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介绍

少有人走的路 1: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 2:勇敢地面对谎言

少有人走的路 3:与心灵对话

少有人走的路 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少有人走的路 5:不一样的鼓声

少有人走的路 6:真诚是生命的药

自恋与死亡

发布于 2024-10-13 15:59:42 字数 161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0

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恋十分复杂,适当的自恋是可以理解的,但未加节制的自恋是心理疾病的前兆。健康的心灵成长需要逐渐摆脱自恋。如果不能摆脱过分自恋的心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恋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得很大,很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那么重要,这就必然会导致内心与外界的冲突,让我们备受伤害。当心理医生谈到自尊心受伤害时,我们称之为自恋性伤害。我们常常承受着许多自恋性伤害,例如被同学说笨、在校队选拔中落选、申请大学遭受拒绝、被老板批评、被解雇、被子女排斥等。在各种自恋性伤害中,死亡所造成的伤害最大,也最具震撼性。没有任何事能够比面临死亡更能威胁到人们的自恋。所以很自然,人们畏惧死亡,不愿意谈论任何与死亡沾边的事物。

有两种方法可以应对来自死亡的恐惧,也就是平常的方法与聪明的方法。平常的方法就是不去想它,限制自己的知觉。聪明的方法是尽早去面对死亡。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眷恋。但是没有人能够逃脱死亡,不管我们多么热爱生命,对生命多么眷恋,死亡终究会来临。死亡,可以让我们变得谦卑,彻底摆脱自恋。我们会想:“既然生命都可以放弃,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放弃呢?”所以,尽早面对死亡,可以成为一种最大的助力,帮助我们获得心灵的成长。虽然这不是容易的方法,但是很值得一试。因为当我们面对死亡,消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之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不再害怕死亡。因为消除自恋之后,我们不再感觉自己是那么的自大,那么的重要,那么的不可一世,这恰恰是学习爱的基础。当我们不再感觉自己时时需要保护时,就能够转移目光,关心他人,于是开始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乐,渐渐忘记自己的存在,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所以,把自己缩得越小,我们看见的世界越大。

伟大的圣贤们一再告诉人们,脱离自恋之路,也就是通往生命意义之路。他们的基本方法就是——学习死亡。佛教与印度教以自我超越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他们而言,自我的观念是一种幻觉。而耶稣的说法则平易近人:“凡是拯救自己生命的人必先失去生命;凡是为我放弃生命的人必会获得生命。”

《论死亡》这本经典之作的作者伊丽莎白·罗斯是首位大胆研究濒死体验的科学家。她发现在死亡的过程中有五种情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绝望和最终的接受。

在第一阶段“否认”中,人们也许会说:“化验室一定是把我的检查与别人搞错了。不可能是我,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但是否认不会持续很久,然后转为愤怒。他们对医生发怒,对护士发怒,对医院发怒,对亲戚发怒,对上天发怒。当愤怒也毫无效果时,他们开始讨价还价。他们说:“也许我回去上教堂,开始祷告,癌症就会消失。”或者“也许我对孩子好一点,我的肾脏就会痊愈。”而当这些也没效时,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彻底没有希望了,他们真的要死了。这时候,他们开始沮丧绝望。

如果能够经历沮丧绝望的阶段,他们就能够熬出头,进入第五阶段——“接受”。这个阶段心灵充满了平静与安宁,甚至还有光明,接受死亡的人内心中自有光明,仿佛他们已经死亡,然后在心灵上获得重生。这是一件美丽的事,但是非常少见。大多数人死亡时没有到达这种接受的阶段。他们在最后一刻仍然停留在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或者沮丧绝望阶段。这是因为沮丧绝望的阶段是这么的痛苦与艰难,当碰上沮丧绝望时,大多数人会撤退到否认和愤怒,或讨价还价的阶段。

这些阶段的历程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罗斯的描述,但是它们不仅适用于死亡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也适用于生命中所有需要舍弃的时刻。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扫码二维码加入Web技术交流群

发布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够评论, 你可以免费 注册 一个本站的账号。
列表为空,暂无数据
    我们使用 Cookies 和其他技术来定制您的体验包括您的登录状态等。通过阅读我们的 隐私政策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单击 接受 或继续使用网站,即表示您同意使用 Cookies 和您的相关数据。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