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Tensor
Tensor,又名张量,读者可能对这个名词似曾相识,因它不仅在 PyTorch 中出现过,它也是 Theano、TensorFlow、 Torch 和 MxNet 中重要的数据结构。关于张量的本质不乏深度的剖析,但从工程角度来讲,可简单地认为它就是一个数组,且支持高效的科学计算。它可以是一个数(标量)、一维数组(向量)、二维数组(矩阵)和更高维的数组(高阶数据)。Tensor 和 Numpy 的 ndarrays 类似,但 PyTorch 的 tensor 支持 GPU 加速。
本节将系统讲解 tensor 的使用,力求面面俱到,但不会涉及每个函数。对于更多函数及其用法,读者可通过在 IPython/Notebook 中使用函数名加 ?
查看帮助文档,或查阅 PyTorch 官方文档 ^1 。
# Let's begin
from __future__ import print_function
import torch as t
t.__version__
'0.3.0.post4'
3.1.1 基础操作
学习过 Numpy 的读者会对本节内容感到非常熟悉,因 tensor 的接口有意设计成与 Numpy 类似,以方便用户使用。但不熟悉 Numpy 也没关系,本节内容并不要求先掌握 Numpy。
从接口的角度来讲,对 tensor 的操作可分为两类:
torch.function
,如torch.save
等。- 另一类是
tensor.function
,如tensor.view
等。
为方便使用,对 tensor 的大部分操作同时支持这两类接口,在本书中不做具体区分,如 torch.sum (torch.sum(a, b))
与 tensor.sum (a.sum(b))
功能等价。
而从存储的角度来讲,对 tensor 的操作又可分为两类:
- 不会修改自身的数据,如
a.add(b)
, 加法的结果会返回一个新的 tensor。 - 会修改自身的数据,如
a.add_(b)
, 加法的结果仍存储在 a 中,a 被修改了。
函数名以 _
结尾的都是 inplace 方式, 即会修改调用者自己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需加以区分。
创建 Tensor
在 PyTorch 中新建 tensor 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如表 3-1 所示。
表 3-1: 常见新建 tensor 的方法
函数 | 功能 |
---|---|
Tensor(*sizes) | 基础构造函数 |
ones(*sizes) | 全 1Tensor |
zeros(*sizes) | 全 0Tensor |
eye(*sizes) | 对角线为 1,其他为 0 |
arange(s,e,step | 从 s 到 e,步长为 step |
linspace(s,e,steps) | 从 s 到 e,均匀切分成 steps 份 |
rand/randn(*sizes) | 均匀/标准分布 |
normal(mean,std)/uniform(from,to) | 正态分布/均匀分布 |
randperm(m) | 随机排列 |
其中使用 Tensor
函数新建 tensor 是最复杂多变的方式,它既可以接收一个 list,并根据 list 的数据新建 tensor,也能根据指定的形状新建 tensor,还能传入其他的 tensor,下面举几个例子。
# 指定 tensor 的形状
a = t.Tensor(2, 3)
a # 数值取决于内存空间的状态
1.0739e+26 4.5632e-41 1.7047e-37
0.0000e+00 4.4842e-44 0.0000e+0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 用 list 的数据创建 tensor
b = t.Tensor([[1,2,3],[4,5,6]])
b
1 2 3
4 5 6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b.tolist() # 把 tensor 转为 list
[[1.0, 2.0, 3.0], [4.0, 5.0, 6.0]]
tensor.size()
返回 torch.Size
对象,它是 tuple 的子类,但其使用方式与 tuple 略有区别
b_size = b.size()
b_size
torch.Size([2, 3])
b.numel() # b 中元素总个数,2*3,等价于 b.nelement()
6
# 创建一个和 b 形状一样的 tensor
c = t.Tensor(b_size)
# 创建一个元素为 2 和 3 的 tensor
d = t.Tensor((2, 3))
c, d
(
1.0739e+26 4.5632e-41 2.1006e-37
0.0000e+00 4.4842e-44 0.0000e+0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2
3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
除了 tensor.size()
,还可以利用 tensor.shape
直接查看 tensor 的形状, tensor.shape
等价于 tensor.size()
c.shape
torch.Size([2, 3])
c.shape??
