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5.9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当以道德准则来看一件事时,事做得好与不好是不要紧的;当以宏观趋势来看一件事时,事做得好与不好也是不要紧的。所以,做事的评价,不在于事做得好与坏。
而在于正确与不正确。
事可以做得漂亮,例如工程化可以细致到程序代码的行数统计,又例如流程的规定可以设计到一个人的左右手的不同分工等。总之,我们可以把一件事做成无可挑剔的范本,但是放到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上去看时,它可能仍然是一件坏事。
我们多有做事的激情,而少有观察者的冷静。这让我想起在中式教育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念,叫“有眼色”。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亲便会教育道:家里来客人了要倒茶,大人在午休的时候不要吵等等,诸如此类。总的来说,有眼色的意思大体就是“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
察情、知时、应势,那是很好的品质啊!哪个管理者、哪个公司不希望自己手边都是“眼里有活儿”的员工呢?然而为什么“有眼色”现在变成了乖巧狡佞的代名词了呢?进一步讲,我们的教育只强调培养埋头读书的孩子,以及埋头做事的员工。我们一面叹息大家眼里没活儿,另一面又把员工的颈子摁得死死的,不教他们有举头四顾的一丝丝机会。
眼色这个东西,用在人情便是察己识人,用在析理便是真知灼见,用在决策便是远见卓识,用在奉承便是奸滑谄媚……但是,这些都只是用的问题,而并不是“有眼色”本身的问题啊。做事与观察做事是两个角度。于前者,努力是必需的,认真是必需的,细致也是必需的……但这些都是“做事的必需”。如果你是管理者,那么你正好应该是站在后者的角度——观察做事。
所以你的评价依据以及常常反省的,应该是这件事的正确性。
- 这里说到的是“性质”,而非品质或质量。手工生产或精细生产并不是品质或质量的唯一保障条件。 ↩
- 很多人庆幸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学习经验”。但这其实已经失去了“创业”的初衷,是最无可奈何的下下限而已。 ↩
- 例如,职能部门以部门的、人的利益为核心,事业部以一类事务为方向,而产品线关心某类用户的需求等。 ↩
- 壮烈牺牲是与国家的烈士抚恤,牺牲、病故抚恤和伤残抚恤政策等一体的,例如民政部门就分管革命烈士褒扬,指导优抚事业的管理等事务。否则,烈则烈了,壮则无闻矣。 ↩
- 许多类似“成功学”的励志访谈中,创业者的经历总是被解说成充满机遇、运气与挑战的试错过程。但细细分析,大多并不是因为有不怕试错的好运气,而是他们往往在选择性地“试对”。 ↩
- 试错的基本保障在于成本可控,而这一模式在本质上有两点是适宜试错的:其一是团队规模,其二是开发方法。 ↩
- 音“祥”。 ↩
-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讨论儒家的“尊卑有序,下不欺上”的道德观。这样的道德观本身带来的是类似“欺下谄上”的道德败局。但我们这里并不讨论道德观本身的对错,而是讨论治人与治事之间的冲突。 ↩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