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一编 阿道夫 - 希特勒的崛起

第二编 胜利和巩固

第三编 走向战争的道路

第四编 战争:初期的胜利和转折点

第五编 末日的开始

第六编 第三帝国的覆亡

三 「不许有第二次革命!」

发布于 2025-02-21 23:06:58 字数 403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希特勒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德国,但是当一九三三年夏天来临的时候,他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的问题至少有五个:防止出现第二次革命;解决冲锋队与陆军之间令人不安的关系;使国家摆脱经济困境,为六百万失业者寻找工作;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为德国取得平等的扩军权利和加速德国在共和国末期开始的秘密重整军备工作;最后是决定由谁在年老多病的兴登堡去世后继承他的位置。

「第二次革命」这句话是冲锋队头子罗姆造出来的,他坚决主张要实现第二次革命。戈培尔后来也这么主张,他在一九三三年四月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人民中间个个都在谈论一定要进行的第二次革命。这是说一次革命没有完,现在我们要同反动派算账了。革命绝不能停下来。」

纳粹党摧毁了左派,但是右派仍旧存在:大企业界和金融界,贵族,容克地主,牢牢地控制着陆军的普鲁士将军。罗姆、戈培尔和纳粹运动中的其他「激进分子」要把他们也清算掉。手下冲锋队已达二百万人左右——几乎是陆军的二十倍——的罗姆在六月间发出警告:

德国革命的道路上已经赢得了一个胜利——对推动德国革命起了很大作用的冲锋队和党卫队决不允许革命在半途被出卖——如果有市侩认为民族革命的时间已经太久了——那未现在的确是应该结束民族革命,转而进行一场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了——我们将继续斗争——不论有没有他们在一起。而且,如果必要的话,向他们斗争——我们是完成德国革命的不可腐蚀的保证者。

在八月间,他又在一次演讲时说:「今天仍有担任官职的人对于革命的精神毫无了解。如果他们胆敢把他们的反动思想付诸实践,我们将毫不留情地要把他们干掉。」

但是,希特勒却有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口号只不过是宣传而已,只不过是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上争取群众的手段而已。现在他既然已经取得了政权,对于这些口号就不再感到兴趣了。他现在需要时间来巩固他的地位和国家的地位。至少在目前,必须巴结右派——企业界、陆军和总统。他并不打算使德国陷于破产的境地,从而危及他自己的政权的生存。绝不能有什么第二次革命。

他在七月一日对冲锋队和党卫队领袖的讲话中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德国现在需要的是秩序。「对于任何破坏现有秩序的企图,我将同所谓第二次革命一样加以无情的镇压,因为这只会造成混乱。」七月六日,他在总理府对各邦的纳粹党邦长重新提出了这个警告:

革命并不是一种永久不断的事情,绝不能允许它成为这种事情。必须把革命的激流引导到逐步发展的安全的河道里去——因此,我们绝不能排斥一个好企业家,即使他还不是一个国家社会党员,特别是,如果要接替他的位置的国家社会党员一点都不懂得他的业务。在企业中,唯一的标准必须是能力——

历史判断我们功过的时候,并不是根据我们撤换和监禁了多少经济专家,而是根据我们是否能够造成就业——我们并不因为纲领中的一些主张就必须干出愚蠢的事情来,把一切都弄得七颠八倒,而是必须明智地和谨慎地实现我们的思想。从长远来说,我们的政权越是有经济上的支持,它越是稳固。因此,各邦邦长必须做到,任何党组织都不得代行政府的职权,撤换或任命官员,这是全国政府的职责,至于企业方面,那是全国政府经济部的职责。

没有比这段话更有权威他说明纳粹革命是政治性的革命,而不是经济性的革命了。为了证明他言之非虚,希特勒撤换了一些企图夺取雇主协会控制权的纳粹「激进分子」。他恢复了克虏伯 - 冯 - 波伦和弗里茨 - 蒂森在这些协会中的领导地位,解散了跟大百货商店捣蛋的中产阶级商人战斗联盟,任命卡尔 - 施密特继任休根堡为经济部长。施密特是企业家中最正统的一个,原任德国最大的保险公司联盟保险公司总经理,他毫不迟疑地制止了那些把党纲天真地信以为真的国家社会党员们的打算。

在普通纳粹党员中间,特别是在希特勒的群众运动核心力量冲锋队员中间,失望情绪是很强烈的。他们大多数人属于失业和不满的大军,由于本身经历,生来就反对资本主义,他们相信,他们在街头斗殴,对革命作了贡献,革命就一定会给他们带来报酬,不管是在企业中,还是在政府中,应该得到优厚差使。他们在春天时由于采取了一阵过火的行动而陶醉了一个时候,如今他们的希望破灭了。原来的人,不管是否党员,仍将保有原来的职位,并且保有任免大权。不过,这还不是冲锋队员中间骚动不安的唯一原因。

