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第 25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9)

发布于 2024-10-02 22:12:16 字数 166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回首眺望,那一片曾经住过莘莘学子,充满恐怖的地方,大家不禁百感交集,那里埋葬了许多有志青年,他们曾满腔热血,冒着生命危险,跋涉千里,想圆读书救国之梦。可怜豫西山下骨,犹是白发梦里人。他们年迈的爹娘,还在朝思暮想,盼望着爱子的归来呢!他们的爱人远在故乡,还在苦熬苦等,还不知心上人早已弃尸荒野。

动身西迁的那天早晨,大家整装待发。大操场上,零零落落,站着一些衣衫褴褛、苍白瘦弱的少年。再一次宣布西迁,好似一瓢冷水,盖头淋下,心里恐慌万分。总队长没能把话讲完,同学们尽是一片唏嘘、呜咽、哭泣之声。泣声之余,同学们不禁唱起流亡歌曲--《松花江上》,一人唱,众人和,由小渐大,很快形成悲壮的大合唱。"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这时,人人流泪,个个哭泣,哭声和歌声混成一片,抽泣和节拍互相伴和。流浪,流亡,一群少年生死与共,依偎在一起,不约而同,唱出他们灵魂的渴望,哭出他们内心的悲伤。这些苦命的孩子能够逃过日军的追击吗?

8?女蓝棉袄

没有想到买了一件女蓝棉军袄,打动了她的芳心,改变她要做修女的初衷,与庆鑫恋爱,后来成为他的妻子。伴随他浪迹天涯……

学生们离开淅川,慌不择路,爬山涉水。穿行在汉江两岸的山沟中,巍巍的大山,峥嵘的悬崖,无穷无尽,望不到边。脚下都是崎岖山路。沿途蜿蜒曲折,高岗下洼,乱石狼藉,烟雾迷漫。尤其是,那段号称"九岗十八洼"的地方,当地人要通过,都带着十多双草鞋,才够使用。而这些穷孩子,一双草鞋也没有,连鞋底也找不到。他们走过这段山路,就只有靠一双赤脚了。开始行走时,脚掌磨满水泡,泡被磨破了,即流出黄色黏黏的液体,然后再爬山,就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了。

敌人的猛攻,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拼命寻求生存可能。前有高山阻拦,后有日军追赶,西迁的学生们忍痛前进,走了一岭又一岭,岭岭不断;过了一山又一山,山山相连。崎岖的山路似乎没有尽头。太阳好像定住不动,白天的时间是那么漫长,多么难熬啊!晚上休息,没住过房子,没有床铺,路旁一躺就是一夜,起来还是走呀走,衣衫更加破烂,身子更加瘦弱了。

陕西的西乡究竟在哪里?到底还要走多久?谁也回答不出。虽已狼狈不堪,潦倒至极,但再疼也得坚持。他们真是筋疲力尽,寸步难行,忍受着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痛苦。正如古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杨庆鑫不止一次想坐下来休息,哪怕几分钟也好,或者就这样死去。但是,想到慈爱的父母,善良的妻子,他依然迈起艰难的脚步。喊出豪言壮语:"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人的潜能,有时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持续几天以后,脚掌流血少了,疼痛也减轻了。待熬过这段险恶的路程以后,每个人的脚底,磨出了许多茧子,竟变成牛马蹄子一般,不怕尖石刺伤,不再需要穿鞋了。校长及家眷,以及老师们,则是一路乘船,毫不费力地走在前面。

那时候,学生们的心中,唯一的企盼,就是中央军增援,抵抗鬼子的进逼,不再往后退让,不再损失国土,学生不再流浪。就在他们的撤退途中,果然遇到"援军"迎面开来。说是"援军",不如说是壮丁更为确切。为什么呢?

当时政府实行征兵制,每个兵团的防区需要足够的人数,上级才能补给粮饷。按规定,合乎兵役年龄的壮丁,几个人中间,抽出一人当兵。有些富有的家庭,不愿儿子上战场,就花钱行贿免兵役。不足之名额,就在各地乱抓壮丁充数。因此,百姓不敢单独外出,如果不幸被抓住,就像眼前所见到的那样,十五六人一组,用铁链粗绳锁捆在一起。只有大解时,才能够个别放开一会儿。

他们被绳捆索绑,拖拉而来。这些心不甘、情不愿的"援军",担心被百姓看到,会引起民众舆论的声讨,不敢让壮丁在大路上行走,专拣河滩旷野、人迹稀少的地方"行军"。将他们送到兵团,交差了事。听说还有一位师长,竟然也被当作壮丁误抓,经过好一段折腾,才被释放。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