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语言的生成
一、语言生成的一般概念
语言的生成是人们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一般来说,思想存在于无形,在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别人是无法感知的,只有借助语言这一工具,思想才能传递出去。
语言的生成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生成和书面语言的生成。口语的生成是说话者将头脑中要传达的意义转化成声音,这些声音由具有语法结构的语音序列构成,能让听话者听见。这一过程包括两种主要的信息编码和转换活动:一是从思想代码到语言代码的转换,即说话者运用语言知识将他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编码,使其转换成具有句法和语音结构的言语信息;二是从言语代码到生理运动代码的转换,即说话者将语言表征转换成一套运动指令,由运动指令来调节系统的各个生理机制,特别是发音器官(喉头、声带口腔、鼻腔、肺部等)的活动,以发出每个音素的声音。
书面语言的生成是指人们利用文字来表达思想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写作过程。人们在写作时,首先要构思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且把思想转化成有组织的语言代码;然后将语言代码转化成无声的语言(内部语言),将思想保留在短时记忆中;最后,选择文字符号把意义表达出来。书面语言在生成过程中对句法要求比口语的生成要严格,需字斟句酌,详略得当,无语法错误。
无论是说话还是书写,语言的生成都是语言活动的前提,受个人认知系统的直接支配和调节。语言的生成受说话者动机和目的影响,同时也受说话者对情境的分析及说话者自身素质的影响。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会生成不同的语言,即“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同一个意思,同样的情境,人们的表达会有所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生成及表达模式。
二、口语生成的过程分析
一般认为,口语生成的过程包括:说话者在话语之前先形成思想(即要表达的意义),然后经过言语编码,将思想转化成一种具有言语结构的信息,再通过声波的传导将这一信息传送到听话者那里,由听话者进行译码,使其成为和说话者相同或极其相似的思想。具体地说,口语的生成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
1.构思阶段
说话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在头脑中产生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说话的内容。古德曼称之为“说什么”的问题(what to say problem)。口语生成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的基本目的是要获取信息、回答问题、发出指令影响别人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顺利完成交际的过程,说话者必须确定适当的谈话内容。
2.转换阶段
说话者为了表达思想,必须选择适当的言语形式。这就要对其头脑中的抽象命题进行言语编码,使它转化成言语信息。这一过程需要完成几项操作:一是为每一个成分选择适当的词汇项目,即词汇化(lexicalization);二是为每一成分规定语法范畴;三是为每一成分分配相对的位置,确定在将要说出的句子中每一成分应处的位置;四是引入单词的词缀和功能词,这主要是指生成有单词形态变化的语言而言,如英语。经过这四项操作后,命题表征被转化成一个具有语法规则的词汇系列。最后,再将这一系列词汇转化成语音的形式,为言语产生的输出做准备。
3.执行阶段
在语言生成的最后阶段,系统要通过各个发音器官的运动,产生句子的声音。这一过程是通过另一种转化活动来完成的,即将言语信息的抽象语音表征转化成一套运动指令,由运动指令支配着各个发音器官的运动,形成连续的肌肉运动,产生表达言语信息的声音序列。
近年来,人们对语言生成的过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探讨了语言生成的阶段,也探讨了这些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德尔(Dell,1986)认为,语言的生成包括语义、句法、构词法、语音等四种不同的加工水平。语义水平的加工是确定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句法水平的加工是为词语选择适当的句法结构;构词法水平的加工包括确定名词单复数及动词时态等过程;语音水平的加工包括提取语音和发出的声音等过程。德尔认为,这四种水平的加工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勒韦(Levelt,1989)认为,语音生成包括三个主要阶段:一是概念化阶段(conception stage),对所要表达的概念产生前词汇的信息(preverbal message);二是公式化阶段(formulation stage),将前词汇的信息映射到语言形式表征中;三是发音阶段(articulation stage),将语音通过发音器官发出。其中,公式化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适当的词汇以表达语义,并确定词汇的句法特征;第二阶段为确定词汇的语音。与德尔的观点不同的是,勒韦认为这两个小阶段是严格按照前后顺序加工的,两者不存在相互作用。
三、写作的过程及影响写作的心理因素
1.写作的过程
写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用书面语言影响别人的过程。与口语借助语音不同,写作主要借助于文字符号。写作能力要求书写端正、拼写正确、语言通顺、无语法错误、层次清楚、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等。由于文字符号及其组合规则的复杂性,同时,又由于写作过程中缺少对话情境和谈话对象等因素的支持,写作者需依靠记忆中线索(主题、课文、图示),书面语言的生成活动比口语活动要困难得多。根据研究发现,儿童入学时口语语言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他们的写作能力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一般人大约在 12 岁时,其对话和写作能力水平才趋于接近。
写作和口语表达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都是语言生成过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写作活动通常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构思阶段,即在头脑中产生所要表达的思想,选择所要写出的内容;第二阶段是转化阶段,即选择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利用语法规则将要表达的思想转化为言语信息,存储于头脑之中;第三阶段是执行阶段,即把头脑中的言语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形成文章。这一阶段还包括文章写出后的修改、加工等润色过程。其中,写作的构思阶段也称为知识的表述过程(knowledge telling process,波里特 Bereiter 等 1987),此阶段,作者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主动从记忆中提取关于文章的体裁、主题内容等信息,并将这些知识进行合理地组织。
2.写作的影响因素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有目的的语言活动,影响写作的因素主要有作者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心理结构特点两大方面。具有写作的基础知识,如词汇量、语法规则、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有关文章体裁和谋篇布局的知识、作者所掌握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常识和知识等,是影响写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作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对语言的生成至关重要。
(1)写作会受短时记忆的影响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对题目进行构思,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何处详写,何处略写,采用什么文体等,这些构思都存在于短时记忆中。但是,由于写作的速度慢于说话的速度,同时受过长篇幅的限制,短时记忆的信息很容易丧失。因此,有时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不如说的具体、详细、有感染力。
(2)写作会受书面语言的机械要求的干扰
写作时,作者要想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和词汇,并做到字迹清晰,以便使别人读懂所写内容。这些机械要求是书面语言不可忽视的部分,但是,它对写作过程可能造成干扰,会打断作者流畅的思路。例如,遇到不会写的字,等通过查字典等其他方式找到字后,原本构思好的句子或者其他部分的内容可能已被遗忘。
(3)写作会受口语表达执行系统的影响
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儿童逐渐发展了一套执行系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受这种口语表达执行系统的影响。但是,由于书面语言生成过程中,缺少具体口语情境及对话者等线索的刺激及提示,其语言表达从单词的数量到质量上都会有差异。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