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少有人走的路 1: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 2:勇敢地面对谎言

少有人走的路 3:与心灵对话

少有人走的路 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 5:不一样的鼓声

少有人走的路 6:真诚是生命的药

观察性自我与超越

发布于 2024-10-13 15:59:45 字数 216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前面我说,自我觉察被一些心理学家称为“超情商”,它是人类最宝贵的悟性。伴随自我觉察,我们将获得观察性自我。所谓观察性自我,就是我们在经历情绪时,能够观察自己的情绪,诸如自己的快乐、悲哀、焦虑或愤怒。这表示自我不再被局限于情绪的层面。我们那部分观察性自我可以让我们脱离情绪,站在情绪之上。这就减少了一些情绪的自发性,让我们不再完全陷入情绪化的言行之中。

虽然在青春期时,我们可能偶尔也会出现观察性自我,但那只是浮光掠影,一闪而过。因此,年轻时我们的言行很容易冲动,总是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我们深深的焦虑、自卑、羞愧、孤独和痛苦,这是正常的成长性的痛苦。 许多人为了逃避这些痛苦,宁愿放弃意识的发展,他们付出的代价是,进入成年后,由于观察性自我的缺失,既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觉察别人的情绪, 总是情绪化地待人接物,情商很低,拿捏不准说话的时机和分寸,往往会说伤人的话,做愚蠢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缺乏观察性的自我,还会让他们丧失与内心的联系,丧失心灵的力量,发挥不出自己的潜能。

但是有少数幸运儿,基于神秘的恩赐,他们不会由于懒惰和恐惧停滞不前,而是会继续跋涉在这段艰难的旅途上,发展出观察性自我。心理治疗之所以会如此有效,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医生可以帮助病人训练观察性自我。病人躺在长椅上不仅是谈他自己,同时也观察着自己谈自己,观察着自己的感觉、情绪和想法。

观察性自我的训练非常重要,当它足够强壮时,个体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出所谓的“超越的自我”。借助超越的自我,我们能够觉察到更广阔的自我空间,能够更明智地决定何时、何地与为何要表达我们的本质。当我们更了解我们的思考与感觉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对自己的缺点感到羞愧和自卑,我们能够接纳我们身上好的部分以及不好的部分,并加以整合。我们能够发展出与我们缺陷共存的能力,甚至能够自嘲。当我们能够承认自己的缺陷后,我们也就有能力去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并因此变得智慧起来。

所以,只要有足够的观察性自我存在,我们就能减少本能的驱使,获得更多的自由意志。由于超越的自我是以先前观察性自我为基础,随着它的发展,我们知道自己并不能随时随地都随心所欲,相应地,我们在心灵上将更加具有弹性和韧性,能够有意识地决定何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何时应该自律而不苛求自己。

一天下午,我对一个病人解释“超越的自我”。这个病人来就诊,是因为他在表达愤怒上有困难。多年前,他在一所大学工作,碰上了一次学生罢课。听完我的解释后,他恍然大悟,突然叫道:“啊哈!现在我懂你的意思了。”他回忆起当罢课达到高潮时,校长辞职了,一个新校长临危受命:

我们不停地开会,一个接一个。讨论得非常激烈。新来的校长大多数时候是在倾听。有时候他会很平静地询问一些事情,发表一些看法,但是他从未确定地表达过任何意见,因为他仍在适应当中。我很佩服他的冷静,但是我也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太被动了,会不会太无能。

后来,我们在露天剧场举行了一次大型会议,所有校方人员都可以参加。所讨论的议题非常重要。一个很年轻的教授上台大放厥词,说校方整个行政系统只是一群麻木无能的猪猡。等他说完后,新校长站起来走上讲台,以非常平静而稳重的语气说:“我与各位相处已经三个星期了,你们还没有机会看新校长发怒。今天你们有机会了。”然后,他把那个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笨蛋轰下台。新校长的言行令人印象深刻。也许这就是你所谓的“超越的自我”在发挥作用吧。

当意识发展到“超越的自我”这个阶段时,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发怒,而是说我们不能随便发怒,从而被愤怒这种情绪控制。相反,我们可以在需要发怒的时候发怒,在不需要发怒的时候不发怒。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控制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让自己获得情绪自由,在心灵上更有力量。

超越的自我相当于一个乐团的指挥。就像那所大学的校长,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能够实际指挥自己的情绪。也许他感觉有点悲伤,但他能自我控制,所以他可以说:“现在不是伤感的小提琴演奏的时候,而是快乐的时刻,所以小提琴请安静,小喇叭请尽情地吹奏起来。”他的能力表现在他不会压抑或否定自己的悲伤,就像乐团指挥不会砸碎小提琴一样。他只是把悲伤放在一边,暂时不用。同样地,借助超越的自我在情绪与理智上的控制,他能够对自己的快乐说:“我爱你,小喇叭,但是现在不是表达快乐的时刻。我现在需要召唤愤怒,所以击鼓吧。”

不难看出,自我常常会陷入情绪之中而不能自拔,而超越的自我却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情绪,并驾驭情绪。那么,在我们经历更恐怖的事情,更剧烈的情绪时,比如死亡,我们还能拥有这种观察性自我,还能如此超然吗?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