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附录 Ⅵ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发布于 2024-10-13 12:46:55 字数 800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伍迪·艾伦曾经开玩笑说:“我曾上过一门速读课,确实有效,我能在 20 分钟内读完《战争与和平》,并清楚地记住这是一本关于俄国的小说。”

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提高你在考试时的阅读理解成绩。几乎所有标准考试中都有阅读理解这一项,包括 GRE、GMAT、SAT、LSAT 等等,就连许多大公司的入职考试都有阅读理解。一般来说,试卷上会有 3~4 篇文章,每篇文章大约 2~4 个自然段,要求考生细读每篇文章,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通常是 3~6 个)。

解题思路

1. 通读文章内容,理清文章主题、范畴和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

一定要弄清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这个是最重要的。在阅读文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他想达到什么目的?”

2. 先读第一句,然后直接跳到最后一句。

先读第一句,然后直接读最后一句,再从头开始往下读。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作者都会在文章最后给出结论,所以如果能一开始就读最后一句,你就更容易知道作者行文的逻辑,更能理解文章中的那些细节性内容。

3. 了解文章结构,留意重要的指示词、文中观点的数量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

首先,一定要留意诸如“但是”“然而”“可是”“而且”“所以”之类的指示词。这些词汇非常重要,能直接影响文章的逻辑走向。

其次,要留意文章的段落数量和观点数量。一段话往往就代表一个观点。一般来说,阅读理解的文章会包含两个观点,我们可以直接用一句话来表示一个观点。比如说,有一篇文章讲的是性格发展。文章共分三段,第一段是引言,第二段讲的是社会学家们对于性格形成的看法,第三段是生物学家们的……明白了吧?

4. 排除那些超出文章范畴、扭曲作者意思或直接反对文章观点的干扰选项。

阅读理解题中的干扰选项主要分三种:超出范畴、意思相反和意思扭曲。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也会有些干扰项跟文章主题“不相关”,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低。

阅读理解概述

平时看报纸之类的休闲阅读和考试过程中的阅读理解截然不同。要想做好阅读理解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文章类型

阅读理解题的文章主要分三类:社科类文章、科技类文章,以及商业和经济类文章。由于商业和经济类文章也可以看成是社科类文章,所以总的来说,阅读理解的文章可以分为社科类和科技类。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科技类文章往往比较客观,作者主要是在描述;而相比之下,社科类文章则更加主观,作者通常是在论述。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社会和各种组织机构,它讨论的主题往往是各种观点、思想和推论;而科技类文章则主要讨论自然和宇宙,会更加关注现象、理论和细节。

阅读社科类文章时,我们要更加留意作者的观点和想法。要想弄清一篇社科类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立场,即作者到底站在哪一边,这样可以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始终把握作者的行文逻辑,不至于偏离主题。

科技类文章则更像是在进行考古挖掘,一旦作者确定挖掘方向,他便会集中全力深挖各种细节,所以在阅读科技类文章时要更加留意细节信息。

文章内容

毫无疑问,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越深,就越容易答对随后的问题。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文章主题、范畴和目的入手。

主题是指“文章所讨论的话题”;范畴是指“作者对该话题比较感兴趣的具体方面”;而目的则是“作者创作该文的主要原因”。简言之,主题和范畴回答的是“文章讲的是什么”(what)的问题,而目的则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why)的问题。

在阅读文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自问:“这篇文章的主题、范畴和目的是什么?”下面举例说明。

鲸鱼是动物王国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鲸鱼是一种慵懒无比、体形肥胖的大家伙,每天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漫游,一张嘴就能吃下数吨重的食物。而一想到蚂蚁,人们就会觉得它们是勤劳的象征,每天不停地把各种东西搬回蚁穴,这些东西的体积通常是蚂蚁的两倍以上。但只要了解一下这两种动物的饮食情况,你就会发现,鲸鱼每天吃的东西,大概只有自己体重的千分之一,而蚂蚁每天都要吃下跟自己体重相等的食物——原来鲸鱼竟然是这个世界上利用食物效率最高的动物之一。

