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结语
本章针对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所提出的有关理论框架之不足,提出了ECM的认知分析方法,既可用来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可兼顾线性和层级分析,更适用于动态和静态场景;还可用来分析语义和交际中许多现象,如:缺省交际、脚本理论、时段分析、间接言语行为、事体命名、词性转换、词义变化、反义同词等。我们认为,ECM作为一种更概括、更适用的认知模型也适用于句法、语篇、语用等层面的分析,这还有待于同仁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章还运用ECM从认知角度为转喻机制作出了一个既合理而又清晰的解释,运用该机制解释了语言中的许多现象,还为转喻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事件域体验基础。
认知语言学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用少数几种认知方式来为语言各层面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模式,从本章论述可见,ECM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它不失为人类一种有效的认知方式,正可完善认知语言学所追求的目标,为用统一的解释模式分析语言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
思考题:
1.ECM相对于其他有关认知模型有哪些优势,它除了可用来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之外,还具有哪些解释力?ECM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是否有弥补方法?
2.试对婴儿语言习得情况作深入调查,分析他们首先习得了哪些词语和句型,然后能否从认知角度解释这些词语和句型的成因。
3.试述Lakoff的形式空间化假设(SFH)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与EC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4.试从体验哲学(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角度分析转喻机制的性质。我们能不能说“Metonymies We Live By”,为什么?
5.进一步收集英语和汉语中的同词反义现象,并尝试运用ECM来对其进行分析。若有解释不通之处,是否可另设思路作出合理解释?
6.“去餐馆吃饭”事件域可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人们如何运用转喻来表述整个事件的?试写出“去医院”事件域所包含的主要动作和事体要素,并去医院收集相关语料作深入分析。
————————————————————
(1) ECM框架内的术语,相当于其他场合下的Thing(事体),参见第2页脚注。
(2) 根据谭达人(1989)汉语中约有371个反义复合词,诸如:大小、粗细、长短、高低、远近、早晚、迟早、始终、轻重、是非、方圆、死活、利害、文武等。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