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就业再择业正确吗?
- 定位行业,进退有据
- 为什么行业比专业更重要
- 职业路径选择象限图
- 找对池塘钓对鱼
- 尽早确定哪些领域绝对不适合
- 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抱怨上的惨痛代价
- 方法论比行动更重要
- 善于打造成功案例体系
- 画地为牢与坐以待毙
- 要练手机会还是要浮名
- 人生就是要攀龙附凤
- 警惕垃圾工作和陷阱工作
- 自我挑战事业才会更精彩
- 思路上的先军主义
- 跳槽与风险管理
- 无中生有式的学习
- 聚焦特色才会有出路
- 利用价值是发展之母
- 交易心态之下的陷阱
- 细节系统化才有冲击力
- 就是要容忍对方的不足
- 为啥你比别人挣得少
- 要印象还是要真相
- 铁三角式的成功
- 莫让高薪和加班废掉
- 良好的悟性源自磨炼
- 人脉之上的投资组合
- 人性的特洛伊木马
- 自我救赎才是天道
- 横向拓展你的职业历练
- 信息化时代的扁平式充电计划
- 兴趣的阶段性过程管理
- 你究竟是偏才还是残废
- 公平总是要屈从于规则
- 天大难题:说服别人与改变自己
- 知识的价值在于储备
- 要打通方法论上的价值链
- 当心领导示好中的陷阱
- 挖掘职业沉淀的宝藏
- 抬头望天与低头看路
- 职业规划与动态管理
- 抱团式集体成才的可行性
- 为什么缺憾主义会更加完美
- 八小时之外的经营
- 职业生涯与接力赛跑
- 永远稳定是神马也是浮云
- 创造力的固化与提炼
- 人脉细胞开发过早更易失败
- 打破一统江湖的神话
- 信息的真正价值在于交互
- 缺乏步骤和措施的理想毫无意义
- 100 个人眼中的林黛玉
- 没有专业的专业就必须脱胎换骨
- 体制外没有权力选择安逸
- 开辟职业生涯的第二战场
- 早年发展太顺的沉痛代价
- 你是否有想法没思路?
- 多面成才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 专业化带来的偏执陷阱
- 精准搜索下的信息盲区
- 路径惯性抑制短板的弥补
- 悲惨经历视野下的拔银术
- 通往成功之路的方程式
- 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必须匹配
- 才华释放过程中的管理学
- 雪中送炭是打开人脉宝藏的钥匙
- 专业不对口 我们怎么办
- 感觉导向下的精细化管理
- 资源互换引发的奇妙世界
- 广种之因与偶得之果
- 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改变自己
- 有效突破经验扩大化陷阱
- 言论是利益和需求的结合体
- 激情要来源于实力和磨炼
- 给对方大脑植入运行程序
- 演戏和真实之间的辩证法
- 职场特种兵与魔鬼训练法
- 给身边资源赋予爆发力
- 你 被好为人师 了吗?
- 人生禅悟与活在当下
- 职场江湖的 三个有利于
- 生不逢时是个伪命题
- 平台内部人脉,你梳理好了吗?
