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推理与问题解决
一、概念
1.概念的性质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
客观事物具有许多属性和特征,并且它们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和联系。例如,形状、大小、颜色,美丑、善恶、好坏,上下、左右、融合与排斥,和谐与矛盾等。事物的这些属性或特征,有的表示它们的感性属性,有的表示它们的抽象属性。物体的大小、颜色是感性属性,美丑、善恶则是抽象属性。有的表示它们的一般属性,有的则表示本质属性。例如,某些物体的颜色可以成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比如它们都是红色或绿色,这是一般属性,而某些物体的“可食性”和“毒性”则表示它们的本质属性。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表示事物的根本含义。食物不仅包含具体的粮油蔬菜,还代表“人赖以为生的物质”的这一含义。
事物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是从同一类事物中抽取出来概括而成的。当对某类事物的抽象概括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有一种能够代表和标志一般性属性的东西,即符号。这里的符号就是词。因此,当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达到用词的形式标志它们时,这个词就是概念。所以,概念是以词标志的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符号。概念是思维活动中抽象、概括的结果,是思维的产物。然而,概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思维活动得以凭借的单元,人类思维活动主要是以概念进行的。
2.概念的分类
概念有助于人将大量的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单位,从而简化思维过程。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将概念分为不同的类别:
(1)人工概念和自然概念
根据研究的需要,概念可分为人工概念和自然概念。布鲁纳为了研究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设计了人工概念,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概念的假设——检验理论。人工概念是研究者为了便于实验研究而人为设计的一类概念。人工概念具有可规定数目的相关维度,每个维度又有一定的属性值。
自然概念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概念。它有具体和抽象两个维度。具体概念一般由概念所表述物体的具体物理特征来定义。如物理性质这个概念就是由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等属性来定义,它可以通过感官证实和被真实地观察。抽象概念是对各类事物的抽象所形成的概念,代表了某些无法观察到的复杂的想法、意义的聚合,如经济、环境等。
(2)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维果茨基根据概念的掌握途径将概念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指不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个人经验而形成的概念。科学概念是通过专门的教学过程来掌握的概念。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抽象化、类化、检验和辨别的复杂过程。
(3)具体概念与定义性概念
根据学习的结果,加涅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与定义性概念。加涅认为,可从学生的作业中推论出各种不同的胜任能力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和规则、高级规则。具体概念是指可观察的概念。它们能通过被指认的方式来体现,如猫、椅子、树等。具体概念的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基础。定义性概念是将物体或事件加以归类的规则。有些定义性概念只能以定义的形式习得。
(4)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奥苏贝尔将概念视作一个层次性的结构。居于结构上层的称为上位概念,代表个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上位概念是个人的先备知识,是个人吸收新知识的基础,可长久保持记忆,相当于一般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认知结构。居于下层的称为下位概念,代表个人对事物特征的细微认识,多属于暂时记忆。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形成新知识时,首先从自己已有的要领概念出发,试图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同化新知识。
二、推理
1.推理的定义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新命题的思维形式。如,人们根据气象分析,可以作出天气预报。这是一种由已知推断未知的思考活动,反映这种思维活动的思维形式就是推理。每个推理都包含着两部分的命题:一部分是已知的命题,它是推理的根据,称为推理的前提;另一部分是由此而推导出的命题,称为推理的结论。从下面三个推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例 1: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
所以,有些劳动产品是商品。
例 2:自然科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
所以,物理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例 3:三角梅在阳光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君子兰在阳光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凤凰树在阳光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三角梅、君子兰和凤凰树都是绿色植物;
所以,凡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2.推理的种类
根据从前提到结论这一推导过程的方向不同,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引伸出较特殊性结论的推理。这种推理的推导方向是由一般到个别。例如:
凡生物都有新陈代谢;
藻类是生物;
所以,藻类也有新陈代谢。
演绎推理的前提是比结论更一般的判断,因此,推出的结论并没有超出前提所判定的范围。换句话说,结论是可以由前提必然地推导出来的,所以,它是一种必然性的推理。
演绎推理根据前提含有命题数目多少分为:三段论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假言选言推理和关系推理等。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一系列个别性的判断出发,引伸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这种推理的推导方向是由个别到一般。例如:
麻雀是卵生的;
燕子是卵生的;
大雁是卵生的;
老鹰是卵生的;
麻雀、燕子、大雁、老鹰都是鸟;
所以,所有的鸟都是卵生的。
归纳推理依其前提是否涉及一类中的所有对象,又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指对同一类事物中的每一对象的考察,从而对该类整个对象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指对同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的考察,从而对该类所有对象作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出发,从而引伸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类比推理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方向是由特殊到特殊。例如:
美国佛罗里达州与我国四川省在地理环境(地形、土壤、水文等)是相似的;
美国佛罗里达州与我国四川省在气候田间(温度、湿度、光照等)也是相似的;
我国四川省适宜种植油桐;
所以,美国佛罗里达州也适宜种植油桐。
三、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普遍表现形式,人的智慧性和创造性都突出表现在问题解决上。在 19 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最早用试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并提出试误说。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其实是一个尝试错误(trial and error)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心理学家科勒对猩猩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另一个学说——顿悟说,他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对问题情境的一种顿悟过程。
以上两个观点都是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出发,把人类的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探索,并用计算机加以模拟,这种和现代科学技术充分结合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对人类问题解决过程的认识,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1.问题解决的概念和性质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例如,证明几何题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几何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证结果构成了问题解决的情境,而要证明结果,必须应用已知的条件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操作成功,问题得以解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具有以下特性:
(1)问题解决是指导性思维
问题解决中,思维过程始终指向着一定的目标,由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由此问题所设定的目标所支配和指导着。例如,下棋的每一步骤均被最后取胜的目标所主导;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由患者痊愈和康复的目标所支配。这种由一定的任务所指导着而进行的内部操作过程,即为指导性思维。
问题解决是按照指导性思维的特有规律进行的。指导性思维并不脱离推理思维的一般规律,它仍然是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过程中,在运用概念、形成命题、作出判断和推理、进行假设和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操作中进行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推理。
(2)问题解决有着严密组织的心理序列
这个心理序列,也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受所设定的目的的指导。例如,9∶15 必须到达飞机场——这就是目的;为达到此目的,如何选择行车路线——这就是问题。于是在司机的头脑中产生一个思维序列。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遵循着下列的思维策略进行的:目的决定思维的全部步骤,并评价每一步骤对达到最后的目的的价值。也就是说,思维的每一步骤不是决定于前一步骤,而是决定于是否有利于达到目的。问题提出后,在思维中形成一个心理图式(mental schemata)。这个图式包括问题和目的,并用解决过程的各个步骤去填充,而且,这些步骤可以被改变和更换。问题解决的心理序列似乎像一个思维的连锁,但是,这个连锁绝不是由自由联想构成的。自由联想将使人的思想连锁漂流在不相干的汪洋大海之中。假设司机的思路以下列方式进行:9∶15 到达机场→手表不准,坏了→修理→去修表店→去商业街→来了新产品→最好买一件礼品→小王最近结婚→他的女友尚在外地未归→婚期要拖延→小王闹情绪。可以看到,这样的自由联想与按时到达机场的任务毫不相干。