需要注意的是, t.Tensor(*sizes)
创建 tensor 时,系统不会马上分配空间,只是会计算剩余的内存是否足够使用,使用到 tensor 时才会分配,而其它操作都是在创建完 tensor 之后马上进行空间分配。其它常用的创建 tensor 的方法举例如下。
t.ones(2, 3)
1 1 1
1 1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t.zeros(2, 3)
0 0 0
0 0 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t.arange(1, 6, 2)
1
3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
t.linspace(1, 10, 3)
1.0000
5.5000
10.000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
t.randn(2, 3)
0.0015 -0.0256 -2.2059
-1.0305 -0.2663 0.6902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t.randperm(5) # 长度为 5 的随机排列
4
3
0
1
2
[torch.LongTensor of size 5]
t.eye(2, 3) # 对角线为 1, 不要求行列数一致
1 0 0
0 1 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常用 Tensor 操作
通过 tensor.view
方法可以调整 tensor 的形状,但必须保证调整前后元素总数一致。 view
不会修改自身的数据,返回的新 tensor 与源 tensor 共享内存,也即更改其中的一个,另外一个也会跟着改变。在实际应用中可能经常需要添加或减少某一维度,这时候 squeeze
和 unsqueeze
两个函数就派上用场了。
a = t.arange(0, 6)
a.view(2, 3)
0 1 2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b = a.view(-1, 3) # 当某一维为-1 的时候,会自动计算它的大小
b
0 1 2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b.unsqueeze(1) # 注意形状,在第 1 维(下标从 0 开始)上增加“1”
(0 ,.,.) =
0 1 2
(1 ,.,.) =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1x3]
b.unsqueeze(-2) # -2 表示倒数第二个维度
(0 ,.,.) =
0 1 2
(1 ,.,.) =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1x3]
c = b.view(1, 1, 1, 2, 3)
c.squeeze(0) # 压缩第 0 维的“1”
(0 ,0 ,.,.) =
0 1 2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1x1x2x3]
c.squeeze() # 把所有维度为“1”的压缩
0 1 2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a[1] = 100
b # a 修改,b 作为 view 之后的,也会跟着修改
0 100 2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resize
是另一种可用来调整 size
的方法,但与 view
不同,它可以修改 tensor 的大小。如果新大小超过了原大小,会自动分配新的内存空间,而如果新大小小于原大小,则之前的数据依旧会被保存,看一个例子。
b.resize_(1, 3)
b
0 100 2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1x3]
b.resize_(3, 3) # 旧的数据依旧保存着,多出的大小会分配新空间
b
0.0000e+00 1.0000e+02 2.0000e+00
3.0000e+00 4.0000e+00 5.0000e+00
1.5301e-38 0.0000e+00 1.3768e+26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x3]
索引操作
Tensor 支持与 numpy.ndarray 类似的索引操作,语法上也类似,下面通过一些例子,讲解常用的索引操作。如无特殊说明,索引出来的结果与原 tensor 共享内存,也即修改一个,另一个会跟着修改。
a = t.randn(3, 4)
a
-2.1098 -1.4390 -1.4180 0.1874
0.3988 0.4784 -0.9994 1.0953
-0.3281 -0.8193 0.9801 -1.1096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x4]
a[0] # 第 0 行(下标从 0 开始)
-2.1098
-1.4390
-1.4180
0.1874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4]
a[:, 0] # 第 0 列
-2.1098
0.3988
-0.328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
a[0][2] # 第 0 行第 2 个元素,等价于 a[0, 2]
-1.4179892539978027
a[0, -1] # 第 0 行最后一个元素
0.18744279444217682
a[:2] # 前两行
-2.1098 -1.4390 -1.4180 0.1874
0.3988 0.4784 -0.9994 1.0953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4]
