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多问自己,文章就会有质的飞跃
——自问自答的训练
我提个问题:你会经常和自己进行对话吗?
回答“会”的人,可能已经是个写文章的高手了,而回答“不会”的人,则很可能还没找到写文章的窍门。
不过,回答“不会”的人也不必担心。只要你掌握了下面这项“自问自答”之法,从今天起,你写的文章就会有质的飞跃。所谓的“自问自答”,是指向自己“提问”,然后自己“回答”。其实,反复进行(持续不断的)“自问自答”,正是“写文章”这一行为的本质。
人往往要过后才能发现“真正的价值”(后知后觉),例如,只有生病之后才能意识到“健康的可贵”,只有失去父母之后才能体会到“父母之恩”。
失败经历也同样如此。失败的时候,灰心丧气,难免会将失败视若瘟神。但过后回头一看,却发现:“那次失败使自己得到了成长。”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吧?!
我从前就职于风险企业时,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借用天气预报用语来说,就是“雨间晴”——失败间偶有成功。不过,我后来自己创业时,从前那些失败经历却很有帮助。
以上这几段文字,其实就是以连续“自问自答”的方式写成的。怎么个自问自答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实况转播吧:
自问:你现在想传达什么信息呢?(表达什么观点呢)
自答:人往往要过后才能发现“真正的价值”,我想传达这一信息(写这个观点)。
自问:好像挺有趣的嘛,能举出什么具体的例子吗?
自答:能举出几个,比方说,人只有生病之后才能意识到“健康的可贵”。
自问:确实如此,呵呵,还有别的例子吗?
自答:对于父母也一样吧,很多人直到失去父母之后才能体会到“父母之恩”。
自问:嗯,也许吧,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例子吗?
自答:嗯……失败经历的例子如何?你很痛恨失败吧?呵呵。
自问:嗯,深恶痛绝,呵呵。
自答:不过,失败会成为促进成长的动力,这种事也不少吧?!
自问:确实,失败也有好的一面呢,你有过什么亲身体会吗?
自答:亲身体会?嗯……对了,我现在能成为企业经营者,应该归功于以前的失败经历。特别是我在风险企业上班时,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
自问:有这么夸张吗?
自答:唉,借用天气预报用语来说,就是“雨间晴”——失败间偶有成功。
自问:辛苦了,呵呵。
自答:不过,这些失败经历对现在却很有帮助。
自问:确实,失败会成为将来发展的动力。
写文章时,我会同时进行这样的自问自答。其实,这绝不是少数人的特别行为,每个人在写文章时都会这么做,只不过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能够做出“回答”,是因为对自己“提问”。如果没有对自己提问,就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来,文章的内容(包括自己的意见和主张)是要通过对自己提问而引出来的。
如果你对自己的提问平淡无奇,那么你只能写出平淡无奇的东西;如果你对自己的提问含糊不清,那么你只能写出含糊不清的东西;如果你对自己的提问很肤浅(敷衍了事、马虎),那么你只能写出肤浅的东西。
反过来说,如果你想写得犀利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犀利的问题;如果你想写得具体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具体的问题;如果你想写得深刻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深刻的问题。
1. 电视应该会继续存在吧?!
自问:电视这种媒体会消亡吗?
2. 电视应该增加现场直播节目。最近的电视节目有“加工”过度之嫌,当然,电视节目的加工技术是增加吸引力的必备武器,但过度依赖这件武器就会比较危险——可能会导致真实性和刺激感缺失,观众的兴趣降低。
如果增加不依赖于加工技术的现场直播,也许就能重新拾回像从前一样精彩而刺激的电视节目。我一直觉得,现场直播的那种独特的临场感才是观众所追求的东西吧?
自问:电视这种媒体怎样才能重获魅力呢?