希特勒和罗姆过去在冲锋队的地位和宗旨的问题上的争吵,如今又爆发了。纳粹运动一开始的时候,希特勒就主张,冲锋队员应该是一支政治力量而不是军事力量。他们应该提供纳粹党在取得政权的道路上所需要的暴力和恐怖。而在罗姆看来,冲锋队不仅是纳粹革命的骨干力量,而且是未来革命军的核心,这支革命军对希特勒的作用,正如法国大革命后法国义务军对拿破仑的作用一样。现在已是这样的时候了,应该推开反动的普鲁士将军(他轻蔑地称他们为「老傻瓜」),组织一支革命的军队,一支人民的军队,由他和他的那些征服了德国街道的强悍的助手们来领导。

这种想法同希特勒的想法大相径庭。他比罗姆或任何其他纳粹党人更加清楚,没有陆军将领的支持,或者至少说没有他们的默许,他是不可能取得政权的;至少在目前,如果他要继续执政,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取决于他们的继续支持,因为他们仍旧有着如果高兴的话可以撵走他的实际力量。而且希特勒也预见到,在不会很久的将来,当八十六岁的总司令兴登堡逝世的时候,他在这个关键重大的时刻,将需要陆军对他个人的忠诚。此外,这个纳粹党领袖还相信,只有军官团才能帮助他实现他的在一个短时期内建立一支强大的纪律严明的军队的目标,因为军官团有着它的军事传统和人才。而冲锋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的暴徒,只能在街头殴打闹事,很少有现代军队的价值。况且,它的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了,从今以后,就必须很有策略地使它退出舞台。因此,希特勒的看法和罗姆的看法是不可调和的,从一九三三年夏天开始到次年六月三十日,这两个又是纳粹运动的元老又是亲密的朋友(恩斯特 - 罗姆是希特勒以亲密的「你」而不是以客气的「您」相称呼的唯一的人)之间,一直在进行着一场简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罗姆在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五日在柏林体育馆对一万五千名冲锋队长发表演讲时,表达了冲锋队员们中间的深深失望的情绪。他说:「我们常常听说——冲锋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是他警告说,事实并非如此。可是,希特勒的态度很坚决。他于八月十九日在戈德斯堡浴场曾经警告说:「冲锋队同陆军的关系必须是同政治领导的关系一样的关系。」九月二十三日,他在纽伦堡讲话时说得还要清楚:

今天,我们应该特别记得我国陆军所起的作用,因为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在我们革命的日子里,要不是陆军站在我们一边,我们今天就不会在这里开会了。我们可以向陆军保证,我们将永远不会忘掉这一点,我们认为,他们是我国军队光荣而历史悠久的传统的继承者,我们将全心全意地、竭尽全力地来支持陆军的这一精神。

在这以前,希特勒曾秘密地向军队作了保证,因此争取到许多高级军官倒向他的一边。在一九三三年二月二日,即他就职后两天,他在陆军总司令冯 - 哈麦施坦因将军的家中向陆海军高级将领讲了两小时的话。埃里希 - 雷德尔海军上将在纽伦堡审讯时透露了纳粹总理同军官团第一次会谈的大意。他说,希特勒消除了高级将领们原来以为可能要军队从事内战的担心,他还保证,陆军和海军现在可以放手致力于迅速重新武装新德国的这项主要任务。雷德尔海军上将承认,他对于建立一支新海军的前景是极为高兴的。冯 - 勃洛姆堡将军后来在他未出版的回忆录中也说,元首打开了「一个使将来有无穷机会的活动余地」。勃洛姆堡于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匆忙就任国防部长一职,也就消除了陆军方面要想反对希特勒出任总理的任何打算。

为了要进一步鼓起军方领袖们的热情,希特勒在四月四日设立了国防会议,来加紧执行一项重整军备的秘密新计划。三个月以后,在七月二十日那天,总理颁布了一项新的陆军法,废除了民政法庭对军人的司法管辖权,取消了士兵的选举代表制,从而恢复了军官团的历史悠久的军事特权。许多陆海军将领开始从另外一个比较赞成的角度来看待纳粹革命了。

为了要给罗姆吃些甜头作为安慰,希特勒在十二月一日任命他——与副党魁鲁道夫 - 赫斯一起——为内阁阁员,在一九三四年元旦又写了一封友好热情的信给这个冲锋队头子。他一方面重申「陆军有责任保卫国家,抵御境外敌人」,同时又承认「冲锋队的任务是确保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并且承认,冲锋队的成绩「主要应归功」于罗姆。这封信最后说:

因此,在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头一年结束的时候,我觉得必须向你,我亲爱的恩斯特 - 罗姆,对你为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和德国人民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表示感谢,并且向你保证,能够有你这样的人做我的朋友和战友,我对命运是多么感激。

你的怀着真诚友谊与感激之情的

阿道夫 - 希特勒

这封用亲密的「你」来称呼的信,刊登在一九三四年一月二日纳粹党的主要日报《人民观察家报》上,对于暂时缓和冲锋队中存在的不满情绪,起了很大作用。在圣诞节和新年的普遍善意气氛中,冲锋队和陆军的斗争,激进的纳粹党分子要求进行「第二次革命」的叫嚣暂时平息下去了。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