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范畴化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我们的大脑又是如何进行有效分类并组织信息的?认知科学家发现了范畴的基本层次,以期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人类是从基本层次范畴来认识事体、理解世界的,能快速、有效、成功地组织和处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型。
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始于Brown(1958,1973),后来Rosch & Mervis(1975,1976)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义层次(Superordinate Level,如furniture等)、基本层次(Basic Level,如chair等)和下义层次(Subordinate Level,如armchair、dining chair等),并重点对基本层次和上义层次范畴归类问题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认为范畴结构中各层级所具有的信息量和实用性(Informativeness and Usefulness)是不同的,它们在地位上并不相同,在建立范畴过程中有一个层次在认知上和语言上比其他层次更加显著,这就是“基本层次”,又叫“范畴化的基本层次(the Basic Level of Categorization)”,表达这个基本层次上的词就叫做“基本层次词(Basic Level Terms)”。在这个层次上,人们在视觉上和功能上把事体看作具有整体性(The wholes seem to be more psychologically basic than the parts.),反映了所形成的意象图式。Lakoff(1987:269)指出: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和动觉运动来描写(The basic level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gestalt perception,mental imagery,and motor movements.)。而经典理论将范畴内部的结构视为原素(Primitives)加组合原则,这在人类经验的基本层次上常常是行不通的。
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显示,范畴的基本层次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具体,可向上或向下不断扩展。例如:“汽车”是一个基本层次,人们对之可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而讨论“交通工具”、“法拉利跑车”则不然。又例“鸡、狗”是基本层次,人们区分鸡和狗要比区分各种不同的鸡(如:芦花鸡、老母鸡等)以及各种不同的狗(如:公狗、母狗、狼狗、猎狗等)要容易得多,而且也准确得多。各种不同的鸡和不同的狗则太具体了。但也不用“动物”,它又太抽象了,有谁见过“动物”?若有人叫你画“家具”则令人有茫然之感,可能会问“画什么样的家具”?因此,“动物”、“家具”在我们的头脑中缺乏视觉原型,可见,高于基本层次之上的东西是难以形成一个心智意象的。
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在更高层次(如“动物”)上,所有成员共有的属性比较少,而在更低的层次(如“老母鸡”)上,所有成员的共性又太多,这些属性大部分都与其相邻范畴(如“母鸡”)共有。人类的大多数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因此对基本层次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说来,范畴化的基本层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参见Rosch,1975,1978;Lakoff,1987:47;Croft & Cruse,2004:83):
(1)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在这个层次上事体具有视觉上的清晰性和完整性(即完形[Gestalt]),范畴成员具有感知上基本相似的整体外形,并能形成反映整个类别的单个心智意象。基本层次的形成是人与客观外界直接互动的结果,必须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如完形感知、意象、动觉功能等。
(2)心理认识上的易辨性。范畴在基本层次上具有最大的区分性,也具有最多的信息量,明显能被感知,具有认知上的经济性,能使人们最快地识别和辨认其类属,如人们可十分容易地识别“狗”、“猫”,而看不到“动物”。基本层次也是儿童最早、最自然习得的范畴,有研究证明在4—5岁儿童掌握的词汇中,有80%属于基本层次范畴中的词汇。
(3)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基本层次处于该范畴的中心地位,是人类进行事体分类时最重要的基础,具有最优先的决定权,因而也能最有效地反映客观外界。当要求举例说明某一范畴时,人们首先会想到基本层次上的典型成员,它们也是较为常见的。如说到“家具”范畴中基本层次的例子,我们首先会想到“床”、“桌子”、“椅子”,而不会先想到“电话”、“浴盆”、“钟”等物(参见上文第113、116、137页)。
(4)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就其功能而言,同一范畴的成员可引起人们在行为上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如“椅子”,人们所想到的共同的行为反应是“坐”;“汽车”,与其相关的行为反应是“乘坐运行”。
(5)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在基本层次范畴上形成了基本层次词和原型意义,它们可用来指范畴中的原型样本。基本层次词出现较早,较为常用,是生活中的基本词语,也是儿童习得时掌握得最早的词语,形式简短,多呈中性。表达基本范畴以下层次的词语常用它来构成复合词。不同语言的基本层次词大多是共通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譬如说dog,中西方都能理解,但中国人不一定都知道poodle(长卷毛狗)。另外,不同语言中的基本层次词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词汇空缺现象,且运用基本层次词构成复合词的情况不尽相同。
(6)相关线索的有效性。人们能够以基本层次为出发点,引发出与之相关的成员和概念。在其基础之上,可向上或向下不断扩展来形成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也可以此为基础,通过隐喻发展出其他具体或抽象范畴。Rosch曾提出用范畴线索有效性(Category Cue Validity)来量化人们在基本层次范畴上的最大区分性 ,线索有效性在基本层次上具有最大值。
(7)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在基本层次上易于形成意象(在其之上则难),组织知识和思维。我们大部分知识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我们大多数思维也是在基本层次上展开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