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感觉的基本规律
在同一类感觉中,相同或不同刺激对同一感受器的作用,在其时间的影响下,会使感觉呈现出某些特殊的规律,如感觉的适应、对比、融合等现象。不同的感觉在特定时候也会表现出相互作用的规律,有时出现感觉叠加的作用,有时又呈现感觉相抵的效果。
一、感觉适应规律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感受性提高,也可能表现为感受性降低。人的各种感觉大多都会呈现出适应的现象,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1.视觉的适应
视觉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人刚从暗处转到亮处,视觉器官对强光的感受性下降的过程。表现为最初的一瞬间会感到强光耀发眩,眼睛睁不开,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后恢复正常。如:在明亮的白天,刚从电影院走出,开始感觉强光刺眼,眼睛发眩,难以将眼睛睁开,但很快就能看清眼前的一切。明适应的过程一般比较迅速,在最初半分钟内感受性下降很快,以后适应的速度有所减速慢,2~3 分钟内即可达到稳定水平。明适应过程中,在生理上发生三种并行的生理作用:一是瞳孔缩小,以减少强光进入。在阳光下的雪地里常眯起眼睛看东西,即属此种情形;二是网膜上视锥细胞的感光敏度缓慢减低;三是网膜上视杆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减低。
暗适应是人刚从亮处走进暗处时,视觉器官的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如:刚从明亮的白天进入电影院时,开始眼前一片漆黑,根本没法辨认自己的座位,但是,过了几分钟之后,开始能够慢慢看到人群和座位,几十分钟后,眼睛恢复正常。相对于明适应,暗适应的时间要长得多,完成整个暗适应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暗适应过程中,在生理上发生与明适应相反的三种的生理作用:一是瞳孔放大,以收入较多的光;二是网膜上视锥细胞的感光敏度增加,以暂时维持视觉功能;三是网膜上的视杆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增高,取代视锥细胞的作用。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从星光闪烁的星空到阳光明媚的白天之间,亮度相差数百万倍,如果没有视觉适应机制,人就不容易在变动着的环境中进行精细的视觉信息分析,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就会发生困难。所以,视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通过不断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中,许多场合同样要考虑到视觉适应问题。比如,车间里的照明布置必须考虑到工作范围照明的差异,以免由于视觉适应上的困难影响产品质量。在交通运输业中,夜间驾驶室照明通常与外间路面的照明度有比较大的差异,必须研究如何使视觉适应进行得更快更好。
2.听觉适应
相对于其他感觉的适应,听觉适应表现较不明显。它是指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听觉系统一般对一个稳定声源感受性在最初 1~2 分钟内有所下降,而后很快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听觉适应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平衡过程。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即仅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对其他未作用的声音并不产生适应现象。如果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称为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不同,它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称为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称为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3.嗅觉适应
嗅觉适应是气味持续作用于嗅觉感受器,使嗅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嗅细胞容易产生疲劳,而且当嗅球等中枢系统由于气味的刺激陷入负反馈状态时,感觉受到抑制,气味感消失,这便是对气味产生了适应性。嗅觉的适应比较迅速,但有一定的选择性。对有些气味适应较快,如碘酒 4 分钟就可以完全适应,而大蒜则要 40~45 分钟才能完全适应。特别强烈的气味(带有痛刺激的气味)会令人厌恶,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嗅觉除自我适应(对同一种物质的适应)外,还表现出交叉适应,即对一种物质的适应会影响对其他物质的适应。如对樟脑、桉树和丁子香酚这三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的适应,都会影响到另两种物质的阈限,这是一种交叉适应的效应,但并非普遍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嗅觉适应利害各半。一方面,当嗅觉适应时候,嗅觉敏锐度减低,使人在某些场地(如鱼市场)能维持其工作,不致遭受不悦气味的干扰;另一方面,嗅觉敏锐度减低,有时对有害气体缺乏警觉,以致于太多有害气体被人体吸收,引起中毒。
4.其他感觉的适应
味觉适应也较明显。如厨师由于连续地品尝菜肴,以致于菜做得越来越咸。味觉适应的时间是溶液浓度的函数,溶液浓度越低,适应时间越短;溶液浓度越高,适应时间越长。但不同的有味物质的味觉适应时间和恢复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对庶糖的适应和恢复较慢,对食盐的适应和恢复则较快。味觉有交叉适应现象,即对一种物质的适应会影响对其他同类物质的适应。
皮肤觉中的触压觉和温度觉适应同样较明显。如刚带上眼镜时,觉得很不自在,过一会儿就感觉很自然。甚至有些人明明已把手表带在了手腕上却到处寻找它,这些都是触压觉适应的典型例子。研究发现,触压觉的适应性发生得很快,在经过 3 秒钟左右,一般人的触压觉感受性就大约下降到原来的 25%。温度觉的适应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如洗冷水澡时,开始觉得水很冷,过了一会,觉得水不再那么凉了。研究发现,温度觉的适应需要 3~4 分钟,但是,对于温度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刺激物,适应很难发生或不能发生。
二、视觉后像与视觉融合规律
1.视觉后像
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以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视觉现象称为视觉后像。视觉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也称为视觉残像。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无论是正后像还是负后像,均是发生在眼睛视觉过程中的感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像。后像的持续时间受刺激的强度、作用时间、接受刺激的视网膜部位及疲劳等因素的影响。