从上述问题解决中形成的心理序列可比作一个阶梯组织(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这个阶梯组织似乎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分出层次,先从解决的一般原则开始,逐步深入和具体化。这种观点是否为一般规律还有待验证,但可以认为,这种类似的层次划分和步步深入的程序,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适用的。格式塔学派邓克尔(K·Duncker,1945)的一项解决问题的经典研究,向大学生被试提出一个问题:“在用强烈的放射线治疗胃部肿瘤时,如何避免破坏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实验记录了被试思考的解决办法。从一个被试思考过程的心理图式中可划分出在他头脑中形成的思维阶梯的层次:① 一般范围——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案。这个方案划定要解决问题的一般范围,指出解决的一般方法或方向。如“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放射线不与健康组织接触”;② 功能性解决——上述解决问题的一般范围指出了思维的方向,并确实导致几种原则上的解决途径,导致实现一般范围的可能方法。如“找出一条达到胃的通道”,“把肿瘤移到表面上来”等;③ 具体化解决——功能性解决的每一种方法都可能暗示一种具体化的办法。如“利用食管道”,“插进套管”等。在解决方法具体化中,如果一种办法行不通,思路就会回到功能性解决上去,寻找另一种具体化的方法,直到问题最后得到解决为止。
(3)问题解决的自动化与组块过程
思维的心理序列或图式中有很多自动化的成分,尤其在具体化步骤中的一些环节或细节是可以自动化的。例如,有经验的医生对于放射线的使用技术,司机对行车路线的熟悉程度,下棋能手头脑中的棋谱等。技能的许多环节是可以达到自动化程度的,只不过技能的自动化是在外部动作中体现,而问题解决中的心理序列的自动化是在思维的内部操作中体现的。
心理序列的自动化现象体现为组块过程(chunking process)。技能的自动化是把一些技能中的一系列连续的动作组成为一个操作单元,对这一系列动作的实现不需要一个个地由意识随意地去支配。思维的心理序列的自动化是把思维操作的小单元联系起来成为大单元。在思维加工中,在那些联系起来的小单元之间,不需要插入意识监测,思维活动即可以用大单元来进行。
在问题解决中,专家比学徒显得更有能力,就是因为,专家以更大的思想单元去思考,省去了对许多细小问题的重复加工。于是,他的思维操作可循着另外的途径,从更多的方面寻找更多的方法,去解决更新、更多的问题。
2.问题解决的阶段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工作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当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它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解决它。这就是发现问题的阶段。从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看,这是第一阶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不论对学习、生活、创造发明都十分重要,是思维积极主动性的表现,在促进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就是弄清问题的特点和条件,其依赖的基础是搜集和占有与问题有关的大量材料。要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矛盾、关键矛盾之所在。
(3)提出假设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假设,即可采用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采取什么原则和具体的途径、方法。但所有这些往往不是简单现成的,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不恰当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岐途。
(4)检验假设
假设只是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还不能保证问题必定能获得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通常有两种检验方法:一是通过实践检验,即按假定方案实施,如果成功就证明假设正确,同时问题也得到解决;二是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即在思维中按假设进行推论,如果能合乎逻辑地论证预期成果,就算问题初步解决。特别是在假设方案一时还不能立即实施时,必须采用后一种检验。但必须指出,即使后一种检验证明假设正确,问题的真正解决仍有待实践结果才能证实。不论哪种检验,如果未能获得预期结果,必须重新另提假设再行检验,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3.问题解决的策略
问题解决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心理序列,这个序列可构成一个阶梯组织。现代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看为“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认为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并对之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寻求信息,对输入的信息以一定的策略进行加工处理,并经过决策过程再输出。信息加工过程就是寻找操作序列以达到目的的过程。因此,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中心理序列形成的过程,就是思维中展现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为了使提出的问题与要达到的目标相接近,要有一个心理操作的过程和步骤。每一步骤可能是确立的小目标,每达到一个小目标都要与总目标相比较,比较其在达到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中间的步骤,到实现目标,这个过程可分为三种状态。开始阶段称为初始状态,达到目标时为目标状态,中间经过的各个步骤为中间状态。这些状态均为人的认识状态。
在手段——目的分析中,思维的每一步操作就是把当时的认识状态逐一地与目标状态相比较,中间状态每前进一步均推动着问题的解决。手段——目的分析在解决问题中的一般图式为:① 确定问题的初始状态的目标状态;② 把问题的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小目标,每个小目标就是一个中间状态;③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从一个认识状态推进到下一个认识状态,每一个新的认识状态都从所采取的新手段中带来一些新的信息;④ 一个手段获得成功,达到一个小目标,就推进到下一个新的认识状态,继续为达到下一个目标选择手段;⑤ 如果这个手段行不通,就退回到原来的认识状态,重新选择手段。直到通过一个个小目标,最终达到总目的。
(2)搜索策略法
① 正向探索和逆向行动
正向探索是试用某种方法,看其是否有所进展,如果得到了某些新的信息,就从这一步骤继续下去。其特点是用简单的、直接的步骤,从开始进行直到问题获得解决。对于简单的问题采用正向探索容易得到解决,而对于复杂的问题则难以奏效。