a[:2, 0:2] # 前两行,第 0,1 列
-2.1098 -1.4390
0.3988 0.4784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2]
print(a[0:1, :2]) # 第 0 行,前两列
print(a[0, :2]) # 注意两者的区别:形状不同
-2.1098 -1.439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1x2]
-2.1098
-1.439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
a > 1 # 返回一个 ByteTensor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torch.ByteTensor of size 3x4]
a[a>1] # 等价于 a.masked_select(a>1)
# 选择结果与原 tensor 不共享内存空间
1.0953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1]
a[t.LongTensor([0,1])] # 第 0 行和第 1 行
-2.1098 -1.4390 -1.4180 0.1874
0.3988 0.4784 -0.9994 1.0953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4]
其它常用的选择函数如表 3-2 所示。
表 3-2 常用的选择函数
函数 | 功能 |
---|---|
index_select(input, dim, index) | 在指定维度 dim 上选取,比如选取某些行、某些列 |
masked_select(input, mask) | 例子如上,a[a>0],使用 ByteTensor 进行选取 |
non_zero(input) | 非 0 元素的下标 |
gather(input, dim, index) | 根据 index,在 dim 维度上选取数据,输出的 size 与 index 一样 |
gather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对一个 2 维 tensor,输出的每个元素如下:
out[i][j] = input[index[i][j]][j] # dim=0
out[i][j] = input[i][index[i][j]] # dim=1
三维 tensor 的 gather
操作同理,下面举几个例子。
a = t.arange(0, 16).view(4, 4)
a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4x4]
# 选取对角线的元素
index = t.LongTensor([[0,1,2,3]])
a.gather(0, index)
0 5 10 1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1x4]
# 选取反对角线上的元素
index = t.LongTensor([[3,2,1,0]]).t()
a.gather(1, index)
3
6
9
12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4x1]
# 选取反对角线上的元素,注意与上面的不同
index = t.LongTensor([[3,2,1,0]])
a.gather(0, index)
12 9 6 3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1x4]
# 选取两个对角线上的元素
index = t.LongTensor([[0,1,2,3],[3,2,1,0]]).t()
b = a.gather(1, index)
b
0 3
5 6
10 9
15 12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4x2]
与 gather
相对应的逆操作是 scatter_
, gather
把数据从 input 中按 index 取出,而 scatter_
是把取出的数据再放回去。注意 scatter_
函数是 inplace 操作。
out = input.gather(dim, index)
-->近似逆操作
out = Tensor()
out.scatter_(dim, index)
# 把两个对角线元素放回去到指定位置
c = t.zeros(4,4)
c.scatter_(1, index, b)
0 0 0 3
0 5 6 0
0 9 10 0
12 0 0 1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4x4]
高级索引
PyTorch 在 0.2 版本中完善了索引操作,目前已经支持绝大多数 numpy 的高级索引[^10]。高级索引可以看成是普通索引操作的扩展,但是高级索引操作的结果一般不和原始的 Tensor 贡献内出。
x = t.arange(0,27).view(3,3,3)
x
(0 ,.,.) =
0 1 2
3 4 5
6 7 8
(1 ,.,.)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x3x3]
x[[1, 2], [1, 2], [2, 0]] # x[1,1,2]和 x[2,2,0]
14
24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
x[[2, 1, 0], [0], [1]] # x[2,0,1],x[1,0,1],x[0,0,1]
19
10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
x[[0, 2], ...] # x[0] 和 x[2]
(0 ,.,.) =
0 1 2
3 4 5
6 7 8
(1 ,.,.)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x3]
Tensor 类型
