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就业再择业正确吗?
- 定位行业,进退有据
- 为什么行业比专业更重要
-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 找对池塘钓对鱼
- 尽早确定哪些领域绝对不适合
- 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抱怨上的惨痛代价
- 方法论比行动更重要
- 善于打造成功案例体系
- 画地为牢与坐以待毙
- 要练手机会还是要浮名
- 人生就是要攀龙附凤
- 警惕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
- 自我挑战事业才会更精彩
- 思路上的先军主义
- 跳槽与风险管理
- 无中生有式的学习
- 聚焦特色才会有出路
-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 为啥你比别人挣得少
- 要印象还是要真相
- 铁三角式的成功
- 莫让高薪和加班废掉
- 良好的悟性源自磨炼
- 人脉之上的投资组合
- 人性的特洛伊木马
- 自我救赎才是天道
- 横向拓展你的职业历练
-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 兴趣的阶段性过程管理
- 你究竟是偏才还是残废
- 公平总是要屈从于规则
- 天大难题:说服别人与改变自己
- 知识的价值在于储备
- 要打通方法论上的价值链
- 当心领导示好中的陷阱
- 挖掘职业沉淀的宝藏
- 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
- 职业规划与动态管理
- 抱团式集体成才的可行性
- 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
- 八小时之外的经营
- 职业生涯与接力赛跑
- 永远稳定是神马也是浮云
- 创造力的固化与提炼
- 人脉细胞开发过早更易失败
- 打破一统江湖的神话
-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交互
- 缺乏步骤和措施的理想毫无意义
- 100 个人眼中的林黛玉
- 没有专业的专业就必须脱胎换骨
- 体制外没有权力选择安逸
- 开辟职业生涯的第二战场
- 早年发展太顺的沉痛代价
- 你是否有想法没思路?
- 多面成才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 专业化带来的偏执陷阱
- 精准搜索下的信息盲区
- 路径惯性抑制短板的弥补
- 悲惨经历视野下的拔银术
- 通往成功之路的方程式
- 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必须匹配
- 才华释放过程中的管理学
- 雪中送炭是打开人脉宝藏的钥匙
- 专业不对口 我们怎么办
- 感觉导向下的精细化管理
- 资源互换引发的奇妙世界
- 广种之因与偶得之果
- 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 有效突破经验扩大化陷阱
- 言论是利益和需求的结合体
- 激情要来源于实力和磨炼
- 给对方大脑植入运行程序
- 演戏和真实之间的辩证法
- 职场特种兵与魔鬼训练法
- 给身边资源赋予爆发力
- 你 被好为人师 了吗?
- 人生禅悟与活在当下
- 职场江湖的 三个有利于
- 生不逢时是个伪命题
- 平台内部人脉,你梳理好了吗?
- 灵感与独立思维的再生产
- Job三大功能与平台价值评估
- 职业安全与竞争力测评
- 书面沟通材料绝非花瓶
- 多面人还是单面人
- 非常理性就是非理性
- 点—线—面—网 思维
- 你被“留一手”废掉了吗
- 高手都是如何练就的
- 别让统计学结果蒙蔽了眼睛
- 混得越惨越不能封死人脉
- 破除成功学带来的幻觉
- 越是常识越容易产生误导
- 悟性质与量的 360 管理
- 这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 九九归一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铁律之三十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和藏书机构垄断知识的局面正被逐渐打破,这就使得人们突破时空限制来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种知识成为一种可能。在新的形势下,对知识的检索、整合及挖潜能力,远比读研究生继续深造重要。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但信息资源还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爆炸式扩散。只要你用些心,实际上就完全可以获得大量的免费公共资源。在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电视专题节目视频在互联网上可以供你随时随地进行观摩,互动百科是一个在线动态更新的强大知识库,社区和文档分享网站为你感受一流企业的培训材料提供了便利,各大门户网站的公开课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世界顶级名校的课程,空前发达的出版业使得最前沿的理念和模式传播周期越来越短,各种虚拟圈子使五湖四海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人聚在了一起。换言之,信息传播越来越扁平化,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
