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 节:序
- 第 2 节:前言(1)
- 第 3 节:前言(2)
- 第 5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2)
- 第 4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
- 第 6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3)
- 第 8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5)
- 第 10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7)
- 第 11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8)
- 第 12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9)
- 第 7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4)
- 第 9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6)
- 第 13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0)
- 第 15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2)
- 第 14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1)
- 第 16 节:第一章 幼年得宝(13)
- 第 17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
- 第 18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2)
- 第 2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4)
- 第 19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3)
- 第 21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5)
- 第 22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6)
- 第 23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7)
- 第 24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8)
- 第 25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9)
- 第 26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0)
- 第 27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1)
- 第 28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2)
- 第 29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3)
- 第 30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4)
- 第 31 节:第二章 求学之路(15)
- 第 3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
- 第 33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2)
- 第 34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3)
- 第 35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4)
- 第 36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5)
- 第 37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6)
- 第 38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7)
- 第 39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8)
- 第 40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9)
- 第 41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0)
- 第 4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1)
- 第 43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2)
- 第 45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
- 第 44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3)
- 第 46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2)
- 第 47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3)
- 第 48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4)
- 第 49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5)
- 第 50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6)
- 第 51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7)
- 第 52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8)
- 第 53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9)
- 第 55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1)
- 第 54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0)
- 第 56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2)
- 第 57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3)
- 第 58 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4)
第 42 节:第三章 军校情歌(11)
为了在经济上不仰仗旁人,她毅然放弃台大中文系,而考取台大护校。因为该校能够供给食宿,免交学费。在台北中央诊所实习时,碰到看病的张维新,从他口中才知道,正民已经赴美留学了。张维新还不知正民与佩兰定婚,又要当媒人,给他们接上关系。正民得信以后,去信说在经济上支援她,供她上大学。可是,刘佩兰说:留学生怎能供应大学学费呢?从此,杨正民和刘佩兰又频繁地通起信来了。她们的爱情如何发展呢?
13?留美遇"老洋"
幼年所受教育的差异,形成儿童个性的不同,大了就不好改变了。青年时代的表现,往往与中老年的作为密不可分。年幼时个性已经形成,长大后虽然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却能培养出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来。
1950 年 6 月初,正民到了美国,接到维新的回信,趁星期天休息不上课,给佩兰去信,谈到离台后的新鲜见闻,介绍了"老土"和"老洋"的故事:他们十五名学员中,有两个人的个性与作风截然不同,他俩的言行南辕北辙。因此,有位好开玩笑的同学,就送给他俩每人一个绰号,足以代表其个性,一位叫"洋孙子",另一位叫"土包子",简称"老洋"和"老土"。
五月中旬,春暖花开。他们一伙人离开台北前往美国,第一站先飞日本,在那里等船。就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参观东京的名胜古迹、动物园和博物馆,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没想到出了意外,有位同伴在深夜里大叫,腹痛难忍,两眼无神,冷汗涌出,在床上打滚。不得已呼叫救护车,把他送往美军医院。车小人多,无法陪送。第二天很早,同学们相约,急切地赶赴医院,探望同伴。没有想到,看到病房里的一切,都给吓呆了,病人刚刚动过大手术,尚未清醒,鼻孔、口腔、腹部都插着胶皮管子,面如土色,不能言语,处于昏迷状态。
探望的同学都很吃惊,焦急地打听询问,他得了什么病?是否有生命危险?大家应该如何救助?因为他们都是初次出国,英文口语较差,听不太懂美籍医生的话。没有想到"老洋"与众不同,与美籍医护人员谈笑风生,灵活无比,甚至连声调语气也模仿的惟妙惟肖。好像他是在英美等国长大的。于是"老洋"在同学中身价百增,神气十足。
因为时间紧迫,还要上船去美国,大家都担心同伴,一人病在东京。就委托"老洋"多打听他的病情。医生详细地诉说手术的过程,谈了病因、病况及治疗措施。同学们都听不全懂,只有"老洋"不断点头,又说又笑,非常投缘。他与医生亲热无比,肩并肩,手拉手,像多年相识的老友,一直陪伴到大门口。
学员们懂点英语,粗略知道医生的意思:病因是吃生鱼片,鱼刺咽下,刺破大肠,肠液流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回到旅馆,都想了解详情,你一句我一句地追问"老洋",结果他的回答使人糊涂,让同伴奇怪的是他还没有其他同学知道得多。原来"老洋"善于装腔作势,像个演员,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以此哄人。同学们问他,为什么假装听懂了呢?他说"与洋人会话不如此,人家如何看得起呢?"结果,留下那位开刀有病的同学,继续在那里住院治疗,其他十四人先走了。一个月后,住院的同伴才赶到美国。
坐船 23 天,终于到了旧金山,然后转坐火车到军校。初到美国,很觉新鲜。凡事小心翼翼,处处留意学习,唯恐不足。但是"老洋"却像回归故乡,处处显得高贵。因为,当时军人待遇菲薄,大家在美国仍然节省,不敢浪费。凡事自己干,箱子自己提,哪敢雇人代劳。可是,"老洋"却与众不同,事事都要雇人,5 美元、10 美元的小费不断支出,比美国人还大方,处处显示派头。并把美国人的所作所为,样样都看得高贵;把自己人的优良传统说成"土气"。不知不觉,他的情感贴近了洋人,一天天与同伴疏远了。于是,同学们在日常谈话中,多喊他"洋孙子"的外号,作为他的代名词。
另一位同学却与"老洋"相反,他时刻铭记过去的艰苦,节俭朴实,吃苦耐劳。饭厅里的伙食,军方补助大部分,个人出钱很少,市场上买到同样的食品,需要高出三四倍的价钱。常说"贪贱吃穷人","老土"永远记住这句俗话。物美价廉的伙食他不用,饿了吃枕头面包,渴了喝自来水,连一瓶汽水也不买。任何娱乐场所都不去,连一首歌都不会唱,扑克牌也不打,十足的乡巴佬作风。所以同学都叫他"土包子",他毫不介意,反认为名副其实。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