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节:序
- 第 2 节:前言(1)
- 第 3 节:前言(2)
- 第 5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2)
- 第 4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
- 第 6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3)
- 第 8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5)
- 第 10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7)
- 第 11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8)
- 第 12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9)
- 第 7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4)
- 第 9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6)
- 第 13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0)
- 第 15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2)
- 第 14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1)
- 第 16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3)
- 第 17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
- 第 18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2)
- 第 2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4)
- 第 19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3)
- 第 21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5)
- 第 22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6)
- 第 23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7)
- 第 24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8)
- 第 25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9)
- 第 26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0)
- 第 27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1)
- 第 28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2)
- 第 29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3)
- 第 3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4)
- 第 31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5)
- 第 3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
- 第 33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2)
- 第 34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3)
- 第 35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4)
- 第 36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5)
- 第 37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6)
- 第 38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7)
- 第 39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8)
- 第 40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9)
- 第 41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0)
- 第 4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1)
- 第 43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2)
- 第 45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
- 第 44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3)
- 第 46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2)
- 第 47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3)
- 第 48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4)
- 第 49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5)
- 第 50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6)
- 第 51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7)
- 第 52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8)
- 第 53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9)
- 第 55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1)
- 第 54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0)
- 第 56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2)
- 第 57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3)
- 第 58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4)
第 2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4)
从老乡口中得知,在阜阳二十二中,有一位叫刘泽民 的老师,他是菏泽县人,也很有办法。学生们便相约去找他,他果然答应帮忙。刘老师很有同情心,看着庆鑫稚嫩瘦弱的样子,听说他才 14 岁,便翘起大拇指,称赞他:"有种,这么小就敢离家了!"刘老师看着刚来的同学们,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塞到庆鑫手里。说:"去,去!买几个烧饼,分着吃吧,别饿坏了身子。"
这些学生身无分文,渴望得到钱。但是刚刚见面,素昧平生,有点不好意思。庆鑫看看同学们,犹犹豫豫,面面相视,把钱奉还。刘老师看到大家不接,便严肃起来,说道:"什么时候了,还讲面子,不吃饭,会饿死的,快去吧!"
庆鑫不得不接过钱来。一溜烟地跑了出去,买了十六个烧饼。高高兴兴地往回跑。谁料冷不防,冲过来一个叫花子,乘他不备,一把抢夺过去,抓着烧饼,拔腿就跑。庆鑫竭尽全力去追,眼看就要赶上了。叫花子急了,对着烧饼吐口水,擤鼻涕,脏乎乎的。庆鑫愣住了,肚子再饿,也不想要了。眼睁睁地看着他,抱着烧饼,狼吞虎咽吃起来,好像几天没吃过饭似的。庆鑫看着这个人,可怜巴巴,转而产生怜悯之心,想到"吃亏是福,宽恕待人"。也不再和这个叫花子计较了,悻悻地回到同学中间,感到无地自容,自己做事不慎,买了烧饼没吃上,愧对同学,心里酸酸的。
当时,正值日本鬼子猖狂进攻。国军无力抵抗,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竟想出一个怪主意,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放出河水,阻敌进攻。黄水冲向中原大地,44 个县变为水乡泽国,居民没有一点准备,突遇大水,淹死的百姓不计其数。逃出来的灾民一无所有,出外逃荒,不少人到阜阳,衣食无着,饥饿难忍。这个抢夺烧饼者,就是一个灾民。
刘老师扶危济困,真是学生的救命恩人。他想方设法,到处打听,希望给刚来的学生,寻找个安身吃饭的地方。但是,当时日军贪欲无限,占领很多地方,像东北三省、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大专院校搬迁,中等学校也都撤退,很多学生都集中到了后方。这些学生为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挽救民族的危亡,跟随政府流动,被统称为"流亡学生",全靠政府拨款救济他们。
那时,中国西部比沿海经济落后,战争开支大,大后方的缩小,物价的上涨,粥少僧多,流亡学生早已成为政府的大负担。虽然刘老师绞尽脑汁,好话说尽,仍没有找到学校同意,收留刚来的学生。他费尽心血,最后找到一条出路,把这些学生介绍到西边,二百公里外的临泉暂住。临行前,写了封介绍信,并鼓励他们: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勇往直前,不要气馁。
他们 16 个离家求学的青少年,再次踏上征途。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赶到临泉。找到郭毓增老师,交给他介绍信。他将刚来的学生,安置在战时失业的招待所里,组成学生大队。虽然条件简陋,身处战时,有吃有住,也不敢存什么奢望了,上学问题也指日可待。他们听说河南叶县,正在建设苏鲁豫皖边区学院及附属中学,需要一年才能完工,建成以后,才能招生入学。他们不得不安心住下来,伙食很差,口粮不足,处在半饥饿状态,大家都忍耐着。
两个月后,学生大队再迁叶县,生活条件仍然不好。大家无怨无悔地付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上街演讲,演出话剧,印发传单,组织保甲联防。还在农忙时节,帮助民众干活,锄草,收割,打蝗虫等。
傍晚闲下来,庆鑫不由自主地想家,眼泪也就立即滚动。想着疼爱他的父母,想着泪眼盈盈的妻子,心里默默念叨他们,盼望着家信。心里想,父母、妻子一定也在念叨着自己,盼望着亲人消息。可是,战乱时期,邮路不通。即使通邮,自己手里也没有那几角钱,来作邮费。越想越不是滋味,睡下去老做噩梦。
杨庆鑫身体原来瘦弱,六月三伏天下河洗澡,身上也会起鸡皮疙瘩。离开家后,经过长途跋涉,饥一顿,饱一顿,艰苦生活锻炼了他。学习欲望得到满足,生活虽然艰苦,心中却充满希望,身体强壮多了。睡在露天里,也不会伤风,一餐能吃四个大馒头(如果有的话)。要是母亲知道,她一定会很高兴,可是音信不通,无法告诉她,甚感可惜。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