主题是什么?答案很明显:鲸鱼!千万不要误以为作者是在讨论“动物王国”。

范畴是什么?“鲸鱼的食物消耗”。

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说明鲸鱼是世界上利用食物效率最高的动物之一,以此来纠正很多人心中“鲸鱼是世界上最好吃懒做的家伙”这一误解。

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在进行微观分析时,我们需要留意过渡词和指示词,比如说“但是”“然而”等,它们是文章中的“语言交通信号灯”。这些过渡词和指示词的目的通常有四个:表明连续性、做出说明、进行对比,或者给出结论。详见下图。

图 A 指示词

在进行宏观分析时,不仅要留意段落的数量和各自功能,还要留意文中一共有几个观点,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具体如下:

图 B 文章结构与一个观点

图 C 文章结构与两个观点

图 D 文章结构和三个观点

一般来说,文章的第一段通常是引言,然后每一段说出一个观点或概念。绝大多数阅读理解文章都会包含一或两个观点,偶尔也会包含三个观点——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社科类文章通常会比较主观,重分析,而科技类文章则比较客观,重呈现。

问题类型

阅读理解题的题型可分为五类,下面我们一一举例说明。

·概述性问题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或“下面哪句话最能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所以概述性问题一般也称为“中心思想问题”。

·细节性问题

“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指出……”

所谓细节性问题,是指那些我们可以在原文中直接找出答案的问题。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原文,就能找出具体的对应字眼。

·推论性问题

“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推出……”或“在本文当中,作者暗示……”

回答推论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学会判断哪些是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做出的合理推论,哪些是超出文章范畴的干扰选项。

·态度倾向问题

“作者对神秘学的态度可以描述为……”

倾向性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弄清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某个问题的态度。

·文章组织结构问题

“下面哪句话最能总结上文的组织方式?”

结构性问题往往要求读者弄清文章的结构布局。

图 E 阅读理解题的解题策略

图 E 中的四个象限可以帮助你排除阅读理解题中的错误选项,正确答案总是出现在靶心位置,而四个错误答案则几乎总是出现在四个角落。

常见干扰项

·超出范畴

超出范畴的答案选项往往是无法根据文中信息做出的判断。事实上,这类答案本身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但无论对错,我们都无法根据文中信息做出判断。

·不相关

所谓“不相关”,就是指跟文中主题没有任何联系,完全脱靶。不相关选项和超范畴选项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跟文章主题还有淡淡的联系,而前者则跟文章主题完全没有关联。想象一个弓箭手在射箭,所谓超范畴,就是指弓箭手错过靶心,但至少他瞄了正确的方向;而所谓不相关,则是指弓箭手根本没有瞄向正确的靶心。

·相反

相反的答案指某个选项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出题人在设置相反选项时,惯用的做法是使用一些表示反义的字眼,如“非”“不”“否”等,直接把“不幸的是”变成“幸运的是”,“不利的是”变成“有利的是”……

·扭曲

扭曲的答案选项往往曲解了作者在文中的意思。打个比方,说某个东西“好”,并不代表说它“是最好的”。出题人在给出扭曲的答案之前,通常会使用一些极端的或归类的字眼,如“任何”“所有”“总是”“不能”“绝不”“只有”等。

·过于宽泛

这类选项通常出现在概略性问题的答案中。比如说,讨论“20 世纪 80 年代的南美贸易不平衡现象”并不等于讨论“现代全球经济形势”。后者讨论的是“全球”问题,而前者则是“南美形势”,而“现代”和“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也要更宽泛一些。

·过于强调细节

这类选项也通常出现在概略性问题的答案中。比如说:讨论“北美捕蝇草的繁殖”要比讨论“植物的繁殖系统”更加具体些。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只有那些不过于宽泛也不过于强调细节的选项才是正确的。

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命题者是如何在阅读理解题中设置干扰选项的。比如说下面这句话:

原文:“成功是一个奇怪现象。你可以通过勤奋、技能或幸运中的某一项因素取得成功,也可以通过其中某两项或三项因素的组合而成功。”

下面是命题者设置的几个干扰选项。

超出范畴:“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勤奋。”