逆向行动是着眼于寻找所期望的解决办法,或首先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先行步骤。这一步确定之后,再向紧挨着的前面一步进行,最后退到问题指出的起点。逆向行动经常使用手段——目的分析,再确定一个小目标,并尝试去解决,并把小目标与前一个认识状态相比较。
② 选择算子
在确定问题解决的策略中,重要的是选择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这就是选择算子(operator)。算子也称操作者,是指在思维中用以指导进行操作的计划和方法。算子可分为两类:一为规则算法;二为启发法或称直接推断法。
规则算法(algorithms)是按照现成的规则去做,问题便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解决。例如,按照数学规则进行演算,无论是正向或逆向探索,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全部操作必须一步一步地按规则进行,问题的解决往往很慢。例如,猜字谜,给出“—c—bi—”,指明为“Sharp-tongued”的同义词,请猜出这个字。运用规则算法需要把全部字母一个个地尝试填入空格,用字典检验每一次的结果,最终可发现这个词为“acerbic”(刻薄的),但必须经过 46 万次尝试才有可能查出。
启发法(heuristics)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原则。经验就是把以前解决某些问题时采用过的有效方法引用到新的场合。例如,在智力测验中,由于要求解答的速度,人们往往采用启发法而不用规则算法。假设“(899×21)-〔(899×7)+(899×14)〕=?”的题目可一目了然而 不需要一步步地计算。医生诊断疾病也并不每一次系统地一步步尝试去检查,而是首先确定一个预期最接近问题的起点,按逆向行动推进诊断的过程。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
1.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problem representation)是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要能解决一个问题,不仅有赖于分解该问题的策略,也有赖于对该问题如何进行表征。如图 7-3 所示的九点方阵和火柴排图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是受到知觉情境的限制。左图中的 9 个点,很容易使人在知觉上构成一个封闭的四边,从而让人难以突破知觉经验,但四段直线必须延伸到 9 个点构成的区域之外才能达到目的;右图中的 6 根火柴是在平面上排列的,但想在平面上排成 4 个连接的三角形,6 根火柴无法达到目的,唯一的可能是将 6 根火柴架成立体的。
图 7-3 两个问题及其解法
再看下面的例子,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 6 厘米,请问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知觉呈现方式有两种(见图 7-4a 和图 7-4b)。由于图 7-4a 较难看出圆半径与外切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而图 7-4b 较容易看出圆半径与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们一般在解决图 7-4a 的问题时出错多,解决图 7-4b 的问题时出错少。
图 7-4 两种圆外切正方形图
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set of thinking)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思维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最初研究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的是梅尔(Maier,1930)。在他的实验中,对部分被试利用指导语给予指向性的暗示,对另一些被试不给予指向性暗示。结果,前者绝大多数被试能解决问题,而后者则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妨碍作用可以从陆钦斯(Luchins,1942)的实验中看到。在实验中,告诉被试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要求被试利用这三个杯子量出一定量的水。其实验程序见表 7-1。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序列 1~5 的实验,由于被试形成了利用 B-A-2C 这个公式的定势,结果,对序列 6 和序列 7,也大都用同样方式加以解决,竟然没有发现原本应该显而易见的简单办法(即 A-C 和 A+C)。在这个例子中,思维定势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刻板化。
表 7-1 陆钦斯的量水问题实验序列
3.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这个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Duncker,1945)首先提出的。他在一个实验中,让学生们想办法在一块垂直的木板上放置蜡烛,并要使蜡烛能够正常地燃烧。邓克尔给每个学生三支蜡烛,以及火柴、纸盒、图钉和其他东西。被试中有一半人分到的是放在纸盒里的材料,另一半人分到的东西都散放在桌面上。邓克尔发现,把东西放在盒子里提供给被试,会使问题解决变得更困难,因为此时盒子被看作是容器,而不是能够参与解决问题的物体。在这个实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先将盒子钉在木板上,把它当烛台用。
另一个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尔(Maier,1931)设计的一项摆荡结绳的实验。该实验设计的问题情境是在一个房间内,由天花板上垂下两条绳子,要求被试设法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房间里还摆放有一把椅子、一把钳子和其他东西(见图 7-5)。问题是两条垂绳间距太远,被试无法同时用手将它们连接。实验设计的目的旨在观察被试能否突破功能固着,利用现场所陈列的材料,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将钳子拴在一条垂绳上,使垂绳摆动,摆动期间有时两绳间的距离缩短,被试就可以同时抓住两条垂绳,即可结在一起。实验结果发现,一般大学生只有 39.3%的被试能够想到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显然,大多数被试没想到钳子可以用作摆锤,在他们看来,钳子的功能就是拔钉或剪断铁丝之类。
图 7-5 结绳问题
