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发布于 2023-04-06 12:00:02 字数 899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一、CM的定义和性质

模型是指某个事体的定型样式。认知模型就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Lakoff在体验哲学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M理论,他(1987:13,21,154,538)认为:CM具有体验性,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CM具有完形性,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CM具有内在性,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Ungerer & Schmid(1996:45—49)区分了情景(Situation)、语境(Context)和认知模型(CM)。他们认为:情景是指现实世界中的情形;语境是话语可被理解的一组背景知识,是一种与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信息相关联的心智现象。CM则是基于一组相关情景和语境,储存于人类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所有相关知识的表征,它是形成范畴和概念的基础。因此,一个CM往往可包含很多情景、语境和概念,一个概念范畴就对应于某CM中的一个成分。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性之外,还有以下四大特征:

(1)开放性(Basically Open-ended,Never Exhaustive),很难对CM作出穷尽性的描写,它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2)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CM从开放的要素中不断作出典型的选择,因此对其描写也就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3)关联性(Closely Interrelated),CM内的成分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见图6.1);CM本身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可组合成认知网络(见图6.2)。

图 6.1

图 6.2

(4)普遍性(Omnipresent),CM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CM的影响,也不能不用CM来认识世界、进行推理、理解意义。

Ungerer & Schmid(1996:48—49)图示了“沙滩认知模型”和由此组成的典型网络(分别详见下页图6.1和图6.2),可很好地用来说明CM具有以上几种特征。这两个图对于我们理解on the beach的意义十分重要。

CM包括基本认知模型和复杂认知模型,前者指: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等最基本的CM;后者指较为复杂的模型,也可能是几个基本认知模型的结合,分类模型则是最常见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模型 。

结合后的复杂模型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属于“结构性结合”,其构件成分可独立存在,其结构整体的意义是其所包含成分的意义的函数;另一种是“完形融合”,其构件成分不一定都能独立存在,整体意义不能通过构件成分的意义进行简单组合获得,而须通过心智的整合运作才能获得(参见Taylor,2002:96—116)。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Lakoff于1982年和1987年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并以此来说明人类范畴化问题,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自此,ICM就成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所谓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d whole,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1987:68)。

可见,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成的,因此又叫集束模型(Cluster Models),具有整体性。L & J(1980)将这种集束称为经验完形(Experiential Gestalt),可有助于我们弄懂大量有关语义的现象。

Ungerer & Schmid所说的Cognitive Model(处于图6.1中间)相当于Lakoff所说的ICM,它是由很多Context构成,这里的Context或其组合就相当于Lakoff的CM,因此,一个ICM可视为由若干CM组成的集合,相当于第三章所述的原型(此处的原型应当理解成: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表征)。

我们知道,bachelor与下列CM有关:(1)人要结婚;(2)异性结婚;(3)一夫一妻;(4)到某一年龄就要结婚;(5)婚姻关系;(6)养家糊口;(7)男性该婚而未婚,等等。典型的bachelor就是基于这些CM之上建立起来的ICM,或原型(概括性图式)。但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常有不完全符合ICM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Lakoff将这样的CM称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在bachelor范畴中才有了很多边缘成分(参见第三节)。

可将bachelor的理想化认知模型记作:

BACHELORHOOD-ICM=CM1 +CM2 +CM3 +CM4 +CM5 +…CMn

既然ICM是一种完形模型,具有整体性,它往往比单独的一个CM更为基础。一般说来,描述越复杂,概念越复杂,理解也就越困难。但在完形模型中情况正好相反,完形模型中的组成部分在认知上可能会更复杂,而对整个完形模型的理解与其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在心理上更为简单,因此才称为完形(或:格式塔)。因此,每一个ICM都是一个完形结构整体。ICM主要是运用以下四种原则建构起来的(参见Lakoff,1987:68,113),也可将这四种原则视作ICM所包括的四种认知模型:

(1)命题结构原则:详细解释CM中所涉及的概念、特性以及概念间关系,具有判断性特点,是客观外界在心智中的事实性映射,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性手段。它是由本体(论元:基本层次概念)和结构(谓词:特征、关系)所组成的,我们的知识大多储存于命题之中。命题结构与Fillmore的“框架”基本相似,以往的语言理论对此论述较多。

(2)意象图式原则: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所形成的前概念意象,比表象(或意象、心象)更为抽象和概括。它是形成原型、范畴、概念、CM和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为ICM提供结构或框架。CM和ICM主要是意象图式(参见第五章)。

(3)隐喻映射原则:一个意象图式或命题模型可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中相应的结构上,该模型可用于对更多事件,特别是对抽象事体的概念化、推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认知范围。

(4)转喻映射原则:转喻主要指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者整体的另一部分,例如人们常以一个范畴中的典型成员来理解整个范畴。

现将有关CM以及ICM的主要内容小结如下:

(1)CM包括:概念以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

(2)CM的性质:体验性、互动性、基础性、抽象性、结构性、完形性、内在性、原型性、开放性、稳定性、相对灵活性、选择性、关联性、无意识性、普遍性等。

(3)CM可分为:基本CM(包括:空间、时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和复杂CM。后者又可分为:结构性结合和完形性结合。

(4)ICM=CM1 +CM2 +CM3 +…CMn

(5)ICM可分为四大类: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命题模型主要是一种客观模型,其他三者则具有主观性质。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主要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模型是ICM的扩展机制。

三、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CM与域(Domain)、图式(Schema)、框架(Frame)、常规(Stereotype)、脚本(Script)、辖域(Scope)、基体(Base)等术语密切相关(参见Cook,1994:20;Taylor,2002:203;Croft & Cruse,2004:28),或是说ICM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观点的影响,它们是ICM理论的来源。

根据Lakoff(1987:68),Ungerer & Schmid(1996:211)和Croft & Cruse(2004)的观点,ICM是由很多CM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化框架知识,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它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因此ICM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CM、认知域、框架、图式、脚本、常规等。另外,这些术语是不同学者在不同的理论背景(如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语言学、哲学等)中提出的,它们所论述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下文213页图6.3中用约等于号“≈”来表示这一观点。

(1)域。又叫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语义域(Semantic Domain),为Taylor(1989:86)所用术语,相当于Lakoff所用术语CM。Croft & Cruse(2004:15)认为:“域”与“框架”大致同义。Langacker(1987:150)曾将“非基本域(Nonbasic Domain)”或“复杂概念域(Conceptual Complex)”称为“抽象域(Abstract Domain)”,并认为抽象域基本等同于ICM。Langacker原来曾使用过“Functional Assembly”这一术语来指抽象域,但后来不再使用了。

“辖域”和“基体”也是Langacker(1987)所用术语,前者是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应至少包括基体(一个述义所参照的辖域基础)和侧面(Profile,被突显的某一部分)。“辖域”与“认知域”或“域”基本相当。

(2)图式。古希腊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1886—196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等都论述过“图式”概念(参见第五章第一节)。Norman & Rumelhart(1975)也论述过图式在语言理解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Taylor(1989:85)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模型,通过一个或一组图式可建构一个认知域,通过突显相关认知辖域的特定区域或构架就可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3)框架。由于20世纪30—50年代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界占主导地位,再加上哲学界普遍流行“实证主义”思潮,因而强调心智表征的“图式、框架”的观点受到了较长时间的冷落,直到70—80年代随着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这一观点才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语篇理解,设计出了几套人机对话的软件。

明斯基(Minsky)于1974年系统论述了框架理论(Frame Theory),认为“框架”是储存在记忆中的、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是含有若干节点和联接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从记忆中随时调出框架中的信息作为背景知识来理解新的情景和语句。在一个总体框架的下层有很多“空位(Slot)”,有待于具体情景中的细节内容来填补。如“房子”这个总体框架中会包括许多常规信息,在识别某一特定房子时就自然会将其与“房子框架”相比较,或将其视为“房子框架”的具体例示,并在其中插入该特定房子对应部分,房子框架中没显示出来的具体细节,如房子可包括会客室、卧室、厨房等空位,在厨房中可有诸如微波炉、电烤箱、洗碗机等现代化厨具设备等空位。可见框架具有层级性,相关框架可结合成一个框架系统。

Fillmore(1975:124)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将其视为一种概念结构或经验空间,与认知域相当,一个词语可能会激活其所涉及的一整套经验或概念结构。他从语言构造角度将其定义为:能与典型情景相联系的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包括词汇的组合、语法规则的选择等。他(1985:223)后来从认知角度又将其定义为“特定而又统一的知识结构组织”或“对经验的连贯性图式化”。他(1977,1982)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Fillmore(1982)指出:我们需要特定的框架知识来理解语句,并在论文中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句:

[1]The decedent while on land and in mufti last weekend ate a typical breakfast and read a novel high in flip strength.

这个句子几乎每个地方都需借助框架知识才能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义。“decedent”是讨论死者遗产时所用的法律术语;从on land来看,这个“死者”长期是在海上工作的;从in mufti来看,他是一个军官,此时不穿军官制服而着便装(mufti);“last weekend”也必须置于七日一个星期的计时系统来理解,通常指星期五晚到星期一早晨。

什么是典型的早餐?一般来说应符合三个条件:(1)人类文化中的一个行为,一日三餐;(2)在睡觉后一天中较早的时候进行;(3)有独特的菜单。 而flip strength的意思更需必要的背景知识,指顾客在书店中翻看(flip)充满色情词语的书籍,这种书可令人兴奋,引起顾客购买欲,就具有较高的flip strength。

当我们具备了上述这些框架知识之后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句子的意义,或者说每个词都激活了或唤起了(evoke)有关框架或语境,这些词语就是这些框架语境知识的索引(index)。

