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节:序
- 第 2 节:前言(1)
- 第 3 节:前言(2)
- 第 5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2)
- 第 4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
- 第 6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3)
- 第 8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5)
- 第 10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7)
- 第 11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8)
- 第 12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9)
- 第 7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4)
- 第 9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6)
- 第 13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0)
- 第 15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2)
- 第 14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1)
- 第 16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3)
- 第 17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
- 第 18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2)
- 第 2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4)
- 第 19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3)
- 第 21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5)
- 第 22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6)
- 第 23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7)
- 第 24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8)
- 第 25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9)
- 第 26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0)
- 第 27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1)
- 第 28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2)
- 第 29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3)
- 第 3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4)
- 第 31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5)
- 第 3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
- 第 33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2)
- 第 34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3)
- 第 35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4)
- 第 36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5)
- 第 37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6)
- 第 38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7)
- 第 39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8)
- 第 40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9)
- 第 41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0)
- 第 4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1)
- 第 43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2)
- 第 45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
- 第 44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3)
- 第 46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2)
- 第 47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3)
- 第 48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4)
- 第 49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5)
- 第 50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6)
- 第 51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7)
- 第 52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8)
- 第 53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9)
- 第 55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1)
- 第 54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0)
- 第 56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2)
- 第 57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3)
- 第 58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4)
第 9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6)
事后,她还说:"与朋友相处,要宽厚忍让,注意一个"厚"字。假如,有十只沉重的箱子,有三个人去搬,你一定要抢着搬四只;但是,如果有十个好吃的东西,由三人分享,你却绝不可以去吃四个。这样对待朋友,友谊就会越来越长久,朋友也会越来越多。"
其实:"吃亏就是占便宜。"这不是阿 Q 式的自我解嘲与安慰,许多人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精心算计,对于省力气,有利益的事"当仁不让",抢着干;而对繁重吃力的工作,朋友之间应尽的义务,个人需要舍点好处的事,则避而远之。就当时来看,那些"精明"之人,占了便宜,但长此以往,人们发现他过于"聪明",谁还愿意去跟这种人交往呢?他省下力气,占了小便宜,却没有想到后果严重,没有朋友相助,个人孤独无援地面对艰难,这不是因小失大吗?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他的母亲心地善良,帮助别人不遗余力。当时有位亲戚,小孩患病,无粮保命,到杨家借钱。当时祖父去世,祖母当家。祖母心胸狭小,打发很少。母亲见了,过意不去,就将她拉回房中,将自己陪嫁的首饰包好,悄悄地相赠。亲戚感动得叩头谢恩,趴在地上不起。后来,这事传到祖母耳朵里,还将母亲骂了一顿。
母亲教育儿子,长大以后要诚心助人,向大家不断奉献,只求耕耘,不求回报。母亲说:"这样做事,上天是不会亏待咱们的。"她把"助人为乐"挂在嘴上。常讲:"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抱定一颗仁爱之心,把自己喜欢的财物,主动送给更需要的人,帮人解难,可以享受到最大的快乐"。只求耕耘,不问收获,这是她的处事态度,"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是她的算账方法。
老人的教诲,约法三章,孩子必须照办,形成家规,家规长期遵守,形成优良的家风。教诲、家规、家风做到三位一体,形成杨家教子体系,像神仙的宝葫芦那样,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育了高尚的品德,继承了光荣的传统。
时间匆匆,幼年一晃而过。庆鑫在家,虽然只有十几个年头,但家庭的温暖,老人的教诲刻骨铭心,丢不掉,用不完,一生受用无穷。他从家里获得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田地房产,而是优良的家训。对一个人来说,优良的品德远比财产更宝贵。杨庆鑫接受老人的金玉良言甚多,内容丰富。包括:祖父给家庭留下的治家格言;母亲在学习、待人、做事、治家等方面的家训。
杨家的家风,归根结底有三条是最根本的,即"忠厚善良"、"勤奋读书"、"教子婴孩"。
俗话说,忠厚传家久,家和万事兴。古人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往今来,"人和"要靠忠厚善良。他家与世无争,朋友亲善,邻居和睦。这样的人家注重美德,怎能得不到朋友的支持呢?这也就是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吧! "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家并不想得天下,不是惧怕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福禄,而是为公理而善。他总不忘祖辈的遗训,坚持忠厚善良和勤俭朴素,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这使他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朋友众多。
"教子婴孩"、"勤奋读书"的家风,使庆鑫幼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是他成功的第二个因素。在他七八岁时,已经完成初级小学的全部课程。那时,这个年龄的农村儿童一般才进小学,比他晚三四年。同样,他的妹妹兰英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二岁进入中学,十八岁考取了大学本科,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庆鑫自己有亲身体会,把家训应用在教子上,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博士。这才是谁也抢不走的财富,这样的家风不是传家之宝吗?
庆鑫说:"我除了将老人的教诲作为座右铭,终生奉守外,还将它刻印成册,当做传家之宝流传后世,使这种杨氏家风代代相传。"
庆鑫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本该一帆风顺。可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1941 年,那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战火连天,硝烟弥漫。村里人发现五位学生不见了,他们都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晚饭时,各家大人吃不下饭,心急如焚,到处打听,后得到一点蛛丝马迹,传说他们去打日本鬼子去了。这个消息迅速在全村传播开来。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