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文化移入 [6] 及学术界关联
本文的早期版本提出了这些问题:社区是如何告知和指导其成员遵循习俗的?习俗在半意识层面上是不是不证自明的或自组织的(self-organizing)?它们是通过事例还是通过明确的指示来传授?
明确指示是很罕见的,但愿仅仅是因为目前几乎没有什么可用的关于黑客文化准则的明确描述。
多数准则都是通过事例来传承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所有软件在发布时都有一个叫 README 或者 READ.ME 的文件,用于人们在首次浏览该发布版时获得指导信息,这个传统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就已很好建立起来,甚至有时还会被写下来,但任何人只要看过一些发布版,就能够推理出这点。
另一方面,一旦人们对声誉竞争有一些基本的(也许是无意识的)理解,就会发现很多黑客习俗都是自组织的。大多数黑客根本不需要被告知本文前面提到的三个禁忌,或至少在被问及这些禁忌时,他们会说这些都是无须告知的,是不言自明的。这个现象吸引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也许我们可以从黑客获取其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解释。
一些文化使用隐藏的线索(更精确地说是一些具有宗教或神秘意味的“奥秘”) 作为文化移入机制。它们是一些不对外公开的秘密,但要求那些充满渴望的新手们能发现和推理出来。一个人如果想被该文化接受,必须要展示他能理解这些秘密,而且以一种被文化认可的方式掌握了这些秘密。
黑客文化非常有意识地大量使用这样的线索或测试。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至少在三个层次上起作用:
·类似密码一样的特定秘密。举例来说,有一个叫做 alt.sysadmin.recovery 的 Usenet 新闻组,其中有一些非常明确的秘密,如果你不知道这些秘密就无法发文,知道秘密则被认为有发文资格。其成员有着严厉的禁忌以防范秘密泄漏。
·某种技术秘密的入门要求。一个人能给出有价值礼物的前提是,他(她)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技术知识(比如至少要了解一门主要的计算机语言),正如隐藏秘密是在细节层面提要求,这是在宏观层面提要求,它起到了素质(比如抽象思考、毅力、心理弹性等能力)过滤器的作用。想在黑客文化中发挥作用,这些素质是必需的。
·社会语境下的秘密。人们是通过投身于某个特定项目而进入黑客文化的,每个项目都是一个鲜活的社会语境,想要成为项目的贡献者,一个人需要在技术上和社会上都对它进行研究和理解(具体来说,通常是通过阅读项目 Web 页和/或邮件记录来做到这点)。新手正是通过项目团队,从老手经历的事件中获得阅历。
在这个获得秘密的过程中,想成为黑客的人学到了语境中的知识,(随后)那三个禁忌和其他习惯也就不言自明了。
可能还有人认为,黑客礼物文化结构本身就是其核心秘密。一个人如果不能展示他(她)对声誉竞争及其相应习惯、禁忌以及传统有发自肺腑的理解,就不会被文化接受(具体来说:就是没人认为你是黑客)。但这其实很普遍,所有文化都会要求渴望加入者有这样的理解,而黑客文化从未表示出他们想把其内在逻辑和风俗习惯当做秘密来保守——至少从未有人因为我揭露了这些而发火!
有无以计数的读者曾指出:黑客文化的所有权习惯看上去和学术界(特别是科学研究团体)的做法有着密切的关联(也许就是直接源于后者)。在开垦盛产创意的领地时,研究团体有着类似的问题,并展示出非常类似的适应性解决方法:同侪评价及声誉。
鉴于很多黑客是在学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常常是在大学里学习黑客技能),所以了解一下学术界和黑客文化在适应模式上的相似程度,会很有助于理解这些习俗是如何应用的。
学术界有很多明显与黑客“礼物文化”(正如我前面所描述的)相类似的做法,一旦一个研究者获得终身职位,他就不用再担心生计问题。(事实上,终身职位概念也许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礼物文化,那时“自然哲学家”主要是生活富足的绅士,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投入到研究中。)没有生存问题之后,名望就成了追求目标,它促进人们在期刊和其他媒介上分享新的创意和研究成果。这是很有客观价值的,因为科学研究正如黑客文化,都非常有赖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们不必要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发现基本原理。
所以,黑客习俗可能仅仅是研究团体惯常做法的映射,且(大多数情况下)黑客个体正是在那儿获得了这些习俗。不过这可能说得有点过了,因为掌握这些习俗并不难,一个聪明的高中生都能很快学到!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