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智力的概述
一、智力的定义
在心理学界,智力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但对于智力的研究却存在着很多争议。智力的定义就是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当前,心理学家们对于智力的定义均是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来加以界定,论述了智力的不同方面。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早期有推孟和桑代克等人提出了对智力的看法。推孟认为“智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L.M.Terman,1914);桑代克认为“智力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恰当的反应能力”(E.L.Thorndike,1921)。
随着对智力的不断研究,心理学家们对于智力有了新的认识。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之间所达成的一种平衡”;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2.国内学者的观点
我国心理学者对于智力的界定也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很多学者把智力看成是一般能力,即顺利完成各项活动共同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此外,国内也有不少心理学者依据其对智力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例如,林传鼎认为“智力就是能力或智力,即人们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性,包括感知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力”;吴天敏认为“智力是脑神经活动的结果”。
综上所述,对智力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和扩大,从开始的传统智力观点,即把智力看成是某一方面的能力,扩展到现在的综合智力观,即认识到智力是综合性的心理能力。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将智力定义为:在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表现为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应对环境的能力。
二、智力与相关因素
1.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的对行为活动起着动力、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它包括与认识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著名心理学者燕国材教授研究认为,非智力因素对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一个人的成功既得益于其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当然,这不是说智力因素不重要,一个弱智者一般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因此,智力水平对于一个人的成就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且其作用的大小与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有关。比如,从事艺术的人,其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比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小一些。而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论一个人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如果其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好,那么他基本不可能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此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智力因素的指导下,人的非智力因素能得到更好、更完善的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同样也能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2.智力与情绪智力
(1)情绪智力的提出
传统的智力强调人的认知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了认知因素之外的情绪情感、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在生活中人们发现,高智商者未必高能,往往在学校能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的人,却未必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陪读、陪考”的事件已不再新鲜。那些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大学生,将来在职业上的发展并不是一定最优秀。相反,那些在学校表现平平的人却可能在职位上有更大的发展。这就引发了广大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们的思考,开始寻求影响人们成就的、认知因素以外的另外一些因素。于是有了与智力相对的另一概念的提出,即情绪智力。
最早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并进行系统探讨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90 年,他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后来,他们分别于 1997 年、1999 年、2000 年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结构进行修订,最终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连接认知与情绪的心理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结构的四个维度:
① 情绪的感知、表达能力。是指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从他人、艺术活动、语言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② 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即促进认知行为,使问题解决、推理、决策和创造性行为更为有效的能力,包括情绪对思维的引导,情绪对信息注意方向的影响,心境的起伏对思维的影响,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能力。
③ 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是指认识情绪体验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认识情绪转换的可能性及原因的能力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特定的词语来命名情绪并能有效地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该能力是最具有认知意味的能力。
④ 情绪管理调控能力。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并成熟地进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觉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调节与别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等。
但是,将情绪智力推向大众的是 Goleman,他于 1995 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他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五因素结构模型:一是认识自身情绪;二是妥善管理情绪;三是自我激励;四是认识他人情绪;五是人际关系管理。而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 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巴昂也对情绪智力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并且是有效应对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知识和能力。
虽然,不同学者对于情绪智力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差异更多地是表述上的不同,从他们的定义中,可以归纳出共同的因素,他们都强调情绪智力是一种认识和管理情绪、情感以适应环境的能力。
(2)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当前,随着研究者们对情绪智力的涵义和结构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已经编制了一些测验情绪智力的量表,如情绪智力量表(EIS)、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情商问卷(EQI)等。研究者们运用这些量表研究被试的情绪智力,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梅耶等人 1999 年的研究发现,EQ 值与 IQ 值只是略有相关,EQ 所测的是与传统 IQ 不同的能力。而且成年人的 EQ 高于年轻人,说明 EQ 有重要的环境成分。他们还发现,女性比男性的情绪知觉能力更高。另外,一些人的研究还发现,高 EQ 者较少知觉到工作压力,较少健康方面的问题,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成正相关,男企业家的 EQ 能力比女企业家强。
从以上研究看来,高智商者情商未必高,反之亦然。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显示,近 20 年来,该国政界和商界成功人士的平均智商仅在中等,情商却很高。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只起基础性作用,成就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情绪智力。
【课外阅读】
高情商可以自救
有关情商的研究自开始以来,一直层出不穷:有研究发现,成功 80%来自情商,20%来自智商;也有科学家指出,情商高的人更具创造力;更有人认为,只要能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事实上,情商高的人不仅容易成功,同样可能在困境中自救。
古今中外,凡成大业者无一不是历经磨难。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创作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曹雪芹在家破人亡后,著成《红楼梦》。在种种磨难面前,他们没有低头,反而迎难而上,走出了生活的泥沼。
灾难幸存者中,也不乏类似高情商的人。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卢桂兰老人在废墟下足足被埋了 13 天。她事后回忆说,被埋期间自己一直暗暗唱歌,唱《下定决心》,唱《东方红》,“我一想到死,就觉得解放军会来救我。”此次汶川地震后,参与抢救的解放军某总医院医师方庆表示,就营救情况看,获救女性的比例要稍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构造有很大关系。“在心理方面,女性更能稳得住情绪,平和的心态会减少能量消耗,能让人在恶劣的环境下支撑更久。”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吕秋云则表示,人在困境中,心态非常重要。心态积极的人会想“我会得救的,我会活下去的”,这使他们会比较冷静地想办法活下去;而心态消极的人就容易放弃。
美国心理学专家、研究者、培训咨询专家保罗·斯托茨博士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连续进行了 10 年研究。在 1500 项研究结果中,他发现,在刚做完手术,生死未卜的患者中,情商高的患者,度过危险期的几率更大,身体恢复得也更快。他指出,生死攸关时,高情商的人更善于察觉自己惊慌、恐惧的情绪。之后,他们会尽快清除这些不良情绪,把寻求解决之道作为最紧要的任务。同时,他们又都执著于某个目标,此时,争取胜利的希望就成了他们坚持的动力。
资料来源:环球网 生命时报 http://health.huanqiu.com/mentality/relax/2008-06/136186_2.html
3.智力与创造力
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它主要受个人的发散性思维的影响。发散性思维越好,其创造性越高。另外,创造力还与个体的认知因素、知识背景、动机、人格等内部因素,以及个体所在的群体、社会甚至历史背景等外部因素有关。
无论是创造力还是智力,均与认知因素有关。不同的是,智力本身就是侧重于认知方面的综合性心理能力,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尤其与发散性思维有关,而认知因素只是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因素之一。因此,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它们的关系较为复杂。综合以往的研究,可以将它们的关系概括为:第一,创造性高的人智商高于平均智商,常在 120 以上(Renzuli,1986),但并不是绝对的,在高创造性群体中也存在极少数低智商或平均智商的人;第二,智商达到 120 以上,与创造力的相关就相对变低,即仅是弱相关或根本不相关。在平均智商为 130 的建筑师的研究中(智商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智商与创造力之间的相关是-0.08(Barron,1969)。但在对军官的研究中,智商达到了平均水平,与创造力的相关为 0.33(Barron,1963);第三,不同领域里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程度不同。画家和雕刻家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较低,作家与诗人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则很高,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程度居中。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