段落 1 是对“电视这种媒体会消亡吗”这个问题的回答。虽然问题本身并没有错,但世上大多数人都没觉得电视会立刻消亡吧?!所以,即便你聚焦于这个话题,也很难抓住读者的兴趣。
段落 2 则是在“电视会继续存在”的前提下提出问题:“电视这种媒体怎样才能重获魅力呢?”要推导出答案并非易事,但正因为如此,回答才更有意义。如果能以此展开有趣的观点,那么读者也会觉得兴致盎然。
3. 吃得太快有危害。
自问:吃得太快好不好呢?
4. 吃得太快有危害,为什么呢?因为食物在口腔内没有被嚼碎,而且没有充分地混入唾液。大块而坚硬的食物进入体内后,会给消化器官带来很大的负担,结果导致消化器官的病变风险升高。
而且,大量食物在短时间内进入体内,血糖值会迅速上升。为了抑制血糖上升,胰脏会分泌出过量的胰岛素。胰岛素本来有分解和抑制脂肪细胞的作用,过量分泌后,就容易导致肥胖,也就是说,“吃得太快”正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咀嚼的标准是每一口咀嚼三十次左右,最好要咀嚼到食物和唾液混在一起,形成粥状物的状态。
那么,怎么样才能改掉“吃得太快”的坏习惯呢?
用“一边吃一边数咀嚼次数”的方法就能解决。但吃得太快的人已经形成了坏习惯,还没数够次数就不由自主地吞咽下去。
在这里,我提个建议:每次把食物送进嘴里,就先把筷子放到桌上。放下筷子后,当然就无法吃下一口了,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进行充分的咀嚼。
另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防止吃得太快,例如:把食物切得大块一些,选用有嚼头的食物,增加食物种类,按顺序轮流吃,不要和水或汤一起吞咽下去……让我们注意养成这些好习惯吧。
自问 1:吃得太快好不好呢?
自问 2:为什么吃得太快不好呢?
自问 3:怎么样才能改掉吃得太快的坏习惯呢?
段落 3 是对“吃得太快好不好呢”这个问题的回答,虽然问题问得不好,但“吃得太快有危害”的回答并没错。不过,这样一问一答就完事了,难免会写成肤浅的文章。
而段落 4 则在提出“吃得太快好不好呢(自问 1)”这个问题之后,又继续追问:“为什么吃得太快不好呢?(自问 2)”“怎么样才能改掉吃得太快的坏习惯呢?(自问 3)”以便使话题继续展开下去。不要只问一句就完事,而要自己尝试去推导出答案来。
当然,如果你不是医务人员或健康族,要解答“吃得太快”的危害及其预防对策也许并不简单。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图书或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花费一番工夫得出来的答案,往往是比较有深度的。如果不进行“自问”,就不会努力去推导答案。这样固然比较轻松,但恐怕只能写出平淡无奇的文章来。
据说,日本人口减少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时候了。
为了解决人口减少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了防止人口减少,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有效的对策呢?
