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找错怪罪对象

发布于 2024-01-20 23:14:48 字数 179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你来看看!”一位同事大声对我说,“我的计算机终端又出毛病了。肯定是图书馆的错!每次我一连接到图书馆的书目就有麻烦,现在我想读电子邮件都没办法。”

“不会吧,”我回答道,“电源供应都中断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不可能导致这种程度的破坏。”

同事说:“我只知道每当我使用新的图书馆电子目录查询某个作者时,我的计算机就无法正常运转。一用到那个新程序就出现问题,这不应该是巧合。”

但这的确是巧合,后来他发现是计算机电源烧坏了,与新程序无关。但这样的巧合足以让人推断两件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我在前面曾经说过人们遇到技术问题时,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事情实际上并没那么简单。人们倾向于找出事情的缘由,只是不同的人或许会找出不同的原因。一旦两件事接连发生,人们就会认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例如,我在R结果产生之前,做过动作A,那么我就会得出结论说A一定导致了R,即便A和R之间并没有关系,就像上面所举的计算机的例子。如果我们希望一个动作产生某种结果,但却失败了,或是在动作与结果之间经历过一些中间环节,情况就会更加复杂。

失败了,是谁的错?我们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归罪心理学”相当复杂,目前还没有人把它彻底地研究明白。有时,人们似乎认为归罪对象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这个词很关键,表明这种因果关系不一定存在于现实之中,只是人们认为它是存在的。有时,我们会把一些与结果毫无关系的事情认定为原因,有时我们会忽视真正的罪魁祸首。

我们在找寻失败原因时,所拥有的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我们的抱怨或嘉奖几乎完全脱离事实。日常用品看起来很简单,却会带来问题。假设我想用一件日常物品,但不知如何用,这到底是谁的错?是我的问题还是物品的问题?我们很容易怪罪自己。如果我们相信其他人都知道使用方法,而且该物品看起来并不复杂,我们就会下结论说那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假如真是物品的毛病,很多用户都遇到过同样的困难,可是大家都认为是自身的错,便不会向别人提及所遇到的困难,这就使用户沉默不语,总感到内疚和无助。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

来看看一个虚构的例子。汤姆是办公室的“恐怖分子”,今天,他上班迟到了。他在开门关门时,把门撞得砰砰作响,还冲同事们大嚷大叫。“嘿,”同事们说道,“他又发作了,总是为一些小事大发脾气。”

我们来听听汤姆的想法。“今天过得糟糕透了,”他解释说,“早上起床晚了,因为闹铃响时,我想再睡五分钟,结果按错了闹钟上的键,把时间调乱了,因此睡过头一个小时。那不是我的错,而是闹钟的设计有毛病。我没有来得及在家喝咖啡,就匆匆赶来上班。因为我来晚了,又未能找到近一点的停车位。仓促之间,我的文档散落在街上,全都弄脏了。我走进办公室想倒一杯咖啡,却发现咖啡机空空的。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错。我经历了一系列不幸的事。是的,我对同事的态度不好,但是谁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这样?他们应该能够理解。”

但是汤姆的同事看到的却是事情的另一方面。他们不可能知道汤姆的内心世界或是他在早上的经历,他们所能看到的是,汤姆仅仅因为咖啡机里没有咖啡,就冲他们大声嚷嚷。这使他们回忆起汤姆在过去也曾有过一次这样的举止,于是得出结论:“他一直是这样,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脾气。”同样的一件事,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主角汤姆认为他的举止是对生活中不幸事情的合理反应,但是旁观者却认为汤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暴躁性格。

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环境因素,把他人的不幸归结于性格因素,似乎都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当一切进展顺利时,人们就会归功于自己的优良素质和智慧。“我今天的表现很出色,难怪我们会如此成功地完成这个项目。”旁观者却不以为然。当看到他人有良好表现时,人们会认为这是环境造成的。“琼今天真走运!老板过来时,她刚好站在那儿,所有的功劳都让她一个人占了,有些人总是交好运。”

总而言之,当人们不知道如何使用简单物品时,不论是抱怨自己还是归罪于环境或性格,都反映出一种错误的心理模型。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