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隐忍不现二合一

发布于 2024-08-19 23:54:01 字数 301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低调的人所具有的深藏不露并不是完全不显示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需要进步和发展,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显示自己的实力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可是,每个人的自身素养、客观条件、机遇、努力程度都不大一样,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却举步维艰。所以低调的人在显示自己实力的时候,会考虑一下周边的环境和别人的感受。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对于一个低调的人来说,都不会锋芒毕露。因为他们懂得,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苏格拉底告诉他的门徒一个圆滑处世的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知道的事时,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喜欢大肆宣扬是一般人的特点,而低调的人会隐藏起来。总是显示别人没有的优点,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还可能因此遭到别人的嫉恨。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深藏不露。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杨修极有才华,往往可以看出常人不能看出来的东西。但他却因为犯了爱炫耀自己这一处世之大忌,从而招来了曹操的嫉恨,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次,曹操命人给他的幕僚们送来一件礼物,上面写着“一合酥”。众人看了,均不解其意,也有一些善于处世之人虽然知道,却推说不知道。杨修却恃才放旷,当着大伙说:“丞相让我们一人吃一口。”说罢,便打开盒子吃了一块,众人连忙向杨修请教,杨修说:“这上面不是明明白白地写着‘一人一口酥’吗?”众人恍然大悟,均夸杨修才智过人。可是,曹操本想玩把深沉,却被杨修这么快就说破了,心中很是不悦。

还有一次,曹操命人给自己的花园修了一道门。修好以后,曹操领众人去看,一时之间大伙议论纷纷,唯有曹操不言不语,取过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

众人一时摸不着头脑,杨修又说:“这还不明白,门中加活不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这个门修得太阔了,还不快把它改小一点儿。”后来,曹操听说门又改建了,一见正合自己的心意,十分高兴。可听说这是杨修的主意,曹操便没有说什么。

杨修的最后一次自我炫耀是在曹操领兵与诸葛亮对阵之时,曹军久攻不下,且粮草又快用光。更糟糕的是,探子来报说马超、韩遂领西凉兵进攻曹军后方。曹操一时对进退犹豫不决,进吧,急切之间难以取胜;退吧,又怕遭人耻笑。曹操坐在营中发愁,就着一只鸡肋喝闷酒。这时,夏侯渊进来请问当晚的口令,曹操顺口说道:“鸡肋!”

夏侯渊领命而去,在营外碰见了杨修。当杨修听说当晚的口令是“鸡肋”时,便对夏侯渊说:“将军,我保证不出三日丞相一定会撤兵。你我还是赶快回营收拾行囊吧。”

夏侯渊问他何故,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正如我们当前的形势,前进不会有什么结果,退兵又不太甘心。现在马超、韩遂起兵捣我后方,丞相何等英明之人,他肯定会认识到后方的重要性。因此,我保证三日内丞相必然下令退兵。”

夏侯渊听杨修说得很有道理,便回营吩咐左右收拾行囊,准备退兵。曹操由于心情烦闷,无心睡觉,便去巡视大营。他看到夏侯渊营内一片狼藉,众人都在收拾行囊,很是奇怪,便叫来夏侯渊问他在做什么。

夏侯渊如实做了回答。曹操一听,勃然大怒,喝道:“大胆匹夫,妄揣我意,惑我军心,实在可恶!”马上叫来左右将杨修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可怜的杨修没有来得及申辩一句,便已成为刀下之鬼。而他也许至死都不明白,自己聪慧过人,怎么丞相一怒之下便要取他性命?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他太爱炫耀自己,这使一直自视为天下英雄第一的曹操十分难以接受。

在生活中,我们所自鸣得意的事,也许正好是别人的痛处,这时别人对我们的炫耀会产生一种怀恨心理。相反,我们越少刻意炫耀自己,越会获得更多的赞同和欣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喜欢那些不自夸和谦逊的人。

古人认为做一个真正明智的人,应既有“好察之明”,又有“能察能不察之明”。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不能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小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属于聪明的人往往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内心精明,这种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小事与大事相对,糊涂与聪明孪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倾向于“聪明”一词,这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谁不首先考虑自己呢?但有些时候,如果你把糊涂融入做人之道中,或许更能游刃有余。

在与上级相处的过程中,糊涂总比聪明好。萧何便是很好的例子。当年与刘邦共打天下的诸位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和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何?萧何确实有一种难得糊涂的处世之道。由于他对一些大事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刘、吕放松了对他的注意力,从而聪明地保全了自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些人,好像天底下只有他最精明,而别人都是傻子,无论大事、小事都事事计较,处处谋算,玩弄心机权术,结果到头来往往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一些人,总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聪明,东家长李家短说起来头头是道,可一遇大事就不知所措了,这正如左宗棠所说的:“凡小事聪明,必误大事。”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终,而真正大智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有点“愚”。不败人生,“才”不外露。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人,相继脱颍而出。这中间,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1946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通训话,已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应该说,“时间证明论”是对的。他们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既需内心方正,坚持原则,维护独立的人格;又需在人际交往中圆滑隐忍,心胸豁达,与人为善。为什么所有的船体都是圆弧形而不是方形的呢?那是为了减少阻力,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中的船,与人交往时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阻力,小聪明者事事计较,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大智慧者化开阻力,随风任远。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