(评论:这句话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勤奋是否是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在导致成功的几个因素之中,勤奋要比技能更重要。”

(评论:这个也不成立,因为我们从原文中并不能判断哪个因素更重要。)

不相关:“那些凭借勤奋、技能或幸运取得成功的人,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评论:我们只关心该如何取得成功,而不是成功者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相反:“那些既不勤奋,没有技能,又不幸运的人不太可能成功。”

(评论:“不”这个字眼跟原文信息相反。)

扭曲:“一个人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评论:我们还可以通过某种技能或交好运成功。“只有”这个词显然是扭曲了原文意思。)

“一个勤奋的人绝不会有任何失败的风险。”

(评论:“任何”这个词扭曲了原文意思。这个世界上没有绝不可能失败的事。除了扭曲原文之外,这句话还超出了原文范畴,因为原文根本没有提到“失败”二字。)

“一个勤奋、有技能或幸运的人能做出伟大的事。”

(评论:“伟大”这个词显然扭曲了原文意思,而且也超出了“成功”的范畴。)

在弄清了常见误导项的类型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处理阅读理解题中不同类型的问题呢?

1. 概述性问题

在解答概述性问题时,至少有四种方式可以排除误导选项。

a. 排除所有不包含主题字眼的选项。

b. 排除所有过于强调细节的选项,虽然这些选项所述事实并不虚假,但它太过于关注细节,不可能成为概述性问题的答案。

c. 排除所有过于宽泛的选项,因为它太宽泛了,不能代表文章主题。

d. 使用动词扫描——看看每个选项开头的动词,然后排除那些不适当

的动词。阅读理解文章中通常有五个常见词,比如说“描述”(describe)、“讨论”(discuss)、“解释”(explain)、“认为”(argue)和“批评”(criticize)。“认为”一词经常出现在社科类文章中;“描述”通常出现在科技类文章里,“讨论”和“解释”则两种文章里都可能出现,“批评”一般不应该出现在科技类文章后的概述性问题当中,因为这类文章的作者通常只会描述事实,不会带有任何观点或偏见。

2. 确认无疑的细节和推论

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分清,哪些是你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原文的细节事实,哪些只是你的推论。

推论很容易超出文章范畴,所以经常被命题人设置为干扰选项。在回答标准化试题时,应试者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假设太多,因为标准化考试的试题通常不允许应试者做太多推测。

3. 语气倾向问题

语气就是态度,作者在创作文章时,通常有三种语气:积极、消极、中立。要想答对语气问题,一个秘诀就是先排除那些包含“混乱的用词搭配”。比如说,“傲慢的蔑视”(supercilious disdain)或“残忍的怜悯”(cruel mercy)都属于这种类型。命题者们往往喜欢设置这些令人混乱的比较复杂的干扰项。

4. 文章组织结构问题

阅读理解中的文章通常有两种组织结构。第一种是社科类文章,常用的结构是“A 大于 B”。由于社科类文章大都比较主观,所以此类文章的作者通常会给出几个观点,并对其中一个表示明显支持;另一种是科技类文章,其常用的结构是“A,B”。后者的特点在于,它只是将 A 和 B 并列描述,而非对比,作者不会表现出对任何一方的偏爱。

除了文章的结构之外,应试者还应该留意区分作者的观点以及文章中透露的信息。作者可能会清楚地列出那些明显有利于某一方观点的信息,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支持该观点。记住,“文章说什么”和“作者想什么”未必是同一回事。打个比方,作者可能在文章中大举例子,证明“如今科学界大都对灵异学表示怀疑”,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本人也对灵异学有怀疑。

备注:

在使用阅读理解题的解题策略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这些策略只适用于五种问题类型中的三种,即概述性问题、细节性问题及推论性问题。事实上,阅读理解题中绝大部分题目都属于这三种类型,它们称得上阅读理解题的“三巨头”。其次,过于宽泛的选项和过于强调细节的选项只能用来应对概述性问题。也就是说,这些技巧不能用来应对细节性问题和推论性问题。简言之,在解答细节性问题和推论性问题时,干扰选项只有三种情况:不是超出范畴,就是意思相反,或者意思扭曲。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