正后像是指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如节日之夜的烟花,常常看到条条连续不断的各种造型的亮线。其实,任意一瞬间,烟火无论在任何位置上只能是一个亮点,然而,由于视觉残留的特性,前后的亮点却在视网膜上引成线状。再如,在电灯前闭眼三分钟,突然睁开注视电灯两三秒钟,然后再闭上眼睛,那么在暗的背景上将出现电灯光的影像。
负后像是指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如灰色的背景上,如果注视白色方块,迅速抽去白色方块,灰底上上将呈现较暗的方块。如果刺激是彩色,那么负后像就是其补色。
2.视觉融合
后像可以使相继呈现的同一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而不会觉得有间断。如果用重复的闪光刺激人眼,当闪光频率较低时,主观上常能分辨出一次又一次的闪光。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这一现象称为融合。融合现象是由于闪光的间隙时间比视后像的时间更短而产生的。能引起视觉融合的最低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在中等光照强度下,临界融合频率约为 25 次/秒。电影和电视每秒钟播放的画面,一般都高于此临界融合频率,因此,观看电影和电视时,感觉其画面是连续的。临界融合频率与光的强度有关。光线较暗时,临界融合频率低至 6 次/秒即可产生融合现象;而光线较强时,临界融合频率则高达 60 次/秒。
三、感觉相互作用规律
1.同类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类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器中一种刺激影响着对另一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例如,当人们在黑暗中需要看到一个微弱的小光点时,如果在视野范围内同时存在着其他微弱的小光点,那么,就比较容易看到那个微弱的小光点。其他微弱的小光点起着增强对那个小光点的感受性的作用。如果在视野范围内存在着一个强光刺激,就难以看到那个微弱的小光点,强光刺激对感受那个小光点起着削弱作用。“月明星稀”的现象就是这个道理。
同类感觉相互作用的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又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又分为颜色对比和明暗对比。例如,同一块灰色的方形纸,放在红色的背景上显得发青,而放在蓝色的背景上就显得发黄,见图 3-5。这是典型的颜色对比的例子。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而且对比使物体的颜色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再如,同一块灰色的方形纸,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些,见图 3-6。这种当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暗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明暗视觉的现象,称为明暗对比效应。
图 3-5 颜色对比
图 3-6 明暗对比
(2)继时对比
继时对比是由于不同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例如,吃过甜糖之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的味道很酸;尝过酸味或苦味的溶液之后再尝蒸馏水,会感到蒸馏水是甜的。继时性对比使前者增强了对酸味的感受性,使后者增强了对甜味的感受性。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会使感受性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微弱的听觉、味觉或温度觉,可以提高同时产生的视觉的感受性;而较强的听觉、味觉或温度觉,却会降低同时产生的视觉的感受性。同样,微弱的视觉会提高同时产生的听觉的感受性;而较强的视觉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这些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作用于某一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够提高与之同时产生的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则会使这种感受性降低。
生活中,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心理现象是联觉,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常见的联觉有:(1)颜色视觉与温度觉的联觉(“色—温”联觉),看到红、橙、黄色会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这些颜色称为暖色;看到蓝、青、绿色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这些颜色称为冷色。(2)“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课外阅读】
感观麻烦
“感觉”到颜色
春天清晨,路易斯都是边看报纸边吃早餐。他喜欢紧跟时事,但是除此之外,阅读还能带给他独一无二的感受。每看一页报纸,他的大脑中都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比如 A 版让他联想起蓝色,D 版则是绿色,H 版也许是黄色。而且每一个字母也能带给他相同的感受。
“触”出形状
克里斯蒂娜一直希望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但是每当她坐在琴前,手指碰触琴键的时候,一股强烈的色彩感就会冲击全身,就好像遭受了一次棍击一样痛苦。这让她不得不放弃了梦想。
克里斯蒂娜和路易斯的感受并非幻觉,而是联觉。联觉是一种奇怪的可以以不同方式变现出来的感观混合现象。一些人“看”到了声音,另一些人可以“感觉”到色彩,或者“嗅”出形状。由剑桥大学心理学家科恩领导的联觉研究组发现,每 2000 人当中就有 1 人拥有联觉能力。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542.htm。
四、感觉补偿规律
感觉补偿是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例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特别发达,以此来补偿丧失了的视觉功能;而失聪的人,同样也能“以目代耳”。当然,这种补偿作用是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获得的。
感觉补偿的现象说明了人的感受性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在长期训练的条件下会表现出惊人的能力。例如,染料工人能分辨 40 多种不同的黑色,音乐教师能精确分辨微弱的音高偏差等。这些现象给特殊儿童的教育带来了启示,可以对残疾儿童进行感觉补偿的训练,从而为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立创造充分的条件。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