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被撤职的 CEO
孙觉,字莘老。他与苏轼是好友,原本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莘老著《春秋经解》十五册,当时王安石一看便知道在自己之上。所以莘老其实是儒学大家,放在古代,就是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了。这样的人的作为,我们(以当时而论)又怎能说他不厚道呢?所以我们拿着现代人——或者仅仅说是现在的某些人——的价值标准,亦即“金钱物质的得失”,来评判孙莘老是行不通的。我们得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去看,那样才能明白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
首先,于官而言,这些穷人犯了法而被收监,孙莘老就算体恤民情,也不能违法犯纪。表面上大家都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把这些穷人都放了,民心看来是得了,法纪却乱了,天下还是要丢。所以孙莘老让富人捐钱,是在法律边界内解决掉“穷人坐监”这一问题的不错的主意。
其次,如果孙莘老逼着富人们捐钱,那富人也是“民”——所以到头来,看着是偏向穷人,却是害了富人,总的来说还是鱼肉了百姓。且不说富人们有没有路子去跟他打官司,单就情理上也是讲不通的。
再次,富人一方面要捐佛殿,另一方面又打着小算盘要求个功名。这功名原本就是官府给的,给功名或不给功名都是官府的份内之事。既然捐佛殿是求福报,捐百姓也是福报;既然求功名是求利,那便认可了这一行为,给些官府份内可给之利,又有何不可?
富人原本是不想把钱捐给官府的。但道理上,捐给官府和捐给佛殿的所得利益是一样的——更何况,就情势来说,如果富人们非要捐给佛殿,那就不一定能得官府的褒奖了。所以,既然所得利益一样甚至更多一些,富人把钱捐给官府也就合情合理了。
种瓜得豆是乐事,因为得瓜还是得豆是无所谓的事;事与愿违就并不可乐,因为当有某个特定的“意愿”时,事做得怎样就不打紧了。我记得 B 公司的一个故事:年终的时候,CEO 的业绩还算不错,但是大老板却把他撤了职。问之,大老板答曰:业绩是你们定的。
他要的是目标,亦即那种“特定的意愿”。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