但这一切在十五六年之前,都还完全不可想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衡量一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实力时,图书馆藏书数量、结构和更新速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另外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触到更大的信息量和更为前沿的知识。譬如当年的清华和北大,在这些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它们不但在各个学科上拥有国内数量最为庞大、结构最为合理、更新速度最快的图书资源,还可以隔三差五将国内各个领域的前沿专家请过来作讲座。同属“211工程”的重点大学,能在这两方面与清华、北大匹敌的,少之又少。能够在清华、北大上学,或者能到首都北京读书,成为当年国内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孜孜以求的一大梦想。因为能到这些地方读书,就意味着你有机会掌握更多的和更为前沿的信息量,这些对于你的就业和日后发展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事实上,当时知识更多是被高校、科研院所和藏书机构所垄断。在那个时代,文化中心并不仅仅是一个形象说法,这里面隐藏着前互联网时代知识和信息相对封闭的一种传播模式。回溯到十五六年之前,你要想系统接触某一方面的东西,必须去高校或者研究所深造,一流院校和三流院校的毕业生在水平上基本具有天地之别。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一些拥有MBA学位的人,在职场上是那么炙手可热,而他们当时所学的很多东西,在现在看来可能仅是一种常识。
互联网来了,更多的公共资源来了,信息传播从发出者到接收者的周期越来越短,甚至是即时的。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以惊人的速度被颠覆。譬如世纪大讲堂节目,基本都被传到了网上,无论你是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还是在西部一个非常偏僻的山村,只要你能够接通宽带,这些前沿的讲座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听去看,甚至是反复玩味。除了传统的电视专题节目上传之外,大量的前沿培训课程、网络视频深度访谈、一些高手的最新成果、热点疑难问题的深度专题,都可以比较方便地在互联网上找到。
在现有的扁平化信息传播模式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讲,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的话,即使身处三流高校,几年下来专业方面的水平也未必比北大的学生低;假使你没有去读硕士、博士和上研究所,某方面的造诣也未必比科班生差。也正是在这十五六年来信息传播模式发生巨变的大背景下,一批又一批的草根专家脱颖而出,不断挑战着体制内专家们的权威。换成是20世纪80年代,倘若你在偏远的县城,能把二十五史凑齐就已经绝非易事,能借鉴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推陈出新,自成一说,更是难上加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
我的一位同学,在县城某事业单位上班,基本上是年纪轻轻就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一张报,一杯茶,一整天,就把时光打发掉了。由于实在沉闷得发慌,他就开始利用互联网公共资源,潜心研究二十五史、四大名著、金庸武侠,四五年下来,竟自成体系,将现实、历史和小说等元素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处处折射出对千秋以来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的深刻把握,诙谐幽默,发人深省。前前后后有一百多万字,在天涯上作了一下测试,基本篇篇都受欢迎,被斑竹推荐到首页位置。这当然与他个人的努力和悟性有着直接关系,但倘若没有互联网这个平台的话,他的这个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需要的很多东西,其实就“躲”在某个不为人们重视的角落,它是一种公共资源,但不同人寻找和整合起来,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和领悟方面,那么实际上,这往往又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检索、整合及挖潜能力之上的。或者说,当我们面对同样的公共资源时,谁比别人更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谁有能力挖掘到更系统的知识;谁能把这些东西很好地消化并提炼和整合出全新的体系,谁就是真正的时代骄子。也许有人认为思维框架是最重要的东西,但思维框架一旦成形之后,对原料的把控程度就成了竞争的制高点。这就如同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可能完全一样,员工素质也相差不大,但由于原料的不同,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品质上照样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目前,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变仍未彻底完成,因此通过互联网和出版物获取知识还存在着系统性较差的问题,而高校、科研院所和藏书机构无疑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从近十多年来的情况看,这个系统性问题正不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整体上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随着时间持续推移,通过新兴渠道获取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也会越来越强,其程度亦是更加逼近传统方式。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