Tensor 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如表 3-3 所示,每种类型分别对应有 CPU 和 GPU 版本(HalfTensor 除外)。默认的 tensor 是 FloatTensor,可通过 t.set_default_tensor_type
来修改默认 tensor 类型(如果默认类型为 GPU tensor,则所有操作都将在 GPU 上进行)。Tensor 的类型对分析内存占用很有帮助。例如对于一个 size 为(1000, 1000, 1000) 的 FloatTensor,它有 1000*1000*1000=10^9
个元素,每个元素占 32bit/8 = 4Byte 内存,所以共占大约 4GB 内存/显存。HalfTensor 是专门为 GPU 版本设计的,同样的元素个数,显存占用只有 FloatTensor 的一半,所以可以极大缓解 GPU 显存不足的问题,但由于 HalfTensor 所能表示的数值大小和精度有限 ^2 ,所以可能出现溢出等问题。
表 3-3: tensor 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 | CPU tensor | GPU tensor |
---|---|---|
32-bit 浮点 | torch.FloatTensor | torch.cuda.FloatTensor |
64-bit 浮点 | torch.DoubleTensor | torch.cuda.DoubleTensor |
16-bit 半精度浮点 | N/A | torch.cuda.HalfTensor |
8-bit 无符号整形(0~255) | torch.ByteTensor | torch.cuda.ByteTensor |
8-bit 有符号整形(-128~127) | torch.CharTensor | torch.cuda.CharTensor |
16-bit 有符号整形 | torch.ShortTensor | torch.cuda.ShortTensor |
32-bit 有符号整形 | torch.IntTensor | torch.cuda.IntTensor |
64-bit 有符号整形 | torch.LongTensor | torch.cuda.LongTensor |
各数据类型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type(new_type)
是通用的做法,同时还有 float
、 long
、 half
等快捷方法。CPU tensor 与 GPU tensor 之间的互相转换通过 tensor.cuda
和 tensor.cpu
方法实现。Tensor 还有一个 new
方法,用法与 t.Tensor
一样,会调用该 tensor 对应类型的构造函数,生成与当前 tensor 类型一致的 tensor。
# 设置默认 tensor,注意参数是字符串
t.set_default_tensor_type('torch.IntTensor')
a = t.Tensor(2,3)
a # 现在 a 是 IntTensor
1.7900e+09 3.2564e+04 4.3056e+07
0.0000e+00 3.2000e+01 0.0000e+00
[torch.IntTensor of size 2x3]
# 把 a 转成 FloatTensor,等价于 b=a.type(t.FloatTensor)
b = a.float()
b
1.7900e+09 3.2564e+04 4.3056e+07
0.0000e+00 3.2000e+01 0.0000e+0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c = a.type_as(b)
c
1.7900e+09 3.2564e+04 4.3056e+07
0.0000e+00 3.2000e+01 0.0000e+0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d = a.new(2,3) # 等价于 torch.IntTensor(2,3)
d
1.7900e+09 3.2564e+04 4.3020e+07
0.0000e+00 2.1139e+09 3.2563e+04
[torch.IntTensor of size 2x3]
# 查看函数 new 的源码
a.new??
# 恢复之前的默认设置
t.set_default_tensor_type('torch.FloatTensor')
逐元素操作
这部分操作会对 tensor 的每一个元素(point-wise,又名 element-wise) 进行操作,此类操作的输入与输出形状一致。常用的操作如表 3-4 所示。
表 3-4: 常见的逐元素操作
函数 | 功能 |
---|---|
abs/sqrt/div/exp/fmod/log/pow.. | 绝对值/平方根/除法/指数/求余/求幂.. |
cos/sin/asin/atan2/cosh.. | 相关三角函数 |
ceil/round/floor/trunc | 上取整/四舍五入/下取整/只保留整数部分 |
clamp(input, min, max) | 超过 min 和 max 部分截断 |
sigmod/tanh.. | 激活函数 |
对于很多操作,例如 div、mul、pow、fmod 等,PyTorch 都实现了运算符重载,所以可以直接使用运算符。如 a ** 2
等价于 torch.pow(a,2)
, a * 2
等价于 torch.mul(a,2)
。
其中 clamp(x, min, max)
的输出满足以下公式: $$ yi = \begin{cases} min, & \text{if } xi \lt min \ xi, & \text{if } min \le xi \le max \ max, & \text{if } x_i \gt max\ \end{cases} $$ clamp
常用在某些需要比较大小的地方,如取一个 tensor 的每个元素与另一个数的较大值。
a = t.arange(0, 6).view(2, 3)
t.cos(a)
1.0000 0.5403 -0.4161
