分类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

3.抽象与概括

(1)抽象

抽象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有所不同的、非本质特征的过程。例如,对人的认识,人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教师、商人;高个、矮个;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2)概况

把抽象出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就是概括的过程,概括得出概念,概念是以词来表示的。概括有不同的等级水平。初级概括是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它只能抽取事物的外部共同特征,作出形象的概括。例如,“树”是从一般表象得出的具体概念。高级概括以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前提。被抽取的特征本身就已经是以概括的形式被思考着。例如,“心理的东西是观念”这一命题是从许多现象中抽取的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现象中概括的,而这些感觉、知觉等心理现象,这时早已作为概括化了的概念来使用,才能得出上述概括的规律。科学概念和规律是高级抽象概括的产物。

(3)抽象与概况的关系

抽象与概括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不能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无法对这类事物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抽象不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抽象与概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抽象是高级的分析,概括是高级的综合。抽象、概括都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任何概念、原理和理论都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

4.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具体化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一般与个别结合起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知识、检验知识,使认识不断深化。

(2)系统化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并揭示了各类生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这就是人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又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系统化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的。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使知识易于记忆。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分类

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两岁前婴儿尚未掌握语言,他们通过把弄物体,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物体属性。动作停止,思维也就停止,称为动作思维或手的思维。因此,动作思维的概念主要用于早期婴幼儿。成人也有动作思维,如技术工人在对一台机器进行维修时,一边检查一边思考故障的原因,直至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动作思维占据主要地位。不过,成人的动作思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实现的,这与尚未完全掌握语言的儿童的动作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6 岁后孩子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已经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很大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很大比例。在学龄前儿童中,游戏是最好的例证。儿童模仿成人的活动,组织角色游戏,是由于他们的头脑中所储存和加工的材料多系感性情景。他们所掌握的概念也处于感性水平。艺术家的思维属于形象思维,他们在创作和构思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以形象材料进行。例如,画家运用线条、阴影、空间、色彩等构造画面;音乐家以乐音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表达辉煌、幽静或庄严。但是,成人的形象思维与幼儿有本质的不同。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端庄、温柔的微笑,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称为“永恒的微笑”。画家的创作主题随时在指引着他的形象构思。

(3)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也称为推理思维,是运用抽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命题和规律。逻辑思维是用语言进行的,语言负载着思维的过程,词把思维中概括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确定和巩固下来。如果没有可以标志一般的东西的载体,任何思维的概括都是不可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规律的概括是最好的例证。因此,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以“词”为中介的对现实的反映,是多层次概括的信息处理过程。这就是人类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思维具有创造性、预见性和超越现实能力的根本原因。7 岁以上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已经开始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早期他看电视时,可以说出好人、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7 岁以上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

但是,逻辑思维随时都可能有必要的形象材料相伴随并起着支柱的作用,甚至还需要动作的支持。例如,飞机设计中利用鸟类飞翔的形象,技术师在运动操作中排除机械故障等,均说明在词的思维中形象和动作所起的作用。因此,一般来说,上述三种思维是互相联系着的。个体思维有一个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成人思维根据所凭借的任务,思维的进行可以以某种形式为主,但往往并不运用单一思维形式。

2.根据思维活动面对的任务和目的分类

根据思维活动面对的任务和目的,可分为指导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指导性思维

指导性思维是指在一定的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面前,思维过程的进行被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所指导。例如,解数学题的每一步骤,都是被达到题目最后的要求所指导着;下棋的每一步骤是被最后击败对方所主导着。这种由一定任务所指导而进行的思维过程,称为指导性思维(directed thinking)。

指导性思维的进行有特殊规律。思维活动的每一步均被主体审视,考察对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否有所推进。如果有所推进,思维活动将继续进行下一步,否则将退回到原处,寻找新的思路,这样一步步地实现目的。指导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过程,而且从根本上说,它也是推理思维,问题解决过程中包含着运用概念、组成命题、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活动。创造和创作是创新的过程,它在已有的信息模式的基础上,会提出更多的假设和尝试,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感性支柱以及实际活动的验证。例如,德国数学家高斯在小学时就能找出解答“1+2+3+…+100”的简便方法;还有历史上的“田忌赛马”的故事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3.根据思维探索目标方向分类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之一。又称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思维者聚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时,进行重新组织和推理,以求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例如,学生从书本的各种定论中筛选一种方法,或寻找问题的一种答案;理论工作者依据许多现成的资料归纳出一种结论。

(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

(3)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关系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统一的。由于创造性思维中创造性产物不可能在原有的经验和办法中产生,所以它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聚合思维。只有通过发散思维,才能开阔思路,拓展视野,从而提出多种新设想、新办法。因此,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但是,创造性活动并非只有发散思维才能完成。其目的是要从中找到正确的新答案,最佳的新方案,最新的新结论等,这必须用聚合思维才能达到。创造性的产物往往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散思维是聚合思维的基础,而聚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外阅读】

故事一:“丑陋”招财

美国艾士隆公司董事长布希耐一次在郊外散步,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在玩一只肮脏且异常丑陋的昆虫,爱不释手。布希耐顿时联想到:市面上销售的玩具一般都是形象优美的,假若生产一些丑陋玩具,又将如何?于是,他布置自己的公司研制一套“丑陋玩具”,迅速向市场推出。

这一炮果然打响,“丑陋玩具”给艾士隆公司带来了收益,使同行羡慕不已。于是“丑陋玩具”接踵而来,如“疯球”就是在一串小球上面,印上许多丑陋不堪的面孔;橡皮做的“粗鲁陋夫”,长着枯黄的头发、绿色的皮肤和一双鼓胀而带血丝的眼睛,眨眼时又会发出非常难听的声音。这些丑陋玩具的售价超过正常玩具,但一直畅销不衰,而且在美国掀起了行销“丑陋玩具”的热潮。

这“丑陋”的灵感获得商业成功,为艾士隆公司广开财源,其根本原因就是抓住了两种消费心理:追求新鲜和逆反心理。

故事二:树上筑屋而居

日本的兵库县有一个丹波村,交通很不方便,村子很穷,没什么特产。为使村子富起来,村人请了很有经验的井坂弘毅先生来做顾问。井坂先生考虑:要使这个村子富起来,就得想办法使之“商品化”,可是这里有什么东西可卖呢?井坂先生绞尽脑汁,突然灵机一动:如今在物质文明中生活的现代人,厌倦了城市的繁嚣,对“原始”生活自有尝试的兴趣,因而说服村里人在树上筑屋而居。

很快,新闻传开了。不少城市人争相涌入这个小村,为的是体会另一种生活方式。随着观光人数的增加,丹波村的收入大大增加。

故事三:鲁班造锯

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呢?相传有一次他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所以能很快地磨碎叶片。鲁班就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故事四:仿生学事例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