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少有人走的路 1: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 2:勇敢地面对谎言

少有人走的路 3:与心灵对话

少有人走的路 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 5:不一样的鼓声

少有人走的路 6:真诚是生命的药

组织意识

发布于 2024-10-13 15:59:51 字数 266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作为个体,我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种行为必然会产生连锁效应,影响到他人和群体。正因如此,我们在做决定时,往往会很艰难,因为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他人和自己身处的组织。

而这也是很多人喜欢“躲起来”独往独来的原因,毕竟这能让他们免去重重考虑的麻烦。但实际上,这种躲避很可能是一种神经症。这类人不愿意与别人建立关系,原因在于他们曾经遭受过伤害。在伤害和痛苦中,他们的意识已经停止了发展,并对人际关系产生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妄念:他人是不可信的,不可靠的,容易背叛,只有自己一个人才最安全。这些人带着“他人即地狱”的想法,却沦入了自己的牢笼。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脱离关系,也不可能不生活在一些组织中。家庭是一个小型的组织,我们一生下来就置身于这个组织中。所谓组织意识,是指家庭成员不仅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也要意识到家庭的存在,更要从家庭这个整体来思考问题。对于婴儿来说,意识到母亲的存在,是培养他人意识的关键。而随着婴儿的成长,意识到父亲的存在,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存在,并且意识到这是一个整体,则是培养组织意识的关键。

所有生活失败的人,无论是作恶多端的罪犯,还是神经症患者,无论是酒鬼,还是妓女,都是因为缺乏共情能力和组织意识,导致自己不能与人合作,无法融入社会。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通常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没有知己和心仪的恋人。这样的人向外攻击,很容易成为反社会人格,向内攻击则会患上抑郁症,或者成为酒鬼,沦为妓女。

每个人都具备关注他人的能力,也都希望被别人接纳,并融入某个群体,但这份能力需要培养。身为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在生命之初便能体会到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周围环境是值得信任的。如果父母没有做到这一点,没能关注孩子、爱孩子,与孩子形成合作,孩子就很难培养出社会兴趣和组织意识,反而会充满了对别人的怀疑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在家庭中培养出孩子的组织意识,那么孩子成人后,会很容易融入社会这个大型的组织中,与别人和睦相处,互利互惠。这样的孩子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具有社会感和使命感,并能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归宿感,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除此以外,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也懂得寻求别人的帮助,却不会把扭转局面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所以,是不是具备组织意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标志。

培养孩子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的大敌,就是溺爱。因为,被溺爱的孩子从小会形成错误的心理期待,认为自己的愿望就是命令,必须得到满足,认为自己无须付出与合作,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而孩子一旦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既无法锻炼出自身的能力,也会对世界形成不真实的认知,认为全世界的人都会像父母一样照顾他、满足他。一旦没能如愿,就会失落、愤怒或者破罐破摔。这些孩子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共情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家庭和群体的累赘。与溺爱同样极具危害性的,是忽略。被忽略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爱为何物,在他们眼中,世界是冷漠的,毫无温情,一点也不友善。为了生存下来,他们必须依靠自己,不相信任何人。由于这些孩子始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戒备,对他人充满怀疑,所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别人,并充分发展出他人意识以及组织意识。长大之后,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融入团体和组织,于是他们或者封闭自己,拒绝与人交往,或者把他人和组织当成敌人,进行攻击。

我们之所以说为人父母不是件轻松的事,就是因为父母既要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的自我意识充分成长,但又不能溺爱,不能任由他们的自我意识肆意膨胀。溺爱会让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通常来说,在婴儿降生的最初几个月中,母亲是他全部的世界,他必须依赖母亲才能存活下来。但接下来,在母亲的引导下,孩子开始对自己和母亲之外的人感兴趣,其中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亲。如果说母婴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那么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就是培养孩子组织意识的关键。当母亲成功与孩子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后,接下来最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与父亲亲近,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母亲与父亲的关系稳定和谐。

一个家庭最理想的画面,就是父亲牵着孩子的手,与母亲一道全家出行,一起去接触这个世界。这个画面中蕴藏着两个要点:一是母亲在生命之初充分给予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有了向往拓展自己的世界的意愿;二是当孩子第一次向外拓展的时候,遇到的人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的温情和友善,则让孩子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原始信任”。有了这种原始信任,孩子的意识才能向外延伸,培养出组织意识,融入真正真实的世界。如果,母亲在言语上诱导孩子,让孩子错误地将母亲当成全世界,那么孩子就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还会将母亲作为精神寄托,将所有吸引母亲关注的人视为敌人。即使是母亲对父亲或其他兄弟姐妹示好,也会让孩子觉得母爱被人夺走了,这些孩子心中会认为:“妈妈只属于我一个人。”

母亲不该成为孩子的全世界,但同时,母亲也不能忽略孩子。如果母亲不关心孩子,甚至虐待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会运用 “心理伎俩”逃避痛苦,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这样一来,他们意识成长的脚步就会戛然而止,观察性自我也会被扼杀。

所以,组织意识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人与群体和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则反映出了一个人与母亲和父亲的关系。正因如此,一些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人,常常会工作不顺利、缺乏朋友、婚姻失败。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组织意识,并不是让自我意识消失。比如我们不能为了家庭这个组织,就去消灭个体的意愿。当然,现实中不乏有专制的家长高举为整个家庭着想的旗帜,肆意扼杀孩子的自我意识,消灭他们的个性,从而终止孩子“个体化”的进程。

一个成员都被抹杀了自我意识、失去了个性的组织,本质上便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一个健康的人,必须能在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之间寻求平衡,让心理具有弹性。心理健康的人,也是心理有弹性的人,他们不会固执地死守着某些陈规陋习,而是能尊重事实,在工作、社交和婚姻这三大平台上,将生命尽情展开。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