-0.9900 -0.6536 0.2837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a % 3 # 等价于 t.fmod(a, 3)
0 1 2
0 1 2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a ** 2 # 等价于 t.pow(a, 2)
0 1 4
9 16 2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 取 a 中的每一个元素与 3 相比较大的一个 (小于 3 的截断成 3)
print(a)
t.clamp(a, min=3)
0 1 2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3 3 3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归并操作
此类操作会使输出形状小于输入形状,并可以沿着某一维度进行指定操作。如加法 sum
,既可以计算整个 tensor 的和,也可以计算 tensor 中每一行或每一列的和。常用的归并操作如表 3-5 所示。
表 3-5: 常用归并操作
函数 | 功能 |
---|---|
mean/sum/median/mode | 均值/和/中位数/众数 |
norm/dist | 范数/距离 |
std/var | 标准差/方差 |
cumsum/cumprod | 累加/累乘 |
以上大多数函数都有一个参数dim
,用来指定这些操作是在哪个维度上执行的。关于 dim(对应于 Numpy 中的 axis) 的解释众说纷纭,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记忆方式:
假设输入的形状是(m, n, k)
- 如果指定 dim=0,输出的形状就是(1, n, k) 或者(n, k)
- 如果指定 dim=1,输出的形状就是(m, 1, k) 或者(m, k)
- 如果指定 dim=2,输出的形状就是(m, n, 1) 或者(m, n)
size 中是否有"1",取决于参数 keepdim
, keepdim=True
会保留维度 1
。注意,以上只是经验总结,并非所有函数都符合这种形状变化方式,如 cumsum
。
b = t.ones(2, 3)
b.sum(dim = 0, keepdim=True)
2 2 2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1x3]
# keepdim=False,不保留维度"1",注意形状
b.sum(dim=0, keepdim=False)
2
2
2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
b.sum(dim=1)
3
3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
a = t.arange(0, 6).view(2, 3)
print(a)
a.cumsum(dim=1) # 沿着行累加
0 1 2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0 1 3
3 7 12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比较
比较函数中有一些是逐元素比较,操作类似于逐元素操作,还有一些则类似于归并操作。常用比较函数如表 3-6 所示。
表 3-6: 常用比较函数
函数 | 功能 |
---|---|
gt/lt/ge/le/eq/ne | 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于/不等 |
topk | 最大的 k 个数 |
sort | 排序 |
max/min | 比较两个 tensor 最大最小值 |
表中第一行的比较操作已经实现了运算符重载,因此可以使用 a>=b
、 a>b
、 a!=b
、 a==b
,其返回结果是一个 ByteTensor
,可用来选取元素。max/min 这两个操作比较特殊,以 max 来说,它有以下三种使用情况:
- t.max(tensor):返回 tensor 中最大的一个数
- t.max(tensor,dim):指定维上最大的数,返回 tensor 和下标
- t.max(tensor1, tensor2): 比较两个 tensor 相比较大的元素
至于比较一个 tensor 和一个数,可以使用 clamp 函数。下面举例说明。
a = t.linspace(0, 15, 6).view(2, 3)
a
0 3 6
9 12 1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b = t.linspace(15, 0, 6).view(2, 3)
b
15 12 9
6 3 0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a>b
0 0 0
1 1 1
[torch.ByteTensor of size 2x3]
a[a>b] # a 中大于 b 的元素
9
12
1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
t.max(a)
15.0
t.max(b, dim=1)
# 第一个返回值的 15 和 6 分别表示第 0 行和第 1 行最大的元素
# 第二个返回值的 0 和 0 表示上述最大的数是该行第 0 个元素
(
15
6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
0
0
[torch.LongTensor of size 2])
t.max(a,b)
15 12 9
9 12 1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 比较 a 和 10 较大的元素
t.clamp(a, min=10)
10 10 10
10 12 1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线性代数
