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
我的最近的一个项目中,客户想要我们在 4 周之内搭建出一个原型出来,通过这个原型,客户想要看到一些业务场景在可以通过 Web 化的方式来实现(之前是一个单机版的应用)。这个项目的挑战在于搭建原型的时间很短,我们需要做一些取舍:比如哪些实践是必须的,哪些不是。
虽然有一些压力,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就搭建了 CI 环境,甚至有了自动部署到测试环境的构建任务,开发的每一次提交都会触发一次自动部署。
项目开始还算顺利,在第迭代 1 的第二周,我在调试一个异步的组件:这个组件从消息队列得到通知,然后解压用户上传的文件,紧接着调用另外一个服务做一些数据转换,最后再将转换过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我们很快的为这个组件创建了新的版本库,新的 CI 构建,以及新的自动化部署脚本。
由于本地的开发环境是 Windows,我们很难模拟一套完整的系统(该死的 Windows 下的路径名),所以我们决定在一个 Linux 机器上做测试。有自动化部署这套机制的保证,我们可以非常快速的进行系统的集成测试:消息的生产者发送消息给队列服务器,队列再分发到我们的组件上。
有一天下午,有人在服务器上修改了用户权限(好吧,那个人就是我了),然后所有的自动化部署都失败了(由于 ssh
的鉴权问题),团队里的其他人不得不手工的进行部署:本地提交代码之后,等 CI 服务器运行完所有测试之后,开发者手工的触发一次部署命令,同时输入密码。
本来我想着这个过程不会那么频繁,但是事实上它比我想象的要频繁的多。本地修改几行代码,commit 一次,手工部署,测试,发现问题,再来一次。在我崩溃前,另一个同事也终于受不了了,他登录到服务器上,修改了 ssh 配置文件的权限,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这个故事除了证明“恶心的事情频繁做”这个原则之外,也说明了一个持续集成,持续发布的机制是多么重要。即使是在开发环境、开发场景中也是如此。
想想你可以让一个新特性在 10 分钟
内上线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