功能固着也是思维活动刻板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硬币好像只有一种用途,很少想到它还能用于导电;衣服好像也只有一种用途,很少想到它可用于扑灭烈火。这类现象使人们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的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4.酝酿效应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incubation effect)。在酝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有人用实验说明了这种效应。给被试提出经济项链问题(见图 7-6):“你面前有四条小链子,每条链子有三个环。打开一个环要花 2 分钱,封合一个环要花 3 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 12 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但花钱不能超过 15 分钱。”这个问题的解法是:把一条小链的三个环都打开,用这三个环把剩下的三个小链连接起来。实验中的三组被试都用半小时来解决问题,第一组,半小时中有 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在半小时解决问题中间插入半小时做其他事情,结果有 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在半小时中间插入 4 个小时做其他事情,结果有 85%的人解决了问题。在这个实验中,主试要求被试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三组被试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Silveira,1971)。因此,可以认为,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图 7-6 经济项链问题
5.知识经验
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知识经验并善于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一位老医生与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在面对一名具有很多症状的患者时就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年轻医生不确定病人患了什么病,于是便为病人开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检查单,在有了一套几乎完整的症状信息之后,才可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有经验的老医生很可能会立即认定这些症状符合某种或少数几种疾病的诊断模式,仅仅对病人做了有限的检查后便很快作出了相当准确的最后诊断。
那么,知识经验为什么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呢?西蒙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他们把具有 25 个棋子的国际象棋盘以 5 秒的时间向国际象棋大师和棋艺不太好的一般棋手呈现(5 秒的时间,被试完全能看清棋盘,但不能存入长时记忆)。分两种实验条件:第一种是把象棋好手下到一半的真实棋盘布局呈现给这两组;第二种是在棋盘上随机摆上 25 个棋子的布局呈现给这两组。呈现棋盘撤走后,要求被试把刚才看过的棋盘布局在另一棋盘上摆出来。结果发现,对于真实的棋盘布局,象棋大师能恢复 25 个棋子中的 23 个,而一般棋手则只能恢复 6 个左右;对于随机排列的棋盘布局,象棋大师和一般棋手能恢复的数量是相等的,都是 6 个。研究还表明,专家在看棋盘上的有规律的 25 个棋子时,并不是看 25 个孤立的东西,而是以组块为单元,加上组块之间的关系来看这棋盘的。根据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西蒙认为,任何一个专家必须储存有 5 万~10 万个组块的知识,而要获得这些知识不得少于 10 年。由于专家储存有大量的知识以及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丰富经验,因而他能熟练地解决本领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新手冥思苦想才能解决的问题,对专家来说也许只要检查一下储存的解法就可以了。
6.动机和人格
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动机,如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都可成为活动的动机。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适中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太强的动机水平会使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因而容易忽视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而动机太弱,个体又容易被无关因素所吸引。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良的人格品质都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缺乏理想、意志薄弱、骄傲懒惰、缺乏自尊、自卑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课外阅读】
案例:黑莓 VS 苹果
一、创意广告展示
视频广告《黑莓 VS 苹果》。见图 7-7。
图 7-7 黑莓 VS 苹果
二、广告介绍
“这是来自于两个水果的对决,本来两个水果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它们为了争论谁最好吃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一颗黑莓成功地射杀了这个苹果。”
这则广告就是来自于全球手机巨头黑莓 BlackBarry 针对苹果 iPhone 极具讽刺性的广告:高速镜头下,一颗“子弹”把一个红色苹果击破,穿过后才看清那“子弹”是一颗黑莓果实,然后打出的广告词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触摸它”。
三、寻找创意点
说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
当然,广告的创造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散过程,广告创意是一种创造新意象和新意境的思维过程,是灵感思维的随机闪现,并由确定性的逻辑思维和直观性的形象思维巧妙融合的创作过程和策略思想。
资料来源:张永. 营销策划案例分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