Ungerer & Schmid(1996:211)将框架定义为:“认知模型的一个种类,表征了与特定而又反复出现的情景有关的知识和信念。”

从上述的定义来看,他们都认为:要理解语句的意义,就要将其放到有关框架(或概念结构、经验空间或认知域)中去理解,因此框架知识就成为语义理解的必要背景。正如Charniak(1980:62)所说:我将语言理解视为将新知内容与已知框架进行匹配的过程(I take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o be the process of fitting what one is told into the framework established by what one already knows.)。

(4)常规。这是Putnam(1975)提出的术语并将其定义为“正常情形的理想化心智表征(an idealiz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a normal case)”。Hurford(1983:98)将其定义为“事体的典型特征表(a list of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大致相当于Minsky的“框架” 。

徐盛桓(1993,2002)也曾详细论述过“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认为它是抽象化、概念化加深的关系,意识到事物、事态内部或相互间的某一方面的某种联系,于是将其突现出来,并加以程式化、规范化,这就成为常规关系。常规关系是一种以建立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常规关系通常具有较大的人类共通性,与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有关的常规关系通常要考虑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阶层性、社团性,甚至个体性对这些常规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5)脚本。计算机科学家Schank & Abelson于1975年在前苏联第比利斯召开的第四届人工智能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脚本理论”,并将其定义为(1977:41):“是描写特定情景中事件恰当程序的结构,……是预先设定的、常规性的动作程序,可用来限定一个熟知的情景(Scripts are structures that describe appropriate sequences of events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 a predetermined,stereotyped sequence of actions that defines a well-known situation.)”。他们还将脚本分为三类:

(a)情景脚本(Situational Scripts,如饭店、汽车、监狱等);

(b)角色脚本(Personal Scripts,如奉承者、扒手、间谍等);

(c)工具脚本(Instrumental Scripts,如点烟、发动汽车、炸鸡蛋等)。

Ungerer & Schmid(1996:213—214)将脚本定义为“用来专指常见的、反复发生的事件程序的一种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s that are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frequently recurring event sequences)”。Hayes(1980:46)将其定义为“常规情景中的程序性知识(programmatic knowledge of stereotypical situations)”。Lehnert(1980:85)和Cook(1994:80)指出:框架包括脚本,脚本是框架之一种,脚本理论是为加工自然语言、分析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而设计的。

Van Dijk(1980:234)也对脚本进行了论述:每种情景都有一个脚本,即发生在框架内的一系列事件和行为。但由于每个人的大脑中储存了许多这样的脚本和框架,所以转述者不必述说详尽,他相信受话者能借助语言进行联想和推理,从而对语言未尽之处加以填补。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某一特定的场景会作出相应的一套动作,脚本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特定活动时所遵循的一个标准化和理想化的相对固定的程序,具有动态性(动作框架中的事件)和程序性(常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有机联系起来),因此,脚本主要是用来描写一个动作性场景中的有情节有程序的事件。人们掌握了脚本知识后,就会以此为参照来理解语句,而且还可减轻信息处理的负担,将精力集中来加工那些更为特别的、复杂的、有趣的信息,而不必在常规性的标准程序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常经历的活动事件:去饭馆吃饭、到超市购物、到医院看病等,都涉及一个常规活动事件的成套格式(参见第三节),对于正常人来说,它们会作为背景知识储存于人们的长期记忆之中,在谈到类似话题时,这些知识就自然会被调出来,作为处理当前信息的参照。如“去饭馆吃饭”的脚本可包括以下三项主要程式:

(a)人物,如:顾客、服务员、出纳员等;

(b)道具,如:餐馆、餐桌、菜单、食物、饭钱等;

(c)事件,如:进饭馆、在餐桌前就座、看菜单、点菜、上菜、吃饭、付账、离开饭店等,前一个动作是紧接其后动作的先决条件。

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经历着多种不同的活动事件,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遵循着各自对应的脚本程式并常常以其为参照来理解和处理相关事件,因此将这种框架性知识叫做“Script”还是十分恰当的。

人们为完成某个任务或达到某个目的,往往需要事先制定“计划”,在计划中就会包含很多脚本,如要外出旅游会包括许多具体步骤:联系旅行社、出门准备、乘交通工具前往、住宿就餐、游览观光、拍照留念、……、回家。这些具体步骤本身都是一个个脚本,外出旅游的计划就是由若干个此类脚本组成的,脚本又是由很多相对固定的常规细小行为组成的,这样我们就可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来描写和分析人类的行为,解释语言中的信息缺省现象。

现将上述几个术语小结如下:

图 6.3

从图6.3可见,Lakoff所使用的ICM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由多个CM组成,相当于Langacker的抽象域,能体现它的样本可视为范畴中的典型样本,或叫原型样本。下面几个术语可视为ICM的下义性概念,基本同义。框架是与一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CM之一种。框架可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