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黑客的乐趣
在分析“声誉竞争”前顺便提一下,我并不是要贬低或忽视这种纯粹美学上的满足:设计优美的软件并让它运行。黑客们都经历过这种满足并乐在其中。如果某人没有这种意义上的动力,他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名黑客,正如不喜欢音乐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作曲家一样。
所以我们也许该考虑下另一种黑客行为模型,在这种模型下,精湛工艺(craftsmanship)带来的单纯快乐是黑客首要的动机。“工艺”模型将黑客惯例解释为工艺机会和作品质量最大化的手段,这是否与“声誉竞争”模型的解释冲突?或者揭示出更多不同的结果?
这未必真实。为深入分析“工艺”模型,我们将重新审视是什么迫使黑客文化像礼物文化那样运转?在没有质量评判标准的情况下,人们如何将质量最大化?在稀缺经济并不适用的情况下,除了同侪评价还能怎样度量软件质量?看样子任何“工艺”文化最终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声誉竞争”的结构之中——并且,从事实上讲,观察历史上多个从中世纪行业协会发展出来的工艺文化,可以清楚地看到声誉竞争这种动力结构。
从另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工艺”模型比“礼物文化”模型要弱一些,因为它并不有助于解释我们在本文一开始提到的矛盾。
最后,“工艺”动机本身可能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能在心理上和“声誉竞争”划清界线,设想一下你优美的程序被锁进抽屉并且不再被使用,再设想一下它被很多人满意地使用着,哪个想法会给你带来满足?
不过,我们会继续关注“工艺”模型,很多黑客在直觉上接受它,而且它能够很好地解释一些个体行为 6。
本文第一版在互联网上发布后,一位匿名读者评论道:“别为名声工作,如果你做得好,名声将伴随结果而来”。这是一个微妙而重要的观点,不论黑客是否注意到,声誉激励都将起到作用;因此,说到底,不管一名黑客是否理解他的行为属于声誉竞争,他的行为都会受此模型影响。
另一位读者则引用了 Abraham Maslow 关于人类动机著名的“价值体系”模型 7,并认为“同侪尊重”激励和“编程乐趣”在层次上高于生存需要。从这个角度看,“编程乐趣”是对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需求的满足,这种高层次需求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包括生理安全、归属感、同侪尊重)被最低程度满足后,才会持续地表现出来。所以,“编程乐趣”要在一定社会环境下才能成为个体的主要动机,而“声誉竞争”可能对该环境提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对这篇内容有疑问,欢迎到本站社区发帖提问 参与讨论,获取更多帮助,或者扫码二维码加入 Web 技术交流群。
绑定邮箱获取回复消息
由于您还没有绑定你的真实邮箱,如果其他用户或者作者回复了您的评论,将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您!
发布评论