- 灵感与独立思维的再生产
- Job三大功能与平台价值评估
- 职业安全与竞争力测评
- 书面沟通材料绝非花瓶
- 多面人还是单面人
- 非常理性就是非理性
- 点—线—面—网 思维
- 你被“留一手”废掉了吗
- 高手都是如何练就的
- 别让统计学结果蒙蔽了眼睛
- 混得越惨越不能封死人脉
- 破除成功学带来的幻觉
- 越是常识越容易产生误导
- 悟性质与量的 360 管理
- 这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 九九归一
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必须匹配
铁律之六十五:在不同年龄阶段,人该做的事情都各不相同,过早或过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你发展的职业路径、质量和高度。令人遗憾的是,有人为了虚荣心而拔苗助长,吃了夹生饭;有人不得要领依旧原地踏步,竟浑然不觉,还以为自己上进。
人才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年龄阶段,人才的评判标准也不相同,所要学习和关注的内容会有很大差别,一些东西接触得太早或太晚,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说白了,在职场上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匹配不同的东西。没有匹配对内容,匹配程度不够,或者匹配次序错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都不太有利。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过程存在太多的陷阱,很多本来前途不可限量的朋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过不了这些沼泽地,失去了领略山顶风光的机会。
D女士,生于1984年,某省城人士,打小就非常聪慧,1999就顺利考上了某重点大学,早同龄人几年进入社会。按照常理,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应该发展得非常理想才对。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几个月前遇到了她。经过一番交谈,这位女士的状况令我非常惊讶。这么多年下来,她的月薪一直没有超过2000元,工作基本上是一年左右换一次。她当然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也在想方设法寻求突破,每天都坚持看2~3小时书。我问她看什么类型的书,她回答说成功学和励志类的比较多,这些东西总能给自己激情与动力。
听完她的讲述后,我大致明白了她这几年发展不太理想的原因。其一是上学年代属于众星捧月、少年得志类型的,心气较高,毕业后为了寻求理想的发展机会,工作换得太频繁,而且行业也比较离散,多少年下来,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多少积累和沉淀,能力和身价并没有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延续而提升。尽管毕业已经七八年了,但在各种资源的沉淀方面,跟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其二,每天都在看书学习,貌似非常上进,但看的内容存在问题。一般到了这个年龄,早已过了看成功学和励志类东西的阶段了,学习的内容应该偏重于工具性和实用性,着眼于实际操作,而大学快毕业和刚踏入社会的朋友,才适合看前面几类的东西。当然,这也与她一直明确不了具体发展方向有很大关系。
我听某位朋友讲过一件有趣的事情。他曾经遇到过一位非常“上进”的哥们儿,大学毕业五年左右,是一家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的基层员工。这位哥们儿志向很大,目标是要做国内大型企业的总经理,于是每天就找大量的书籍和光盘资料,琢磨作为总经理都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框架,自己需要学哪些知识,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标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也不能否认他理想的正当性,但其在方法上明显欠妥。作为刚毕业没几年的职场新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多掌握一些非常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技巧,适当关注一下相邻岗位或者更高级别岗位的东西,用心积累行业内部的东西。
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你到了中层领导岗位之上,在某些业务部门能独当一面,在行业内部有了较好积累的时候,再去考虑这些东西,才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倘若太急功近利,基本功还不太扎实,天天去琢磨这些东西,犹如刚刚接触加减乘除的小学生,非要天天在想如何成为华罗庚,最终欲速则不达,空留笑柄。更何况,做一个合格的总经理,除了非常娴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在圈子内拥有良好的人脉基础,这更是难以通过简单的知识性学习而获得的。
就不同阶段上人才的标准而言,大致是这样的:学生时代,只是吸收能力强,擅长自学,能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考试能够获得高分,就可以算做人才。刚毕业之时,理念和意志、心态、态度等潜质比较好的,可以算做人才。毕业五六年之后,掌握某类工作岗位比较系统的细节,并开始能够组织他人开展工作,可以算做人才。毕业十年左右,能够独当一面,拥有自己独特而又系统的方法论,并具备基本的成功案例,可以算做人才。而且年龄越靠后,业绩、成功案例和人脉关系,在人才评判体系当中所占的比重越高。
与之相对应的是,每个阶段上所学习的东西,都应该有一定差别,并逐渐深入。学生时代,学习重点应该是对书本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思维框架。刚毕业时,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励志和成功学的东西。毕业五年左右,学习的东西应该是操作层面方法论的一些东西。而毕业十年左右,学习的东西应该是基于人性基础上的驾驭和管理方式。当年龄更大的时候,基于人性的制度设计和创新,从一个项目、行业或者领域从头到尾的把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职业生涯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别人对你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你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能力结构、相关积累,同样也应该由浅入深,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
毕业七八年,年龄接近三十岁,还天天看一些励志和成功学的东西,除了自我感觉良好之外,对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这个时候,别人对你的要求是能够很好地胜任某个岗位工作,并开始独当一面,需要系统的实操性东西作为支撑,仅仅是精神、理念和意志方面的东西,已经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如果这个阶段上落后,以后即使有更好的机会出现,也难再跟你结缘。而后一个案例中那位哥们儿,你基础尚不踏实,即使能系统接触到“总经理进阶教程”,很多东西还是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武侠小说中的绝世奇功,也是一重一重练上去的。你第一重还没有真正练好,即使把第十重的秘籍拿到手,天天苦练,也是枉然,甚至还可能走火入魔。也许我们只有引入职业生涯阶段性管理量表,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更多的朋友少走弯路。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