PyTorch 的线性函数主要封装了 Blas 和 Lapack,其用法和接口都与之类似。常用的线性代数函数如表 3-7 所示。
表 3-7: 常用的线性代数函数
函数 | 功能 |
---|---|
trace | 对角线元素之和(矩阵的迹) |
diag | 对角线元素 |
triu/tril | 矩阵的上三角/下三角,可指定偏移量 |
mm/bmm | 矩阵乘法,batch 的矩阵乘法 |
addmm/addbmm/addmv/addr/badbmm.. | 矩阵运算 |
t | 转置 |
dot/cross | 内积/外积 |
inverse | 求逆矩阵 |
svd | 奇异值分解 |
具体使用说明请参见官方文档[^3],需要注意的是,矩阵的转置会导致存储空间不连续,需调用它的`.contiguous`方法将其转为连续。
b = a.t()
b.is_contiguous()
False
b.contiguous()
0 9
3 12
6 1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3x2]
3.1.2 Tensor 和 Numpy
Tensor 和 Numpy 数组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彼此之间的互操作也非常简单高效。需要注意的是,Numpy 和 Tensor 共享内存。由于 Numpy 历史悠久,支持丰富的操作,所以当遇到 Tensor 不支持的操作时,可先转成 Numpy 数组,处理后再转回 tensor,其转换开销很小。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ones([2, 3],dtype=np.float32)
a
array([[1., 1., 1.],
[1., 1., 1.]], dtype=float32)
b = t.from_numpy(a)
b
1 1 1
1 1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b = t.Tensor(a) # 也可以直接将 numpy 对象传入 Tensor
b
1 1 1
1 1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a[0, 1]=100
b
1 100 1
1 1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c = b.numpy() # a, b, c 三个对象共享内存
c
array([[ 1., 100., 1.],
[ 1., 1., 1.]], dtype=float32)
注意: 当 numpy 的数据类型和 Tensor 的类型不一样的时候,数据会被复制,不会共享内存。
a = np.ones([2, 3])
a # 注意和上面的 a 的区别(dtype 不是 float32)
array([[1., 1., 1.],
[1., 1., 1.]])
b = t.Tensor(a) # FloatTensor(double64 或者 float64)
b
1 1 1
1 1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c = t.from_numpy(a) # 注意 c 的类型(DoubleTensor)
c
1 1 1
1 1 1
[torch.DoubleTensor of size 2x3]
a[0, 1] = 100
b # b 与 a 不通向内存,所以即使 a 改变了,b 也不变
1 1 1
1 1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c # c 与 a 共享内存
1 100 1
1 1 1
[torch.DoubleTensor of size 2x3]
广播法则(broadcast) 是科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技巧,它在快速执行向量化的同时不会占用额外的内存/显存。 Numpy 的广播法则定义如下:
- 让所有输入数组都向其中 shape 最长的数组看齐,shape 中不足的部分通过在前面加 1 补齐
- 两个数组要么在某一个维度的长度一致,要么其中一个为 1,否则不能计算
- 当输入数组的某个维度的长度为 1 时,计算时沿此维度复制扩充成一样的形状
PyTorch 当前已经支持了自动广播法则,但是笔者还是建议读者通过以下两个函数的组合手动实现广播法则,这样更直观,更不易出错:
unsqueeze
或者view
:为数据某一维的形状补 1,实现法则 1expand
或者expand_as
,重复数组,实现法则 3;该操作不会复制数组,所以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
注意,repeat 实现与 expand 相类似的功能,但是 repeat 会把相同数据复制多份,因此会占用额外的空间。
a = t.ones(3, 2)
b = t.zeros(2, 3,1)
# 自动广播法则
# 第一步:a 是 2 维,b 是 3 维,所以先在较小的 a 前面补 1 ,
# 即:a.unsqueeze(0),a 的形状变成(1,3,2),b 的形状是(2,3,1),
# 第二步: a 和 b 在第一维和第三维形状不一样,其中一个为 1 ,
# 可以利用广播法则扩展,两个形状都变成了(2,3,2)
a+b
(0 ,.,.) =
1 1
1 1
1 1
(1 ,.,.) =
1 1
1 1
1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x2]
# 手动广播法则
# 或者 a.view(1,3,2).expand(2,3,2)+b.expand(2,3,2)
a.unsqueeze(0).expand(2, 3, 2) + b.expand(2,3,2)
(0 ,.,.) =
1 1
1 1
1 1
(1 ,.,.) =
1 1
1 1
1 1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x2]
# expand 不会占用额外空间,只会在需要的时候才扩充,可极大节省内存
e = a.unsqueeze(0).expand(10000000000000, 3,2)
