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1: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 2:勇敢地面对谎言
- 出版者语
- 中文版序
- 正文
- 第 1 章 谎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 第 2 章 有没有罪恶感,是善与恶的分水岭
- 第 3 章 压制别人,就是邪恶
- 第 4 章 恶,总是出现在需要爱的地方
- 第 5 章 从小缺乏爱,长大就容易变坏
- 第 6 章 勇敢地面对谎言
少有人走的路 3:与心灵对话
- 出版者语
- 中文版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生是一场修行
- 第一章 意识和痛苦
- 第二章 责备与宽恕
- 第三章 复杂的人生
- 第二部分 心灵探索
- 第四章 自尊自爱
- 第五章 感受神秘
- 第六章 心灵成长的四个阶段
- 第七章 神话:人性的旅程
- 第八章 上瘾:神圣的疾病
- 第三部分 寻找自己的归宿
- 第九章 未知死,安知生
- 第十章 性与精神
- 第十一章 物质与精神
- 第十二章 从宗教中得到的裨益
少有人走的路 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 中文版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反抗草率的思考
- 第一章 思考
- 第二章 意识与觉察
- 第三章 学习与成长
- 第二部分 在复杂中摔打,在矛盾中抉择
- 第四章 个人的生命抉择
- 第五章 团体的生命抉择
- 第六章 在社会中的抉择
- 第三部分 前半生追寻自我,后半生放下自我
- 第七章 生命在焦虑中超越
少有人走的路 5:不一样的鼓声
- 中文版序
- 序言
- 第一章 真诚的关系
- 第二章 独立与依靠
- 第三章 真诚共同体
- 第四章 危机与真诚关系
- 第五章 建立真诚关系的四个阶段
- 第六章 建立真诚关系比治疗更重要
- 第七章 进化的途径
- 第八章 人性的幻想
- 第 9 章 爱的人越多,喜欢的人越少
- 第 10 章 空灵的意义
- 第 11 章 不设防
- 第 12 章 不一样的鼓声
少有人走的路 6:真诚是生命的药
个体化与社会化
心理学家荣格在谈到“自我”时,用了两个单词。其中一个是“ego”,指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即自恋的自我;另一个是以大写字母“S”开头的“Self”,指“个体化”的自我,即“超越性自我”。
从“ego”到“Self”是一个“个体化”过程,也是一个将生命全面展开的过程,最终,个体得以成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又不同于他人的自我。这个过程,意味着人性的展开和人格的完善,生命会因此变得充实和饱满。
同时,这个“个体化”过程,还需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性的展开,是不可能在杳无人迹的沙漠中实现的,必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自我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自我意识拓展到他人意识、组织意识,最后到宇宙意识,这是一个意识持续拓展的过程。如果意识没能得到发展,还停留在童年甚至婴儿时期,“个体化”的过程就会停滞不前,这势必导致人际关系一团糟。对于人类而言,社会是一个很大的组织形式,融入这个组织的过程,也被称为“社会化”。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的缺乏,会导致“社会化”的失败,极端情况下还会衍生出孤独型人格和反社会型人格。
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带有很大程度的“自恋”的成分,而“超越性自我”尽管不会彻底消除“自恋”,但却能让人跳出“自恋”的藩篱,在更广阔的关系中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认识自我,进而实现自我。从这一点上来看,一个人的目标越无私,自身的成长空间也就越大。
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否定自恋,何况自恋也是无法否定的,自恋存在于每个人的骨子里,源自本能,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心理学家厄内斯特·贝克尔在《否定死亡》一书中说过:“认为自己很重要,这是人这种动物发自内心的渴望,所以自恋无处不在。”他认为,每个孩子的“所有细胞都叫嚣着天生的自恋,渴望成为卓尔不凡的人”。
精神分析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认为,每个人都需要适当的、健康的自恋,这可以让人变得自尊、自信和自爱,但是过度的自恋则会妨碍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这时自恋就变成了恶性自恋。例如,种族歧视就是一种恶性自恋,该隐谋杀弟弟也属于这种情况。
恶性自恋,是“个体化”进程止步不前的表现。我们总会最先感知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那个人,这是人类的天性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先感知自己,接着是哺育我们的人、最喜欢我们的人,后来是邻居、同学、朋友和同事。
婴儿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他们只能感知到自己。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婴儿从来都不顾及父母的疲劳,只要他饿了,即使是深更半夜也会大声啼哭,以此呼唤母亲来喂奶。而有不少成年人,虽然他们早不是婴儿了,他们的意识却依然停留在婴儿时期,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人和事都是为自己服务的。这些人缺乏他人意识和共情能力,意识不到别人的感受和痛苦,不能与人沟通。他们的意识单一且停滞,人生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深渊。
所幸,世界上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意识都会继续向前拓展,能够意识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别人。当一个人能意识到别人也有着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意愿时,也就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了。
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是人类“社会化”的关键,换个角度说,很多心理疾病便是“社会化”失败的结果。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分析了神经症的三种类型:讨好型、攻击型和隔离型。其中,讨好型人格没有完成“个体化”进程,不能恰当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只是一味压抑自己,讨好别人。只不过,虽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生怕别人不高兴,似乎很具有他人意识,但内心深处考虑的,依然是自己。因为他们讨好别人,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讨好型人格并不能真正融入家庭、学校和单位,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平等相处,公平合作。
而攻击型人格由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总认为他人是充满敌意的,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怀好意。他们相信阴谋论,信奉斗争哲学,这决定了他们脾气暴躁,攻击性强,对他人和组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隔离型人格不愿与人交往,喜欢离群索居,把自己蜷曲在狭小的自我中,逃离社会。
归根结底,这三种人格类型都是因为意识的不完整,而导致了人际关系紊乱,无法融入社会。
“社会化”过程是复杂的。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我们必须在自我意识、他人意识、组织意识和宇宙意识之间,寻求到一种平衡。我们不能以抹杀自我的方式融入社会,这样等于鼓励每个人都放弃个性和独特性,人会因此变得不真实,其恶果很可能是人性的扭曲、虚伪和狡诈。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带着强烈的自恋,不顾别人的感受,不考虑他人和组织的利益。我们必须在自我和他人、个人和组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失去自我,又能尊重别人。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去经历丰富的生活,探索复杂的人性。
“社会化”过程是痛苦的。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社会化”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自恋,才能融入他人和组织。由于自恋是生命的起点,已经深入到骨髓里,所以放弃它的过程必然十分痛苦。不管是放弃一个想法、一个心愿,还是放弃自己长期形成的习惯,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被撕裂的疼痛。但是,我们必须获得这样的意识:只有放弃一部分自恋,才能获得更强、更新的自我。就像诗人泰戈尔说的:“唯有付出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社会化”过程也是危险的。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丧失自我,让行为变得无知无觉,沦为“乌合之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必须推动意识继续向前,发展出宇宙意识。
随着意识的发展,总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除了人类,还有一个更庞大的系统存在,而人类只是这个庞大系统中一个微小的细胞。这样的意识,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宇宙的真相,以开放的态度接纳现实,并最终完成“个体化”过程,获得“超越性自我”。获得“超越性自我”,既是人生的超越,也是防止“乌合之众”最有效的途径。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