“接收移民”“对于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政策支持”“对于生孩子后再就业的政策支持”“扩建幼儿园”……应该能想出很多对策吧。假设你现在准备写一篇主张“有必要接收移民”的文章,就要向自己提出“接收移民”的相关问题,例如:“每年应该接收多少移民呢?”“如果每年接收 25 万移民, 50 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呢?”为了写出具有说服力的文章,必须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些尖锐的问题。
写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反复进行“自问自答”,也就是说,文章的质量取决于“自问自答”。
如果你之前一直回避和自己进行对话,那么可以从容易回答的问题开始问起,等习惯了之后,再逐渐增加尖刻的问题。有时也需要化身为故意刁难人的记者,向自己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你连那些刁钻(击中弱点)的问题也能立刻回答出来,就一定能写出有深度(魅力、张力、吸引人、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文章来。
“自问”的时候,需要有一种“替读者提问”的意识,这点很重要,也就是说,替读者问他们想知道的事。如果能回答读者的问题,就意味着能写出读者想看的文章。相反,如果回答不上来,就不可能写出读者想看的文章。所以,请不要轻易放弃“自答”的努力。
当你养成替读者提问(发问)的习惯后,还能提高你的“预见、预知能力”——“写什么才能受读者欢迎呢?”“写什么才能让读者接受呢?”“写什么才能给读者带来惊喜呢?”写文章时,能经常体察读者的兴趣和需求,制订写文章的计划。
最后,稍稍回到我在前文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了解决人口减少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了防止人口减少,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有效的对策呢?”看到这句话时,头脑敏锐的读者也许会提出疑问:“慢着,‘解决人口减少的问题’不一定就等于‘防止人口减少’哦!”也就是说,我提出的问题里其实含有误导的成分。
如果对事物和信息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那么我们渐渐就问不出“为什么”了。这样肯定写不出真正深刻而犀利的文章来。
为了有效地发挥自问自答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待事物和信息,有时还需要有一种从容思考的态度,停下脚步,说一句:“慢着,让我想一想。”如果一开始的道路就走错了,后面无论如何反复进行自问自答,也不可能到达本质的终点。选择正确的道路,然后再反复进行自问自答——这个流程是很重要的。
自问自答的训练
如果想写关于自己昨天参加的马拉松比赛,那应该向自己提些什么问题呢?自问:“跑完了吗?”自答:“跑完了。”仅此而已,当然写不出什么有趣的文章来。
自己体验或经历了某件事后,多向自己发问(提问)——这就是“自问自答的训练”,不用实际动笔写。不妨从各个角度发问,提出尽量多的问题。
- 比赛名称是什么?
- 跑了哪条路线?
- 跑了多少公里?
- 跑完了吗?
- 跑了多少时间(名次)?
- 开心吗?辛苦吗?
- 体力(速度)分配如何?
- 补充水分方面如何?
- 赛前训练了多久?
- 当天状态如何?
- 有限定时间吗?
- 沿路有观众加油吗?
- 冠军的成绩是多少时间?
- 为什么要参加比赛呢?
- 跑马拉松有什么好处?
- 其间发生了什么趣事吗?
- 周围有什么有意思的选手吗?
- 明年还打算参加吗?
每提出一个问题,自己随时回答(自问自答在内心进行)。
有人直到自问“当天状态如何”时,才突然意识到:“噢,那天因为有些睡眠不足所以一大早就昏昏沉沉的。”——这种“意识”(发现)其实正是自问自答的真正价值所在。无论你如何努力想写好,意识不到的事情终究是写不出来的。只有意识到,才能写出来。“意识”能为我们拓展写文章的可能性。
自问自答一番之后,再从中挑出颇有感触(令人触动、意外、心有戚戚)的回答,以向下挖掘的方式继续自问自答。
自问:开心吗?辛苦吗?
自答:前半程还挺开心的,后半程可就累坏了。
自问:怎么个累法呢?
自答:脚都向前迈不动了,最后五公里,那速度就跟走路差不多。
自问:为什么会这么累呢?
自答:忽略了体力分配,一开始跑得太快了,应该控制一下的。
自问:如果控制好会怎么样呢?
自答:估计就能按平稳的速度跑到终点,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吧。
自问:跑得这么吃力,还有别的原因吗?
自答:还稍微出现了脱水症状。
自问:没有补充水分吗?
自答:途中有一次经过供水站时忘了补水。
自问:以后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
自答:比赛时应该更冷静一些才行。只要保持冷静,应该就能防止出现体力分配不当和忘记补水的问题。
以向下挖掘的方式继续自问自答,比较适合以下两种情况:想重点描述某件事,凭直觉感到“从这里挖掘可能会得出有趣的回答”。
首先进行横向拓展的自问自答,然后再进行纵向挖掘的自问自答。只要学会搭配运用这两种方法,就能丰富自己笔下的内容(无所不能)。
我们都来享受和自己的对话吧,看看自己究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