3.1.3 内部结构
tensor 的数据结构如图 3-1 所示。tensor 分为头信息区(Tensor) 和存储区(Storage),信息区主要保存着 tensor 的形状(size)、步长(stride)、数据类型(type)等信息,而真正的数据则保存成连续数组。由于数据动辄成千上万,因此信息区元素占用内存较少,主要内存占用则取决于 tensor 中元素的数目,也即存储区的大小。
一般来说一个 tensor 有着与之相对应的 storage, storage 是在 data 之上封装的接口,便于使用,而不同 tensor 的头信息一般不同,但却可能使用相同的数据。下面看两个例子。
a = t.arange(0, 6)
a.storage()
0.0
1.0
2.0
3.0
4.0
5.0
[torch.FloatStorage of size 6]
b = a.view(2, 3)
b.storage()
0.0
1.0
2.0
3.0
4.0
5.0
[torch.FloatStorage of size 6]
# 一个对象的 id 值可以看作它在内存中的地址
# storage 的内存地址一样,即是同一个 storage
id(b.storage()) == id(a.storage())
True
# a 改变,b 也随之改变,因为他们共享 storage
a[1] = 100
b
0 100 2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c = a[2:]
c.storage()
0.0
100.0
2.0
3.0
4.0
5.0
[torch.FloatStorage of size 6]
c.data_ptr(), a.data_ptr() # data_ptr 返回 tensor 首元素的内存地址
# 可以看出相差 8,这是因为 2*4=8--相差两个元素,每个元素占 4 个字节(float)
(29054536, 29054528)
c[0] = -100 # c[0]的内存地址对应 a[2]的内存地址
a
0
100
-100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6]
d = t.Tensor(c.storage())
d[0] = 6666
b
6666 100 -100
3 4 5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 下面4个 tensor 共享 storage
id(a.storage()) == id(b.storage()) == id(c.storage()) == id(d.storage())
True
a.storage_offset(), c.storage_offset(), d.storage_offset()
(0, 2, 0)
e = b[::2, ::2] # 隔 2 行/列取一个元素
id(e.storage()) == id(a.storage())
True
b.stride(), e.stride()
((3, 1), (6, 2))
e.is_contiguous()
False
可见绝大多数操作并不修改 tensor 的数据,而只是修改了 tensor 的头信息。这种做法更节省内存,同时提升了处理速度。在使用中需要注意。 此外有些操作会导致 tensor 不连续,这时需调用 tensor.contiguous
方法将它们变成连续的数据,该方法会使数据复制一份,不再与原来的数据共享 storage。 另外读者可以思考一下,之前说过的高级索引一般不共享 stroage,而普通索引共享 storage,这是为什么?(提示:普通索引可以通过只修改 tensor 的 offset,stride 和 size,而不修改 storage 来实现)。
3.1.4 其它有关 Tensor 的话题
这部分的内容不好专门划分一小节,但是笔者认为仍值得读者注意,故而将其放在这一小节。
持久化
Tensor 的保存和加载十分的简单,使用 t.save 和 t.load 即可完成相应的功能。在 save/load 时可指定使用的 pickle
模块,在 load 时还可将 GPU tensor 映射到 CPU 或其它 GPU 上。
if t.cuda.is_available():
a = a.cuda(1) # 把 a 转为 GPU1 上的 tensor,
t.save(a,'a.pth')
# 加载为 b, 存储于 GPU1 上(因为保存时 tensor 就在 GPU1 上)
b = t.load('a.pth')
# 加载为 c, 存储于 CPU
c = t.load('a.pth', map_location=lambda storage, loc: storage)
# 加载为 d, 存储于 GPU0 上
d = t.load('a.pth', map_location={'cuda:1':'cuda:0'})
向量化
向量化计算是一种特殊的并行计算方式,相对于一般程序在同一时间只执行一个操作的方式,它可在同一时间执行多个操作,通常是对不同的数据执行同样的一个或一批指令,或者说把指令应用于一个数组/向量上。向量化可极大提高科学运算的效率,Python 本身是一门高级语言,使用很方便,但这也意味着很多操作很低效,尤其是 for
循环。在科学计算程序中应当极力避免使用 Python 原生的 for 循环
。
def for_loop_add(x, y):
result = []
for i,j in zip(x, y):
result.append(i + j)
return t.Tensor(result)
x = t.zeros(100)
y = t.ones(100)
%timeit -n 10 for_loop_add(x, y)
%timeit -n 10 x + y
192 µs ± 8.38 µs per loop (mean ± std. dev. of 7 runs, 10 loops each)
The slowest run took 14.64 times longer than the fastest. This could mean that an intermediate result is being cached.
9.97 µs ± 13.8 µs per loop (mean ± std. dev. of 7 runs, 10 loops each)
可见二者有超过 40 倍的速度差距,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应尽量调用内建函数(buildin-function),这些函数底层由 C/C++实现,能通过执行底层优化实现高效计算。因此在平时写代码时,就应养成向量化的思维习惯。
此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大多数
t.function
都有一个参数out
,这时候产生的结果将保存在 out 指定 tensor 之中。 t.set_num_threads
可以设置 PyTorch 进行 CPU 多线程并行计算时候所占用的线程数,这个可以用来限制 PyTorch 所占用的 CPU 数目。t.set_printoptions
可以用来设置打印 tensor 时的数值精度和格式。 下面举例说明。
a = t.arange(0, 20000000)
print(a[-1], a[-2]) # 32bit 的 IntTensor 精度有限导致溢出
b = t.LongTensor()
t.arange(0, 200000, out=b) # 64bit 的 LongTensor 不会溢出
b[-1],b[-2]
16777216.0 16777216.0
(199999, 199998)
a = t.randn(2,3)
a
0.0785 -0.2514 -1.0843
0.7733 0.0812 -0.4563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t.set_printoptions(precision=10)
a
0.0785463676 -0.2514404655 -1.0843452215
0.7733024955 0.0811786801 -0.4562841356
[torch.FloatTensor of size 2x3]
3.1.5 小试牛刀: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是机器学习入门知识,应用十分广泛。线性回归利用数理统计中回归分析,来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其表达形式为$y = wx+b+e$,$e$为误差服从均值为 0 的正态分布。首先让我们来确认线性回归的损失函数: $$ loss = \sumi^N \frac 1 2 ({yi-(wx_i+b)})^2 $$ 然后利用随机梯度下降法更新参数$\textbf{w}$和$\textbf{b}$来最小化损失函数,最终学得$\textbf{w}$和$\textbf{b}$的数值。
import torch as t
%matplotlib inline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from IPython import display
# 设置随机数种子,保证在不同电脑上运行时下面的输出一致
t.manual_seed(1000)
def get_fake_data(batch_size=8):
''' 产生随机数据:y=x*2+3,加上了一些噪声'''
x = t.rand(batch_size, 1) * 20
y = x * 2 + (1 + t.randn(batch_size, 1))*3
return x, y
# 来看看产生的 x-y 分布
x, y = get_fake_data()
plt.scatter(x.squeeze().numpy(), y.squeeze().numpy())
<matplotlib.collections.PathCollection at 0x7f32f3150908>
# 随机初始化参数
w = t.rand(1, 1)
b = t.zeros(1, 1)
lr =0.001 # 学习率
for ii in range(20000):
x, y = get_fake_data()
# forward:计算 loss
y_pred = x.mm(w) + b.expand_as(y) # x@W 等价于 x.mm(w);for python3 only
loss = 0.5 * (y_pred - y) ** 2 # 均方误差
loss = loss.sum()
# backward:手动计算梯度
dloss = 1
dy_pred = dloss * (y_pred - y)
dw = x.t().mm(dy_pred)
db = dy_pred.sum()
# 更新参数
w.sub_(lr * dw)
b.sub_(lr * db)
if ii%1000 ==0:
# 画图
display.clear_output(wait=True)
x = t.arange(0, 20).view(-1, 1)
y = x.mm(w) + b.expand_as(x)
plt.plot(x.numpy(), y.numpy()) # predicted
x2, y2 = get_fake_data(batch_size=20)
plt.scatter(x2.numpy(), y2.numpy()) # true data
plt.xlim(0, 20)
plt.ylim(0, 41)
plt.show()
plt.pause(0.5)
print(w.squeeze()[0], b.squeeze()[0])
1.9918574094772339 2.9549660682678223
可见程序已经基本学出 w=2、b=3,并且图中直线和数据已经实现较好的拟合。
虽然上面提到了许多操作,但是只要掌握了这个例子基本上就可以了,其他的知识,读者日后遇到的时候,可以再看看这部份的内容或者查找对应文档。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